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游讀后感(通用5篇)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篇1
直到人生過了40歲才第一次比較系統把老莊的逍遙游通讀一遍,讀完之后,做個小結。由于知識有限,認識不足,恐貽笑大方,有讀到的網友,還請幫忙批評指正。
莊子以超乎常人認知的大魚大鳥開篇,極力描寫鯤鵬體型之大,并暗示到南冥的路途遙遠;同時點出鯤鵬遷徙南冥的過程雖然非常氣勢磅礴,但是也離不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寬大的海面及強的風勢助力。
接著提出風和水能發揮大的作用也需要有條件,水要足夠深才能撐起大船,風要足夠強才能撐起大鵬的羽翼;而大鵬要飛到遙遠的南冥這種壯舉時小鳥和蟬這種小動物無法理解的行為,因為小實在無法理解大。
為了說明小和大的區別,莊子用朝菌和蟪蛄為例,說明了物種不同,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世界,比如楚國的神龜壽命非常長,500年對它來說也就是一個春、夏;上古的神木椿樹更是神奇,8000年對它來說也不過一個春、秋。更是拿平常人的壽命和800歲的彭祖相比。得出小的物種有時候是非常難以理解大的物種的,因為格局境界不一樣!
通過鯤鵬和蟬及小鳥、小年大年的強烈對比后,莊子轉而討論人(人才是莊子要說的重點),有三種人:才能能勝任一方的官員,行為合乎一鄉認可的鄉間能人,德行可以取信于一國之君可以治理國家的大臣,這三種人一般都自視甚高!但是這些人就像小沼澤里面的小麻雀一樣罷了,他們離逍遙的距離之遠自不必說!這些人宋榮子就嗤之以鼻,后人以此評價宋榮子:“全世界都贊譽他他也不會更加勤勉,全世界非議他他也不會沮喪”,因為宋榮子他已經做到能清楚認清楚自我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對于光榮和恥辱有自己確定的觀點。宋榮子雖然修為極高,但還是距離逍遙的境界甚遠!
轉而描述了御風而行的列子,雖然他們能做到乘風而行,相對于常人他們來去自如,但是也離不開風這種介質。距離逍遙的境界也還有距離!
所以莊子提出真正的逍遙乃是順應自然,把握六氣的變化,無所待地來回于無窮的領域。莊子于是提出著名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為了進一步闡述逍遙游的思想,莊子描述了堯帝讓位許由的著名故事,堯帝認為“許由立而天下治”,而許由卻以“小鳥筑巢不過需要一根樹枝,鼴鼠到河邊喝水不過飽腹而已”婉拒堯帝的美意,并提出著名的“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的理念!
接著莊子用肩吾與連叔的對話進一步闡述“神人無功”,肩吾其實代表普羅大眾,他們看不透大道,也理解不了大道化身的神人!
最后用莊子和惠子談論的有用和無用,進一步闡述了要拓寬思維,不可局限于一些固定的認知,比如:大的葫蘆不一定內部裝水做容器,也可以外部裝水做舟浮游于江湖;樗不一定用來做家居也可以用來遮陰納涼。
總之逍遙的境界常人非常難以達到,但是常人卻可以從莊子詼諧的故事中獲得心靈的啟迪,就是我們不要局限于固有思維,可以放飛思想,更寬更廣拓展我們的思路,有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篇2
如果讓我選擇閱讀的書籍,我還是喜歡看國學經典,原因:四個字“受益頗深”哈。看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如果說孔、孟的文化是北方的文化,具有北方樸實敦厚的氣質,那么莊子、老子的文章則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莊子》這部書影響著后來的幾千年中國文化,甚至到現在每一個知識分子,每一個文學家,每一個思想家,受到他的影響都非常的大。《莊子》這本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逍遙游》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先提出來的,字面上的逍遙,可不是我們現在說人生要逍遙逍遙哈,這個”逍遙“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如果用佛學的話來講的話,就是人要求要“解脫”的意思。人如果既不逍遙又不解脫,這樣的人生就是很苦的。逍遙游應該是兩個字,逍遙就是逍遙,游指游,因為逍遙了才可以游,不逍遙是不可能游的。每一個人都希望人生可以過的逍遙自在。那么如何才可以逍遙呢?我迫不及待的在莊子告訴我們的話語里找尋答案。莊子告訴我們答案的方式很特別,那就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告訴答案。或許世界上最深的道理,同人最深厚的感情一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來表達的,語言文字如果能如實的表達人的思想,那么我相信人和人之間是不會有誤會的。莊子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的比喻。
整個逍遙游全篇都在告訴我們,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樣才能知道呢?莊子講,人生要有”具見“。普通的講就是見解,再普通一點就是眼光、思想。打卡平臺上的各位同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個沒有思想、遠見的人,那么見解都會不行,要想成功,或者完善一個人的人生,更是不可能的。莊子講,具見就是具備見地,這樣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那么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見地呢?逍遙游告訴我們要有解脫的見,逍遙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困擾,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假如說被物質的世界或這現實的環境所困擾了,那么人生的見地就已經不夠了。白校長經常說,當你不圖名利時,收獲的才會是成功,當你為名為利時,有可能會一無所獲。所以能夠具備那些高遠的見解,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所困擾,自然就會超越生活。
《逍遙游》中讓我們要明白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要"物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變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們人也是物化變出來的,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飯、青菜、香腸等,經過變化又變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水、大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相互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都是在物化之下的。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只不過是里面的“化”物,反之,不想被物化,把那個東西抓到了就得到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地自在,那么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里頭還告訴我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我們人可以自化,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變成無限的功能。
