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是我的傭人》讀后感(精選4篇)
《爸媽不是我的傭人》讀后感 篇1
最近,我利用空閑時間讀了一本書,名字叫《爸媽不是我的傭人》,書中講了一個名字叫胡小鬧的男孩的故事。
他原來很調皮,不獨立,什么事都依靠父母自己不去做,學習成績中等,上課不好好聽講,喜歡玩。后來他遇到一個老師,老師讓班里的同學都學會獨立,所有的事情不依靠父母自己去完成,自己定鬧鐘起床,自己收拾房間,自己洗衣服,自己偶然給父母準備晚飯,自己安排學習計劃,獨立完成作業,不需要父母幫忙,生活中的困難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正確面對失敗,不因為一次失敗而放棄努力。老師還帶他們去了農村,他們過了幾天很艱苦的生活,看到農村的孩子條件很差還好好學習,很獨立,他們心里想回去之后要更努力學習,更獨立。后來胡小鬧變得認真學習,獨立了,成績往上升了15名。
我讀完這本書,我想我以后要更努力學習,“學得踏實,玩得開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精彩每天都在繼續......
我還把胡小鬧這一套書買了,寒假里再看。
《爸媽不是我的傭人》讀后感 篇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作《父母不是我的傭人》,里面的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我們這一代人,父母都把我們當成了寶貝,舍不得打、舍不得罵,除了學習,很多事情都基本不讓我們去做。我們自己也就順理成章地享受了在父母心中“小王子、小公主”的地位,覺得父母所為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父母也是不容易的,他們每天為工作奔波,回到家里不但要照顧我們的起居飲食,還要兼顧我們的學業。我們的父母并非圣人,他們也只是和我們一樣,都是個普通人而已。作為孩子的我們為什么不能替父母想想呢?他們也是有累的時候,他們也想有更多的時間好好休息。如果在生活中,我們能幫父母分擔些家務,而且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樣父母就有足夠的時間休息了。
《父母不是我的傭人》這本書使我感受良多,以后自己能做的事情堅決不依賴父母,再也不能把父母當成我的“傭人”了。
《爸媽不是我的傭人》讀后感 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趣的書《爸媽不是我的傭人》,讓我很受啟發,也很慚愧,感覺自己身上的毛病和這本書中的主人公胡小鬧一樣。
每天都過著平靜地生活,每天都被父母伺候的像公主一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早晨上學,媽媽三番五次地叫我起床,每次放學后,我要停十分鐘后,我才進書房寫作業,遇到難題時,總是推給爸爸媽媽,我認為父母照顧孩子,這是父母的責任,我從來不孝順父母。
自從我看了《爸媽不是我的傭人》后,里面的主人公胡小鬧每天被父母伺候著像王子一樣的生活,后來他們去了農村里,農村里有個小孩叫李達,李達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每天都是自己一個人寫作業,一個人做飯,自己起床,自己去學校,他還要照顧他的爸爸媽媽。有一次,老師讓同學們說出自己的心愿,有的同學只要一本故事書就足夠了,過了幾天之后,他們離開了農村,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天,卻讓胡小鬧懂得了許多知識。胡小鬧回到家后,他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早上他早早的起來了,作業也是他自己一個人做的。最后,胡小鬧改變了自己,他變得獨立了。
讀了這本書后,我也在改變著,每天寫完作業后,幫父母做一些家務,遇到不會的題時,自己會有獨特的想法,寫完作業后,看一個小時的書。改變我的自私、懶惰、依賴父母的壞毛病。我要讓自己的父母成為全天下最幸福的父母。
《爸媽不是我的傭人》讀后感 篇4
在寒假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了《爸媽不是我的傭人》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胡小鬧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看清楚自己。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名叫做胡小鬧的都市少年,在生活、學習上都懶懶散散的,特別喜歡依賴父母,依賴別人,小毛病、壞習慣還真不少。他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懶散散漫,欠缺自理自律的能力。后來,在一名叫做高歌的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改掉了不少壞習慣,逐漸養成獨立自律的好習慣。《論語》中 孔子的名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 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胡小鬧這面鏡子,讓我靜下心來自省一番:在家里,是一個活脫脫的“懶公子”;在學校,有時欠缺自覺自律;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麻煩和困難,多了一份煩躁和依賴,少了一份耐心和獨立。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和大家分享閱讀心得,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