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讀后感(精選7篇)
規矩和愛讀后感 篇1
在我看了,“規矩”這個字眼比較刺激,但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將來步入社會所需要的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
正因此如,怎么看待“規矩”很重要,也在于每個家長的理解。給孩子立規矩,并不是說要給孩子禁錮在一個家長畫的圈圈里,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我探索。具體說來,我的孩子現在兩歲兩個月,他可以掏馬桶水,可以拿著掃帚胡亂掃地,但是要注意安全,出門在外,動任何東西也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孩子在家瞬間就可以把家弄的亂七八糟,但是我們會在一旁輔助他的安全,告訴他避免發生類似呼叫120的事件。瘋狂玩耍之后,家長要有耐心配合孩子把東西收拾好。盡管兩歲多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把東西完全擺整齊,但是他可以知道哪些東西放哪。完成之后,給予一定的表揚,讓孩子享受收拾這個游戲的過程。
在我們家,孩子的東西,他可以自主選擇玩耍,但是不是他的東西。我會告訴他,你動之前要問問媽媽:“媽媽請問,這個我可以拿嗎?”這樣做,也是希望他養成尊重人的習慣。當然,我會請孩子幫忙一起做家務,盡管有時候看來他的參與就是“幫倒忙”,但是多花一點時間和耐心,大人孩子確實皆大歡喜。熱心參與、團隊協作,這個也是我比較看重的情商培養之一。
有時候我都在和朋友開玩笑:“我的孩子可以學習不好,但是習慣一定要好。只要他努力了,成績可以不好,只要能夠健康快樂成長,就足以。”在我看來,盡管母親經歷了磨難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但是孩子不應該成為母親的附屬品。我們給他們的教育,不應該是上一輩所奉行的灌輸和管教,而是鼓勵和引導。
規矩和愛讀后感 篇2
自從作了父親,讀過一些養育孩子的書。雖然也知道情商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但也僅限于鼓勵浩涵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見到熟人要主動打招呼等等。最近,看了《規矩和愛》一書,特別是詳讀了其中關于“情商”的兩章,頗有一些感觸。
如上所述,本來只認為情商“重要”,但是本書卻認為“情商”高低,將決定人生是否幸福和成功。如此高的定位,讓我有些吃驚。但是仔細一想,這樣高的定位確有其道理。身邊一些職場之路走得較順利的朋友,確是“情商”高的人。
下面我就自身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書中的一些觀點,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情商”先于“智商”原則 書中的一些舉例,和身邊的一些實例,均證實了這一觀點。我也從內心認同這一原則。浩涵是一個內向、害羞的孩子,從上幼兒園時,我們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們采取的措施是,送浩涵上幼兒園時要求他主動和老師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現在,數年過去了,坦率地說,效果有但不大。讀了這本書后,更堅定了我們要把這一做法堅持下去的決心。并且要想更多的方法,如鼓勵浩涵多參加一些集體項目的活動。
二 共同成長原則 情商的發展主要是受后天環境的影響。而一個孩子怎樣感受和管理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感受及管理。檢討自身,自已不是一個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特別是在孩子屢教不改和輔導孩子學習,而孩子不能很快領悟時,容易發脾氣。這是否也影響了浩涵呢!在這方面我不僅要和孩子共同成長,而且要優于孩子成長。
三 不占有原則 此一理念與我較符合。孩子不是父母的復制品,年齡雖小,卻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自己獨立想法的人。父母不要將自己失去的,想要在孩子身上實現。父母不要代替孩子選擇。父母要做的是提醒、引導孩子做出選擇,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想法和做法的人,當然孩子的選擇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邏輯之上,不能太特立獨行。
四 規矩和愛統一原則高爾曼認為情商由五項要素組成:自我意識、自我管理、自我激勵、同理心和人際交往技能。我認為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其它四項要素的基礎。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溝通技巧培養孩子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即不以自己為中心,有自己的獨立想法。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有助于孩子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也有助于孩子樹立積極的目標,從而獲得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也能使孩子客觀的認識自己和別人,有助于孩子形成換位思考的方法,即同理心。只有客觀的認識自己和別人,才能在此基礎上加強人際交往能力。
規矩和愛讀后感 篇3
