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精選7篇)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篇1
斷斷續續看完《儒林外史》,想是功力尚淺,不足以看透作者之思,只隨文中描繪而愛、惡、敬、厭一番,作者十幾年功夫,精雕細琢,慢慢讀來——除恨透科舉制度外,還展現了世人百態。
全文開頭起得妙,“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一段話道盡官場沉浮,筆下有著自身對功名的怨恨后變成釋然。以王冕為首,將心中美好愿望寄之,奇人開篇,結尾亦講述了另外幾位奇人異事。
前半部分,講述讀書人士,假風流,裝清高,,自詡賢士,作者更有幾句諷刺夾雜。中間思路漸開,有世人道“癡傻”的杜少卿,亦有不為名利所動的莊征君,令人敬佩的虞博士,郭孝子遠涉千里尋父,救人報國反被誣陷的蕭云仙,蕙質蘭心的沈瓊之……泰伯祠祭祀等情節。總之,其間小人從中牟利,也有仗義疏財之士,故事漸漸豐滿而不拘于作者自身。后半部分,湯總鎮的一番智斗,亦有舉手稱贊之處,惜有小人在上,湯反到樂得自在,解甲歸鄉。假裝中書而被壯士鳳四爺所救的萬青云。而后妓院里的描寫,燈花驚夢,那夢中的場景想必是天下苦寒而媚富貴的女子念想,作者寥寥幾筆勾畫出,不過南柯一夢罷了……全書從科舉考場、戰場、風景名勝、宗廟祠堂,舊時南京風貌一一展現,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后面祝文將文中人物幾字概括。
更有風俗描寫,祭祀禮儀,難怪古人語“先禮而后賓”。禮,成為交往之必備,亦成為趨勢之徒借以欺世盜名。不拘禮法者,要么是奇怪才,要么便是無知。那么,現如今,禮靜默地站在我們中間多久了?德改裝換面在地上鋪了幾層?我感慨的是,儒林外史里交往的首句便是“尊姓大名?”,現如今有多少是直接請教姓名和經歷的呢?多數都是聊得暢快無比之時突兀地問對方姓名。“君子以果行育德”出自《周易》,故事開始和結束都是出自果斷的行動,沒有開始便不會有結束。
文中有美好品質之人,像是鮑文卿——有情有義。只因自七歲學戲念的是向鼎創造,便向按察司求情,雖其間迂腐,但貴在忠義,不為名利所動。惜其養子因變故,未曾學到分毫。
最可恨的場景之一便是王玉輝家三姑娘殉節時,那句"仰天大笑道‘死得好’",這樣一句看得我心驚膽顫。雖后面,王玉輝后知后覺失女之痛,也抹不掉那令人憎惡的封建思想。殉節在明絕非罕事,怪只怪當時那可恨的理學教條,把好好的女子逼上絕路——思想上的絕路,遠遠比現實封殺更決絕。
關于其間詩文,我就不隨意評論了,只是應了那句“盛于早,衰于早”。
以上是我讀文感受,其間制度問題我未能深刻領會,帶給我的只是一些感慨和教訓罷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篇2
前些時候讀完,今天又看到題目,“外史”還是很有說法的(當然,是自己想的說法)。
儒林外史,一直被當做諷刺小說,諷刺腐朽的科舉制,諷刺當時同朽的文人,或者說“儒家的人”。儒家在歷史上輝煌過,但也不斷被黑。我的觀點是董仲舒之后,真正的儒家在主流上基本消失,至于明清的理學,算不得儒家正統,而這些人也算不得什么儒家弟子,最多算讀儒家片言碎語的人。本書中所寫的,正是一群看著別人解讀儒家經典的書,拾人牙慧而欣欣然不知所以的人,書中也多次明示暗示了這一點。
看這本書前半部分,能看到各種人性上的丑惡,而這種丑惡放在所謂的讀書人身上更顯其可惡。各種面上的冠冕堂皇,滿口仁義道德,轉頭各種無恥下流,讓人不忍直視。這些人是讀過了各種所謂的“圣賢書”,也得承認他們的一些行為還是有儒家經典的影子在的,但也只止步于影子了。沒有深厚的影響,各種做派、各種講究,就變成了偽裝,變成了華麗的借口,各種無恥也由此而生。這些人只是看過幾本書的普通人,有些時候甚至遠不如普通人的道德修養。
當然,這本書里也不是一片灰暗,自從看到杜少卿這個人之后,心情多少有所好轉。此人算是個實實在在的人。自己知道禮義廉恥,也能罔顧別人的非議而行自己的仁義之道。雖然家業被敗落了,但依然活得灑脫。他有缺點,但這個缺點是由于他做不到,并不可恨。在一片喧囂之中,能有這一縷輕音,也算不錯了。
這本書里還有一些具體的細節,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官員選拔方式、婚假風俗等等,也是個不錯的收獲。
不知道吳敬梓寫書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考慮:這些人雖學儒家,但終究沒有儒家應有的氣度和道德情操,因此只能把這些叫做“外史”。他心中還是有著儒家正確的是非觀的。我希望是。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篇3
至到夜里凌晨一點,終于把《儒林外史》讀完啦!為啥要用“終于”呢?因為這書是我高一第一個學期買的,買回來的時候翻過幾頁就被我放下了。直至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被我塞進行李里邊帶到大學里,在期間讀到四十幾回,又棄了。然后到今年3月初,那時候在找工作,有大把的空閑時間,于是又重新拾起,雖然最終比原定的倆星期要看完的時間晚了差不多一個月,但是還是看完了。我很歡喜。
看完一本書,總要寫一些字才行的。下面是不像讀后感的讀后感吧。
說真的,整書讀下來我也不是很明白清楚。但是能感覺到濃濃的諷刺我味兒。就是因為書中到處都是諷刺的,所以讀到后面,我都搞不清楚哪些是贊揚哪些是批判了。書中人物很多,開始的時候以為他們沒聯系,但后來繞了一圈兒,他們又聚在一起。
