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讀后感 > 美學散步讀后感(精選6篇)

美學散步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3-03-16

美學散步讀后感(精選6篇)

美學散步讀后感 篇1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于文學,宗白華偏于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沖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

  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他更是一位欣賞家。集子里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

  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里走走,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亭臺樓榭、花樹池石。

  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辟的靈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

  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于是,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即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曠空靈,才能為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兩句話表出了中國藝術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詩詞、宋元的繪畫莫不如此。中國那些最偉大的藝術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個活躍的、至動的而有韻律的心靈。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

美學散步讀后感 篇2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說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凈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著世界時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于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里特有的產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說美是什么,只能說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說,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美。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感到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奏和對人生的關懷。就像劉小楓總結的:“作為美學家,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里,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筑與雕塑,乃至代表著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她”。

美學散步讀后感 篇3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于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于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在也不算內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里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仿佛是在美學的境地里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獲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說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說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系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現美并創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我們的情感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厲害計較才能發現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變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絡發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閑情,更別說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無趣,要么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見身邊的美,為什么呢?“我們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嘗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廣闊天地里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美學散步讀后感 篇4

  慢慢合上《美學散步》一書,閉上眼,書的余香猶存,而我腦海里浮現的,是一個“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鴻雁高翔,綴葉如雨”的沖淡清幽境界。

  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沖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集子里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藝術家也曾發掘過這樣的美,但是都無法像他那樣灌入一種極其深沉摯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覺,這樣一位源生于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髓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現今也許難以再現了。然而如何在日益緊張的異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現代人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嗎?而《美學散步》正好能給我以這方面的啟迪。

  宗白華美的態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中國人講“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從而獲得對于“道”的體悟,“唯道集虛”。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了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宗白華用翔實豐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國詩畫、書法所表現的虛空要素以及從此形成的宇宙意識,他認為“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中國藝術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們面前舒展開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帶我們去玩味古代名畫的內蘊,畫家所寫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虛空之上。空中則蕩漾著“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在這片虛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一山一水,都負載著無盡的深意。同時,他還提出,中國繪畫中往往可以感到線條的力量,流動的線條是最富美感的,所以古代人常常把形體轉化為飛動的線條,這就是我國古代繪畫帶有舞蹈意味的原因,敦煌壁畫《飛天》很好說明了這一點。正是因為重視線條,我們看到了“筆墨”對于作畫的重要。筆墨技法表現在“骨力、骨法、骨氣”上,“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部發出的一種力量。這是和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骨節相同的因此我們見得每一幅國畫都有一種堅固的形象組織和堅定的內在生命力量。我們應該透過“骨”去領略“風”,這才能得到享不盡的愉悅之感。《美學散步》讓我們體悟到中國畫的“氣韻生動,遷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說一幅畫要涌動著宇宙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給人一種音樂感;而“遷得妙想”則是通往“氣韻生動”的途徑。所謂遷得妙想,就是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用本心去體味外物的內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內部,經過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對象的真正特質和精神。

  說到建筑和園林,我想前立刻會浮現出氣勢宏偉磅礴的紫金城、頤和園;含蓄溫婉的蘇州園林和風細雨下的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欣賞中國古代的建筑,如果不懂得中華民族的飛動之美和空間藝術,是不會深刻的。飛動之美不僅體現在繪畫、雕刻上,還表現于建筑園林之上。只要看看北京幾大宮殿中的裝飾:飛騰的龍、憤怒的猛獸、展翅的鳥雀、撲翼的鳳凰、轉來轉去的蛇、伸著脖子的白鷺、顧影自憐的仙鶴、互相嬉戲的猴子、還有神仙、玉女飛天的場景和妖魔鬼怪猙獰鬼臉……就能充分感受到我們民族人們內心涌動的生命活力,那典型的“飛檐”,不就是最好的說明嗎?宗白華還深刻地分析了中國建筑的空間意識,他說中國人注重“可游,可行,可望,可居”,而“可望”是最重要的,因為無論“游”、“行”、“居”都是為“望”服務的,所以我開始明白了中國的窗、亭、臺、樓、閣、廊在園林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它們構成了“望”的途徑。窗子使其內外發生了交流。一扇窗就如一幅畫框,窗外的景色構成了框內的圖畫,并且它總是變動不居的。在窗內任何一個角度看窗外,都會得到不同的景致,這同樣也體現在亭臺樓閣廊上。中國人喜歡設亭臺樓閣,喜歡設窗,是和許久以來的民族審美傳統分不開的,獨坐窗前、獨倚亭邊、獨行廊中,都會讓自己的視覺得到一次很好的旅行和放松,讓我們從各個角度在大自然里品味變化萬千的韻致和美麗。