本人有幸拜讀了江漸名人王濤寫的《規矩和愛》,感悟頗深。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孩子在研學方面也有許許多多,感人的傳說。有頭懸粱、槌刺股、匡衡鑿壁借光等。而這些傳說構成了中國人教育孩子方法的一部分。我兒時,聽得最多的也就是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罵成人;下等人打罵不成人。從中可以看出來,望子成龍的中國人,教育孩子,打罵不失為一種手段。西方國家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仍然沒有忘記學習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文化,包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國人很少有人潛心將西方國家教育孩子的方法進行長時間的研究,并將研究結果告訴國人。江漸名人王濤做到了。下面說說我的讀后感,請斧正。
1、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交朋友,不斷聽取孩子的想法。要讓孩子體察出家長的親和力。給孩子定規矩,并因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規矩。
2、相信孩子,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事后與孩子多溝通。讓孩子增強歷練,提高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孩子好學上進的習慣,行成良好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注意孩子坐勢、走路姿勢、睡覺姿勢、吃飯、睡覺時間。教育孩子加強團隊意識,尊師愛幼、樂于助人、誠實守信,體現出平和的學習、工作心態。
4、人生的歷程是豐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我們要與孩子一起樹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讓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關鍵的一分子,他也有責任心,也需要他的努力。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人生理念。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經過不懈的努力后,會成功的,會苦盡甘來的。同時,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心,不斷的回報社會。
5、謙虛謹慎,慮心學習,知錯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調。
規矩和愛讀后感 篇4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人因愛而生,也為愛而活。感謝鐘老師的推薦,讓我有機會拜讀王博士對于中國父母的教育,并讓我靜下來思考和揣摩規矩和愛之間的關系和重要性。現整理以下幾點體會:
1、父母之愛都深入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學習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為父母的職責無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為父母,注意的細節還是很多很多的。家長掌握孩子的命運,任何想要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換言之就是“身教”,無聲的教育,教育的真諦無他,榜樣而已。
2、愛與規矩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規矩聯系著愛,而愛是如何做好規矩的紐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至理名言,溺愛、忽略帶給孩子的只有無盡的傷害,家長是孩子的朋友、是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愛的質量、充滿理性的愛方能和規矩理性的結合,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結果。
3、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通過長輩的教育案例反思現在的我改如何去做?讓不適合的教育方法改變,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此為基礎思考如何做規矩,不能讓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用嚴格教育替代嚴厲的教育。
4、培養孩子的敬畏感,做規矩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首先要營造父母的權威,其次在是做規矩。并不是嚴厲的父母才可以做好規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樣可以讓孩子敬畏規矩。書中提到的周公的感人故事,“成王有過,則撻伯禽”,周公既做到了君臣之禮,又讓當時的成王學會了敬畏,后成為一代明君。有獎就有罰,獎罰有度,及時的獎勵和必要的懲罰是必須相結合的。用杖替代手來打孩子,要帶著愛打,而不是一味著發泄憤怒。文中又提及一父親用杖來打自己,孩子做錯事有責任,父親也有教育的失職。使得孩子幡然悔悟,這是一位有著大愛的父親,這也是我們需要效仿的典范,認清現狀,并非所有的錯都是孩子的錯。
5、情商教育大于智商的教育,情商80%,智商20%,培養孩子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自我約束能力,讓孩子學會謙卑,幫組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孩子的交往合作的能力,相互信任是成功規矩的前提,這需要愛心,也需要耐心。自我反省,我雖有愛心,卻缺乏耐心。這也將是我日后改善的重點。孩子的成長也是等待的過程,只有聆聽孩子,進入孩子的世界,我們的愛心才能產生足夠的耐心。愛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體諒孩子所能夠承受的范圍,循序漸進地讓他們接受規矩。我們可以等待,卻不能放棄。