《儒林外史》是我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讀了《儒林外史》我才知道。原來古時的文人可以那樣的迂腐,就比如說書中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婦殉夫泰伯祠遺賢感舊中的那個王玉輝,他的三女婿死了,他女兒要殉夫。他聽后不勸反而對親家說:“親家,我仔細想來,我這小女要殉節的真切,倒也由著她行吧。自古心意去難然后又對他女兒說:“我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親來和你作別。”這人腦袋里長的是豬油還是漿糊啊,后來他大笑的說“死的好!死的好!”(好吧,其實這不是書中最典型的例子,只是我想說說這個而已)
然后,我又才知道。那時的人,沒錢的時候是可以很理直氣壯的跑去人家那里說沒錢了,借倆錢來花花這樣子的。好神奇,更神奇的是那些被問到的人還大義凜然的借了,還要做出一副感懷傷時,啥啥啥啥的樣子。恩,這一個一杜少卿最典型。無論什么人來向他討好處,只要報出他老爹的名兒,無論隔著八輩子也好,繞了八九十圈兒也好,都是能成功的。最后他也散盡家財啦。不過我也挺佩服他的,自己都沒錢了,還拿自己的東西出去當了來給錢別人。后來他沒錢的時候也沒見多少受過他惠的人來幫襯他啊。從杜少卿奇葩可以看出“不是自己努力賺的錢啊,它花起來就是不心疼。”
再然后,就是,那時的科舉制度真心腐敗。
這書其實就是講一幫不學無術的世家子弟和一大幫的迂腐的、清高的、趨炎附勢的文人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啊,賞花觀月啊,吃酒玩樂啊,討論科舉啊的事情。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篇4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后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一定看法。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察,環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致,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篇5
《儒林外史》讀后感車間標語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這部書。看完以后,我的感觸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共有五十六回,是吳敬梓寫的。小說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歲(1736)托病辭去征辟以后陸續寫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士大夫的種種心態,進兒諷刺了士人的丑惡靈魂,深刻揭露了整個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不堪救藥。吳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多彩的風格畫卷。
吳敬梓在小說中寫到的范進,周進、牛布衣、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運,并非別人的問題,而是他看到了歷史的凝滯。正是借助于對科舉的內心體驗,因此他才極為容易地道破舉業至上主義和八服制藝的種種病態。作者所寫的社會俗相,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時,更多的是作了宏觀性的哲學思辨,是靈魂站立起來之后對還未站起來的靈魂的調侃。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吳敬梓的小說的一個鮮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的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在爭名奪利的元朝末年,諸暨縣出了一個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歲時,父親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里去讀書。他為了報答母親,發奮、用功的念書。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學勤奮,但只因家境貧窮,讀不起書。他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兒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是你父親早早去世了,我一個寡婦人家,社么都不會。如今年歲不好,柴火又貴。我們只能靠我做些針線活勉強糊口,實在是沒錢供你念書啊!如今沒辦法,只能讓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夠賺幾錢銀子,還有現成飯能夠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里的難處,便答應了。
