鑿壁偷光讀后感(通用3篇)
鑿壁偷光讀后感 篇1
道德高尚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別人,讓美德在別人身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這個世界高得更美好。
今天,我看了《鑿壁偷光》的故事,受到很大啟發。
匡衡是漢元帝時的丞相,是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他小時候家里一貧如洗,他卻非常勤奮好學,白天干活,晚上才能讀書,而家里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里都被蠟燭照得通亮。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用一把小刀悄悄地在墻上鑿了一個洞,亮光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漸漸地,就把家中的書讀完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領悟到學習要堅持不懈,刻苦鉆研。正如華羅庚所說:“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這樣才能有知識,有學問。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感到羞愧。那是去年發生的一件事,直到現在我還沒有忘記。那一天的語文課上,老師正在講評卷子,我挺直了坐在那里,看樣子是在認真聽講,其實心早已飛出了教室。老師見了,輕輕拍了拍我的桌子,可我還繼續發呆。這下老師生氣了,兩只眼睛瞪著我,她讓我放學后留下來,訂正試卷,而我卻不肯,就這樣與老師僵持著。可她卻并沒有大發雷霆,而是給我講道理:“學習是件艱苦的事,應持之以恒……你做錯了就應該承認,不要那么犟!”……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就開始改題。老師又給我講了一遍,直到天黑我才做完。
讀了《鑿壁偷光》一文,我加深了對“學習”二字的理解。我要向匡衡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廢寢忘食、持之以恒的精神。
鑿壁偷光讀后感 篇2
今天我讀了《鑿壁偷光》這個成語故事,知道了這個成語的來歷。
西漢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匡衡。匡衡小時候家里很窮,上不起學,但他非常渴望讀書。他家里有一個親戚是教書的先生,匡衡就虛心向他請教,他的這位親戚看他如此好學勤奮,就教他認了一些字。慢慢地,匡衡能看得懂書了。
匡衡長大后,白天要在地里干繁重的農活,沒有時間學習和讀書。到了晚上,有時間看書學習了,家里又沒有錢買油燈。
一天晚上,匡衡正在家里為讀不成書而苦惱。突然看見自家墻壁上透過一絲亮光,原來是鄰居家的燈照射過來的一些余光。匡衡喜出望外,慌忙拿起小刀把墻壁的縫隙挖大了一些。然后,他借著微弱的燈光讀起書來。
讀了這個成語故事,我知道了匡衡在那樣艱苦貧寒的條件下,還那么努力刻苦的學習,他的這種精神激勵了我要好好學習。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條件不知道要比匡衡當時的學習環境條件強多少倍。所以,我們要
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刻苦讀書、積極進取,長大了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鑿壁偷光讀后感 篇3
前幾天我讀了一篇《鑿壁偷光》的成語故事 ,主要講的是 :在西漢時,有個孩子叫匡衡,因為他家里很窮,他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長大后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想利用晚上看書 ,可是家里買不起點燈的油,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光亮,于是,他就用小刀把墻縫挖大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借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這樣堅持刻苦學習,后來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現在我們的學習環境好了,用的一按就亮的電燈,不用在象匡衡那是“鑿壁偷光”,我們有學校、有老師,教我們知識,更應該比匡衡學的好、學的認真,長大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