  中國從六朝以來,藝術理想的境界就是“澄懷歡道”,在拈花的微笑里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是意境創造的始基,鳥鳴珠箔,群花百落,是意境表現的圓成。”這就是他追求的“禪”的心靈狀態,就是“出水芙蓉”的至高意境之美。在清幽、自然秀麗中生發,產生“生氣遠出”、“妙造自然”、“清真可愛”的情感體驗,正如溫婉的玉,絢爛至極歸于平淡。“出水芙蓉”是宗白華的一種在深度上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的意境創造,為了達到他藝術和人生的至高清純境界,表現了他對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對人“真性”的挖掘體悟。

  這種對“絢爛之后歸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體現了宗白華內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現代文明高度高度發達下,人們的傳統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這種矛盾的憂郁和苦痛的邊緣,宗百華悲愴地喊出“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復提醒國人要意識到現代精神的頹廢問題,這正是他作為一個孤獨的靈魂對生命發出的吶喊與召喚,他把他的這種孤獨的探索和冷靜的思考引入了美學范疇,個體生命的孤獨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藝術之境中完全可以轉化為對生命的歌頌和追求。通過藝術對人性本真的追尋,他的孤獨落寞得到了徹底地發泄,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園,返回精神的故鄉,撫平內心的傷痛,慰藉平日孤寂的靈魂。

  《美學散步》讓我得到了一種生活情趣和審美方式,伴著筆墨的清香,細細體味,宗白華那自由孤寂的靈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尋求美的道路上指引著我,讓我拋棄浮躁的世俗,向美學叢林的深處邁進。

美學散步讀后感 篇5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于文學,宗白華偏于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沖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他更是一位欣賞家。集子里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里走走,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亭臺樓榭、花樹池石。內容梗概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辟的靈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

  所以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于是,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即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曠空靈,才能為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兩句話表出了中國藝術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詩詞、宋元的繪畫莫不如此。中國那些最偉大的藝術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個活躍的、至動的而有韻律的心靈。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比如魏晉的書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晉人簡約玄澹,超然絕俗的哲學美的具體體現。藝術的欣賞是為了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魏晉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國藝術史區別于其他民族,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這個時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藝術過于質樸;這時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藝術過于成熟。只有這幾百年間,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峰。晉人發現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說:“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他們風神瀟灑,不滯于物。而對于哲理的探索,卻是一往情深,王戎說“情之所鐘,正在我輩”,顧愷之畫絕、才絕、癡絕,癡絕尤不可及。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詩好,是由于他們對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他們是用心靈在體味自然。晉人之美,美在神韻。神韻可說是“事外有遠致”,不粘滯于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歸鴻,手揮五弦。這是一種心靈的美,擴而大之可以形成一種鎮定的大無畏精神。美之極,則雄強之極。王羲之書法人稱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淝水大捷植根于謝安美的人格      與風度中。枕戈待旦的劉琨,橫江擊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處,都是千載而下懔懔有生氣的人物。

  這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生氣,活潑愛美,美的成就極高的一個時代。這是一種唯美的人生態度,還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把玩現在,在剎那的現量里求極量的豐富與充實;二是美的價值寄于過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謂“無所為而為”的態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憶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經宿至門即返,人問答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宗白華認為這種寄興趣于生活過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顯示了晉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這部書里,宗白華用他抒情的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去體味那些風流瀟灑的晉人的心靈,待得我們散步歸來,發覺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美學散步讀后感 篇6

  《美學散步》這本書,是宗白華老師一生中為數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匯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據了解,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作為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老師用他細膩的筆鋒,聯系古今外,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美學境界。

  當我隨便翻翻,發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獲,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于美學的冰山一角。

  讀完整本書,感覺就是在美學與文學中,在中外的藝術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著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

  美,并不等同于我們平時所說的魅力,美是一種抽象。它需要通過藝術的雕琢來體現,卻又不僅孕育在藝術的雕琢之中,宗白華老師在書中講到:“最高的沒,應該是本色的美。一切美的光都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種含蓄,過于直白的表達自己,這在做人處事中,只會讓自己在交往中處于劣勢,得不到更多的友誼,而且過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場合只會讓自己變得膚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這樣嗎?在現在日益繁忙與緊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卻忽略了應該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空白,留下一點閑暇,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一下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讓自己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路途上的風景。

  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對生命的憧憬,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點空白,讓自己不要喪失對未來的希冀與對生命的熱愛,這是生活之道,也是讓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

  例如說畫家只是純客觀的機械式的展現景物,一幅畫就是一張畫起來的照片,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只有在畫作中折射出來自作家

  人格的高尚格調,才是一幅真正的杰作,現在專業的攝影技術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把玩照相機,是因為照片中有來自于攝影者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展現了他們內心對美的追求與渴望,而這些正體現其對美高格調的追求。