所以第二個方向就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人的變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變成超人,那么這個超人是怎么變的呢?超人就是在最平凡中變的。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或者是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或者倒霉的,沒有辦法的時候,一定要沉潛在深水里面,動都不要動,潛伏到相當的程度,一變就會升華高飛,所以我們至少要明白這么一個道理。有時候我們沒有被認可,輸掉比賽等其實是沒有潛伏到一定的程度。莊子中還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它的前途就有限。
我最喜歡的莫過于莊子和惠子之間的對話了,非常的有趣。惠子是當時的“名”家,專講邏輯、講論辯的。他和莊子的關系非常的好。有一次惠子就告訴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個大瓠瓜的種子。
結果種出來一個很大的大瓠瓜,有多大呢?大到沒有用,為什么這么說呢?用它做水瓢,裝的水人們拿不動,即使能拿動,也沒有那么大的水缸來盛這個水。那么莊子聽了惠子的故事后說,我也給你講個故事,宋國有一個人,家里有個防裂手的秘方,尤其是在大陸北方天冷的時候,手很容易凍裂,鄉下的人就曉得用一些豬油,等插在手上。那么南方也有一種藥,冬天吃了這種藥后,可以脫掉衣服跳到深海里,幾個鐘頭都不覺得冷,然后再穿上衣服正好,如果吃了這種藥,不到冰冷的水里邊泡,人還會燒死。那么這個秘方很快就被人們所知道,有一個人經過這里,聽說這個秘方,要求以百金的價值來購買并得到了這個秘方。那么這個人買了這個秘方干什么呢?他到南方去游說吳王,吳越當時兩地正在海邊打仗,吳國的海軍涂了它的藥,不怕冷,不怕生凍瘡,大敗越國,因此他也立了大功,這就是有名的“裂地而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一個秘方,有智慧的人能夠利用它,不生凍瘡,不裂皮膚,而且還封侯拜將,名留萬古:那么這一家人卻只能用這一個方子,世世代代地替人家漂布。同樣一個東西,就看人的聰明智慧怎樣去運用,因此會出現天壤之別的效果。因此一個人窮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辦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人的聰明智慧能否善于運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莊子就批評這個惠子,說你現在家里頭有這么一個大瓠瓜,怎么怕沒有用處呢?你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交通很不方便,要找一只船都非常的難,莊子說你把這個大瓠瓜曬干挖空,像坐在大船里一樣到處可以游玩兒呀。
我借用南懷瑾先生所說的,用佛學的觀點來解釋的話,那么就是“智量”境界的異同,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沒有大小和好壞之分,一個人智量大,見地高,境界應用高,就能把一個不相干的小事情用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修道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它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應用的見地不夠,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東西,到了他的手里也是沒有用的。
像莊子他本身很高明,寫了一部《莊子》,結果有些人讀了《莊子》之后,可以成為拿學位的論文資料、可以是指導人生的法寶,幫助人們解除困惑,那么有些人把《莊子》讀了后,會不會像那個大瓠瓜,很可憐呢?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篇3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說,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說,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說,人們為尋求不斷發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游”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于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后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并深入學習《逍遙游》一文后,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里百萬里。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復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么觸景生情,要么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游》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于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斗之動力。
“逍遙游”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游》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脫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游》為人們開辟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脫時空的天地。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鉤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篇4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篇5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于狹小,而對于一位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面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群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著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欲,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舍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后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