本書對孩子建立規矩的最終目是能讓孩子自律走向成熟,感受頗深,我希望能通過此書,改變教育的誤區,與孩子共同成長。
規矩和愛讀后感 篇5
我認為《規矩和愛》這本書寫的確實不錯,即有理論又有各種各樣的事例,擺事實講道理娓娓道來,細細品讀之后使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以后會成為我教育孩子的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我很認同書中所講的“真正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的理論,因為孩子是各種各樣的,家庭父母亦然。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優越,所經受的磨難挫折并不多,甚至一個孩子受幾代人的寵愛。受各種因素和環境的影響,許多孩子缺少清淡的智慧,安靜的心性,做事缺乏理智,我行我素……正所謂“奢華容易,教養太難”。
我的體會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我們做家長的,教育孩子一定講究方法和原則,因材施教,不能溺愛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書中所說的:“溺愛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爭取做到“規矩和愛”的和諧統一。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從心里接受規矩,給孩子立了規矩要嚴格執行,實施時要言簡意賅,發揮出其權威性,該表揚進表揚,該批評時批評,培養孩子從小對規矩的敬畏之心。
所以,一本好書,一定多讀,多領悟借鑒并從中受益。在嚴父慈母的配合下,對孩子贊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時并施以規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記“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貴不要貴子女”的準則。在《規矩和愛》的指導下,理性地教育孩子。
規矩和愛讀后感 篇6
接受恩師的邀請,在寫下這篇讀后感之前,我思量了好久如何構架文章能夠表達清楚我的感受。再次翻看書籍,回想這兩年多走過的路,我突然意識到,也許壓根就不會有框架,有的就是一個心態,具體說來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我的孩子還不到兩個月。朋友送來,翻閱過后,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對其中一句話很有印象。那句話的大概印象就是,要從父輩對我們的教育中進行反思。是的,我的母親對我屬于那種相對高壓的教育,學習至上、規矩至上。從上學開始,自己衣物,自己洗,在培養我獨立性的同時,或多或少得缺失了一些少年應有的快樂。甚至為了我的學習,母親把家里的電視劇給賣了。那個時候的我,雖然沒有太多的抵觸,但是那種近似空虛和孤獨的感覺,至今讓我難忘。
按照母親的想法,我如愿進入大學深造。但是,母親萬萬沒有想到,高考志愿我一個省內的學校也沒有填,一心想著自己闖蕩,全然不顧長輩的心情。時至今日,母親埋怨我離家太遠,而我也開始后悔,親情的釋放被空間的距離生生地拉扯開。盡管安家落戶首都,孩子天真,丈夫顧家,但是那種思鄉的心情和無法照顧長輩的感覺卻時不時讓自己心塞。
說了這些,并不是埋怨母親,而是因為《規矩和愛》的那句話讓我想到這些,時至今日,我甚至對我曾經不顧一切的“離家”行為有些許后悔。映射到我自己身上,為人父母應該怎么做?是延續母親的做法?還是實行新時代父母所推崇的“自由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過猶不及”,凡事不可過度和偏激。作為華人家庭,盡管接受了一定西式的教育,但是畢竟我們暫時沒有能力也沒有想法讓孩子進入西方社會,所以一定還是有一些傳統的內容滲入家庭教育中。對于傳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是必須要做的。
規矩和愛讀后感 篇7
初為人父母,為了更好的、正確的教育小孩,在鐘老師的推薦之下,用了一周的時間認真的拜讀了王濤博士所寫的這本書。結合小孩和自己的成長過程,感受很多!也學到了很多!為小孩乃至自己日后的成長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縱觀這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王濤博士對于情商和智商的精彩描述說到了我的內心深處,讓我更加認識到小孩的未來必須有更高的情商培養,才能讓幸福陪伴一生,而不是簡單的好學校成績和多么出眾的才藝等等。因為只有有了很好的情商,才能更好的面對學習和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種種的挫折、失敗!它也是戰勝一切考驗的基礎。
第二點,王濤博士講的那位西部牛仔的蒙迪和害羞男孩的真實故事。蒙迪如父母,害羞男孩如子女。蒙迪的父親為達到馴馬的目的,用了很多殘忍的方法,而蒙迪卻用了新方法,一種充滿愛的方法,也一樣達到了馴馬的目的。可是蒙迪的父親卻一點不認可,還毒打了他一頓。這里正是提醒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在以前不知道用種何方法培養小孩做錯了很多事,給小孩留下很多壞習慣和錯誤的認識。現在有了好方法而我們卻又不會理解、消化用在自己日后對小孩的教育之上!
這次很感謝鐘老師為我們推薦的這本書,安排的這次讀書活動。也是對我們家長教育理念的一次提高,讓我們又拾起了放下十幾年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