  自然擁有靜態的美感,連綿的山脈是永遠存在而不可動搖的,山不會動,但是卻孕育出滿山的蒼翠和無數的飛禽走獸。人們往往是為高山的沉穩與博大所震懾,對它不可屈服的頑固生命力產生一種敬畏感。人們常常會為崖壁間頑強生長的一顆不知名的小樹而引發生命的感嘆,對它堅韌的性格引發自身弱點的覺醒。只有當人們感受到樹的蓬勃生命力的時候,才能對生命力產生內心的呼應,從而形成一種審美的感受。

  人的生命是一個短暫而又漫長的過程。經歷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有不一樣的心靈感受。每一段的生命歷程都有它的精彩之處,人們所需做到的就是享受現有生命的這一歷程。長者往往會給予后輩以各種的經驗教訓,但是個人對生命的領悟還是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領悟,領悟人生的過程,需要每個人對生命的真是體驗。如果一個人永遠不會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只是得過且過的一輩子,那么他就無法領略到生命存在的價值,甚至可以懷疑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許頓悟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思考的人生就像一個人在黑暗中瑀瑀前行,看不到沿途的風景,很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的體驗者應當是一次美的旅行,能把握在眼前的和即將出現在未來的美麗“風景”,用探索美的心靈去體悟。

美學散步讀后感(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讀后感(精選4篇)

    讀了臺灣大學張文亮博士的《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內心不由被作者傳達的思想所震撼。再我送過的學生中,曾有這樣一波學生,我給他們說過的話常常許多孩子不是不清楚就是忘到了九霄云外。...

  • 散步讀后感200字(精選4篇)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媽媽,妹妹去去覃懷公園散步,那里風景優美,綠樹成陰,鮮花盛開,湖水碧綠,我們剛到那,我妹妹說:我們去山上玩吧!于是,我們上山了,到了山頂我們玩了會 ,看見山下有湖,我們下了山,到了湖邊,我們一看湖里的水...

  • 《散步》讀后感(通用8篇)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媽媽,妹妹去去覃懷公園散步,那里風景優美,綠樹成陰,鮮花盛開,湖水碧綠,我們剛到那,我妹妹說:我們去山上玩吧!于是,我們上山了,到了山頂我們玩了會 ,看見山下有湖,我們下了山,到了湖邊,我們一看湖里的水...

  • 散步讀后感300字(通用3篇)

    這周我們上課學了一篇《散步》的文章,故事里流露出來的溫馨,讓人印象深刻。這篇課文講得是: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田野里散步,中間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我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卻改變了主意:還...

  • 散步讀后感600字(精選3篇)

    我認真的閱讀。文中描述了三代人在一齊散步的小事情,語言樸實真摯,但是我讀后心里是沉甸甸的。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著呵呵,到處都是生命的痕跡。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溫馨,恬靜。...

  • 散步讀后感(通用8篇)

    今天晚修的時候看了龍應臺的散步。不得不說,寫的真是好,凡是能夠引發多方面思考的都是好文章。這篇散步很有趣的地方在于題目是散步,但卻用很少的篇幅描寫了和母親一同散步的情景,但卻用了散步這個題目。...

  • 《散步》讀后感(通用12篇)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媽媽,妹妹去去覃懷公園散步,那里風景優美,綠樹成陰,鮮花盛開,湖水碧綠,我們剛到那,我妹妹說:我們去山上玩吧!于是,我們上山了,到了山頂我們玩了會 ,看見山下有湖,我們下了山,到了湖邊,我們一看湖里的水...

  • 散步讀后感600字(精選4篇)

    《散步》是重慶師范大學教授、作家莫懷期的作品。文章寫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散步中,應對岔路,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母親則因身體條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權衡再三,決定尊老,但故事并沒有結束,母...

  • 散步讀后感200字(精選5篇)

    我認真的閱讀。文中描述了三代人在一齊散步的小事情,語言樸實真摯,但是我讀后心里是沉甸甸的。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著呵呵,到處都是生命的痕跡。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溫馨,恬靜。...

  • 散步讀后感300字(精選4篇)

    《散步》是重慶師范大學教授、作家莫懷期的作品。文章寫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散步中,應對岔路,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母親則因身體條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權衡再三,決定尊老,但故事并沒有結束,母...

  • 散步讀后感500字(精選5篇)

    我認真的閱讀。文中描述了三代人在一齊散步的小事情,語言樸實真摯,但是我讀后心里是沉甸甸的。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著呵呵,到處都是生命的痕跡。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溫馨,恬靜。...

  • 讀后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磴口县| 张家港市| 寿阳县| 雅江县| 灌南县| 巢湖市| 上思县| 新邵县| 清河县| 正镶白旗| 乐亭县| 遂宁市| 应用必备| 孟州市| 台前县| 溧阳市| 江达县| 华亭县| 秦皇岛市| 县级市| 平阴县| 扶绥县| 绥芬河市| 浮山县| 大埔县| 兴仁县| 长丰县| 安龙县| 扎兰屯市| 白朗县| 顺义区| 三河市| 黄冈市| 瑞丽市| 承德市| 山阳县| 兰州市| 彝良县| 米脂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