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荀子勸學有感800字(通用5篇)
讀荀子勸學有感800字 篇1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圣心備焉”,圣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讀荀子勸學有感800字 篇2
《勸學》是戰國后期儒學大師荀子的代表作。近來重讀,感觸頗多。
春秋戰國是經濟基礎和社會政治新舊嬗變的動蕩時代。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就是以學士階層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他們或游說諸侯,或著書立說,新思想、新理論不斷萌生,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諸子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正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荀子以他思想家的獨到眼光和鴻博學識,專門就為學的重要性以及治學態度、道路和方法進行論述,其中特別強調為學要循序漸進,持恒專一,力戒急功近利、朝勤夕怠浮躁之風。
荀子指出: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繼而,他又取譬精警,以蚯蚓和螃蟹為例,說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最后,他認為致志于學,要達到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至高境界。正由于有此治學精神,荀子才得以成為諸子百家中一位有影響的大家。
荀子《勸學》篇之后,開一代文風的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寫了一篇《進學解》,專門辨析如何在學業德行上取得進益。此文開篇兩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就是他對前人和自己關于治學、行事的總結。
當今,我國也正處于政治、經濟、文化新舊交替、急遽變化的歷史時期。種種誘惑影響著學術理論界。近年來人們批評較多的浮躁心態,就是這種影響的反映。由于體制、政策、輿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作用,有人身在學界,卻心在經商、從政,魚與熊掌二者欲兼得。這就難免產生《勸學》中描述的梧鼠五技而窮現象。
理論研究是艱辛之道,清苦之道,寂寞之道,風險之道。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經得起得失和榮辱。要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荀子《勸學》篇距今已時逾兩千余年,時代發生了滄桑巨變。但是那種學不可以已、生乎由是,死乎由是、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則是與今相通的。這仍應是今天的中國學界必具的為人之道和為文之道。這也是成就學術大師的根本之道。
讀荀子勸學有感800字 篇3
今天,我又閱讀了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勸學》,《勸學》是顧名思義,勸學,就是勸勉、鼓勵學習。這篇佳作,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給人諸多啟迪。
從題目中的“學”,我不禁想到“活到老,學到老”,“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學海無涯”等一代又一代人讀書的名言警句;會想起“鑿壁偷光”、“囊螢夜讀”、“懸梁刺股”等動人場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呢?
荀子曰:“學不可以己!”……是啊,只有每天堅持學習,孜孜不倦,才可以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但我卻自愧不如……
記得去年期末考試前,老師要求我們要每天認真復習。可我卻想,什么呀,反正離考試還早著,再說了,內容那么簡單,我早會了。我只顧著玩,有的同學勸我說:“錢佳聞,快期末考試了,先把玩的放一放吧,等考完試,你怎么玩都行呀……”同學還沒說完,我便打斷了她的話:“你煩不煩啊,你寫你的作業,我玩我的,有什么關系嗎?走開。”此話一出,那個同學馬上說:“你這個不識好歹的家伙,看你這次考試怎么辦,哼!”說完就走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離期末考試只有兩天了,這時,我才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我臨時抱佛腳,捧著書本才發現時間是那么少,我不會的東西是那么多,而別的同學呢?臉上都是自信滿滿的表情……考試的結果可想而知,十分不理想。這時,我才明白,要想有好的成績,功在平時的努力,而不是靠臨時抱佛腳!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獲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
小小的古文,蘊含著如此耐人尋味的道理,是我豐富的精神食糧,我愛小古文,愛經典詩詞,它們讓我領略到了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
讀荀子勸學有感800字 篇4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詩經》上說:“不要總想貪圖安逸,小心謹慎地做好你的工作,愛好這種行為,神明知道了,就會賜給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養,莫過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變化,最大的幸福膜過于用原無災無難。”我們每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以后,也許是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獲,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獲,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獲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盡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著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干,多去憑借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為君子的。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圣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說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你才可能為人師。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梁”“錐刺骨”的動人畫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緬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化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費了27年的心血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后,并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整旗鼓,歷盡艱苦11載,完成了巨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就如魚得水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奮當詩人,后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盡全力想做到樣樣持之以恒,恐怕由于精力有限,也只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專一”,并不值得褒揚。當今世界,風云突變;當今時代,瞬息萬變,所有這些,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這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不能一躍一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讀荀子勸學有感800字 篇5
《勸學》主要是通過對先人的治學辦事理念的總結,詮釋,在我們能看懂的同時,起到一個修身養性,增強智慧的作用,以使我們在遇到問題的同時能更好地解決,而不至于手忙腳亂。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領會到平時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有待改進的地方也太多。雖然我們也學過有關勸學的文章,但是經典就自有它作為經典的道理,每看一次給我的感受都不一樣。
其中《勸學》當中的不少警句對我影響深刻,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要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這句話說明了學習對人行為的重要性。“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句話說明了君子與常人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君子更加善于運用工具,也說明了在學習工作當中大家應該善于動腦,運用機巧。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不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蟹,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言簡意賅,字字珠璣的說明了一個道理:為什么許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學的東西不夠,下的功夫也不夠,這就是鍥而舍之啊!而有的人為什么能夠出類拔萃?恰恰是因為他們鍥而不舍!
讀完《勸學》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書可以滿足一個人的精神需求,這正如“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一句所言。您是否孤獨過,抑或彷徨過,那么書也不失為您開的一劑良藥,當您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來看看書時,那時您就會領悟到讀書的真正含義。有位哲人說過:“你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鏡子的錯呀!”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照亮了我們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古人云:“開卷有益”,您讀萬卷書,那么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
愛書吧!讓書香充盈我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