第一天,王冕便來到秦家放牛,秦老爺對母子倆十分客氣,而且之后十分照顧王冕。這讓他們十分感動。
王冕在休學后,并沒有放下讀書。他經常在有空時拿自己的工錢去書販那里買兩本舊書看看。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篇6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篇7
讀儒林外史,品世態炎涼。
五十六話故事,道盡萬千辛愁。
才子風流,千古佳話。腐儒惡紳,粉墨登場。百年之后,歸為黃土,不勝唏噓。
這是一部漫長的白話文小說,以王冕不愿入仕為開端引出一出出或風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后又以萬歷封儒為結尾,一筆親封這儒林佳話。
整部小說,登場人物千百人,鄉紳紛爭仕途坎坷接踵而來。如周進范進一生求舉業,晚來如愿以償的心酸。再如嚴監生視財如命卻又恩情并重的可愛。又或如鳳四老爺武藝高強打抱不平堪稱游俠典范。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勵女兒以死殉節而后傷心不已追悔不及。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使讀者猶如身臨其時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而這其中又以蕭云仙和杜少卿實數筆者最愛。
蕭采,字云仙,以字行,四川人。自幼隨父學藝,出場便救助了甘露僧打瞎惡僧雙眼,使人在習慣勞民才子的瑣事之后眼前一亮,忍不住大喊一聲,好一個英雄少年郎。后得郭孝子點悟,隨軍出征平定邊城,青衫赤馬一戰成名。功成后招流民定居,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大辦學堂。花三年之久重新修固青楓邊城,堪稱武能提槍戮金甲,文能揮筆定天下。就著這么一位令人著迷的人物卻得了個“任意浮開”的罪名,并追銀七千五百二十五兩有零。實在讓人憤憤不平!可是如果單單這樣,蕭云仙充其量是個能人,在這儒林林立的外史中也不甚突出。然則,蕭云仙在功勞赫赫時候被追罪非但沒有自艾自憐,反倒被父親開導變賣產業,一總呈出。這一對父子的深明大義一身正氣使多少通讀四書五經將忠孝禮儀長掛嘴邊的文人官宦羞愧!此等人,佩服!
杜儀,字少卿。天長杜家共是七大房,五房的太老爺是禮部尚書,七房的太老爺中過狀元。
杜儀的父親,做過江西贛州府知府,為官清廉,所以做了一輩子官,只是守著祖宗留下的田產。
父親去世后,杜儀繼承的,便是這一點產業,計值幾萬銀子。
初識杜儀,善惡不分,凡有人來求,一擲千金。文人傲骨不屑與官宦為流,讓人又愛又恨。婁管家在世時尚能讓偌大產業收支均衡,管家不在之后幾年之內變賣家產一貧如洗。
后遷居南京,清風明月淡如水,品茗詠詩游山玩水,好不快活。世人皆笑,不可學天長杜儀。照我說確實學不得,有些風骨情懷不是模仿就能得來的。
普遍的讀者對杜少卿褒貶不一,其中大抵不過批之善惡不分或紈绔敗家。這是普世的價值觀,用于杜少卿這樣有趣之人的身上,實在讓人可笑。
他的眼中非但不渾濁,反而清醒異常。只是他不愿被紅塵亂事所擾。有錢也好無錢也罷,不過皮囊之外他人之好罷了。
他放浪形骸不入世人之眼。如“杜少卿大醉了,竟攜著娘子的手,出了園門,一手拿著金杯,大笑著,在清涼山岡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個婦女嘻嘻笑笑跟著,兩邊看的人目眩神搖,不敢仰視。”在古時,攜妻同走是傷風之舉,杜儀哪管其他,前有良辰美景側有甘苦之妻,但愿長醉不復醒,好一個自在風流!
又說,從安慶回南京時沒有盤纏全仗韋四太爺資助。這一囧事全然被他稱為趣事,他的娘子便也覺得有趣。得此妻子,真乃大幸你不愿做官我隨你,你要說笑我便陪你,你要敗家我不曾言語,你要搬家我也同去。此生,我只要你,足以。季葦蕭得聞他前日攜妻同游,勸他“據我說,鎮日同一個三十多歲的老嫂子看花飲酒,也覺得掃興。據你的才名,又住在這樣的好地方,何不娶一個標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時行樂?”杜少卿答曰“今雖老而丑,我固及見其姣且好也。”孰俗孰雅高下立判。這等可愛人兒一生浪漫,怎么還能叫人說他不是呢。
高翰林評價杜少卿,杜家第一個敗類!說杜父做太守,全不曉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圖著百姓說好,說杜少卿敗光家業不求上進。還言道,教子侄們讀書,就以他為戒。每人讀書的桌子上寫一紙條貼著,上面寫道:不可學天長杜儀。要說這高老爺進士出身,一生功名利祿也無他錯,卻全然不曉得你是你,萬千翰林之一,他是他,千古少卿獨一。虧得他在說這段話之前還嘆息“沒趣!沒趣!今日滿座欠雅矣!”當真諷刺至極!
不知杜少卿聽到那句,不可學天長杜儀會是怎樣的笑態。不可不謂,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上多的高翰林這樣追求仕途只為升官發財之人,多的是匡超人這樣忘恩負義的卑鄙之人,多的是牛浦郎這種欺世盜名之輩,多的是嚴貢生這樣欺善霸民之徒。你可以迫于生計貪圖私欲的為非作歹,但是別忘了這世上還是有蕭云仙杜少卿不可不謂這紅塵亂事之中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