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桿拍遍》讀后感(通用8篇)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篇1
也許這個故事你并生疏——一位老人,在一個山住了15年,與許多人一起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與風沙抗爭,雖已經81歲了,但他依然留在這里,準備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里等待死亡。
也許他沒有周恩來總理的為人民服務,即使生病也在病床上批改文件的令人感動,也沒有華羅庚在講臺上與世人道別的隆重,有的只是在山溝中綠化便留在這綠色遍野的山溝中,等待死亡。他用這樣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山溝里的樹沒有白楊的挺拔,沒有街旁邊樹的公整如一,為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沖刷的七零八落,但他們所在的山坡上,已經形成了一層一層的梯形。老人說:“這些樹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樹便像老人一般堅守自己的職責,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從中年到老年,身體漸漸虛弱,拄著拐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門口看著自己的成果,有時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動的鋤頭與樹苗,一種下,澆水。誰能想到,就是這樣的堅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務。并還將自己的辛苦換來的錢全給大家,一冬天,便為村民一人買下了一個彩電。
山,綠色與微風相映成趣,滿山的翠綠,生機勃勃,老人已與這山融為一體。他的生命更已經轉化成了青山,永遠不老。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篇2
有一位詞人,血灑戰場,有一位武將,文采飛揚。這個人,便是辛棄疾。
一位從小習武,苦修劍法,在22歲便有了自己的實力,與侵略蹂躪的金人抗爭,在屢次奔走戰場,器宇軒昂的之后,一次所謂的南歸,將這位滿腔報負,一心為國的將軍的利劍奪走,卻只是換來一根讓他欲哭無淚的筆。
但,這位將軍并沒有放棄,他在詞中揮灑自己的才華,一首《破陣子》點破自己的憂愁,一首《水龍吟》釋放心中的悲憤,一首《永遇樂》寫滿了對自己嘲笑。一位詞人,本應像其他人一般在詩中,將心中的“美”寫在紙中,而他,詩中散發著一種稟然殺氣,和磅礴之勢,這位亡國游子的悲憤誰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號“稼軒一般”將近五十,只能回家種地。這位豪放派的詩人只能嘆息。報國無門,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這位豪放派的詩人也因此成為了婉約派,細膩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滄桑。
郭沫若說過:“將軍本色是詩人。”而辛棄疾,雖是詞人,但詞中尖銳無比,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武將。
辛棄疾,是一位傳奇。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篇3
積北宋兩三百年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題記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陣悸動;但想到辛棄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從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個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確定了他的詞除了文學氣質之外還有一種特點。
當年,人民不滿于金的侵略,辛棄疾在22歲時也便拉起一支義軍,后與耿京義軍合并。他奉勸耿京南下歸宋并親自聯絡,不想這幾天又生變故,部將叛亂,耿京被殺,他擒叛將,押解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余人南下歸宋。不料世事難測,他南下歸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劍,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為歷史留下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辛棄疾愿為國棄疾,可當大權由一個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還有說話的機會?只有將諫言咽下,將忠心深藏,登危樓,怒拍欄桿,痛拍欄桿,這時的他對朝廷仍抱有一絲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報國無望,只得哀嘆: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永遇樂》
辛棄疾的詞,是在時代的運動里,磨出來的。他時而被夾在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到一邊,被迫冷靜思考。正是寄予宋幾百年動蕩,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篇4
“草船借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顧茅廬”是那么膾炙人口!而它們都跟一個人有關,他就是諸葛亮。
1800年前,諸葛亮在與曹魏的戰爭中去世,蜀國一時失去棟梁,霎時間,蜀國像一個沒有支柱的樓搖搖欲墜,舉國上下無不悲痛,在民心難違,武侯寺就這樣建成了,是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合廟,在人們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來。
想起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形象仿佛躍然心中,頭戴綸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著八卦衣,借東風的場景,這位哲人,就這樣在人們心中扎根,仿佛還能看到他為蜀國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說:“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80萬曹軍灰飛煙滅,我看到了他在斬馬謖時那一滴難言的渾濁淚,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報家產是那一顆無私的心……
1700年前,他輸給了曹魏,但卻贏得了從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品質成為了我們的榜樣,也許曹魏并沒有那么”惡”但諸葛亮卻像在眼前一般,手揮羽扇,微微笑著的那么親切。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記載我的腦海里,無法忘記!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篇5
梁衡的文章讀到現在,最喜歡看他寫的議論文。我一向堅信,不論寫什么樣的文章,將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傳遞出來的才算是成功。梁衡的議論文與我的評判標準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詞、擲地有聲。特別是那篇《怎樣區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簡直讓人拜服。但今天其實想呈現的,是一些有關于讀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讀了《教材的力量》后,我吃驚于那篇《晉祠》居然影響到了那么多的學生,更吃驚于我當初讀它時卻沒受什么感動——甚至說,根本沒什么感覺。我在讀到本書第三單元的時候還特地重讀了《晉祠》原文,的的確確是生動美妙。可為什么當初學這篇文章的我,就沒有感受到呢?
我“思辨”了一下,覺得原因有二:
第一個是因為老師沒教好。我們的老師在上課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晉祠游玩時的照片,照片上的晉祠泯然典型的“中國式景區”,游人密密麻麻,小販熙熙攘攘。上課了,老師對著大屏幕為我們介紹晉祠:“我去的時候晉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攤販,哎呦,真的是亂七八糟的……好了,我們來看文章……你看這里,描寫得多美啊!”殊不知,我們早已因為她對于晉祠的描繪而對之感到乏然無味了。
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立志想從事教育行業,我總喜歡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現在,《晉祠》的這個例子又給我帶來了這方面的啟示。我覺得作為一個老師,最重要也是最難達到的是引起學生對于所傳授內容的興趣。
這一點雖說難達到,但我覺得,至少應該在課堂上、講課文時,為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氛圍,至少不應該去破壞這個氛圍。即使現實真的很骨感,但我們又不是在上社會課。文章中的晉祠,處處透著古樸之美。而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做的,我認為應當是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們還原“晉祠式”的美,卻不能用現實當中的情形來草率地帶入其中,這樣反而破壞了這份獨一無二的美感。
第二個原因,私心覺得是因為教材編得不好。且不說排版與插圖,單憑教材上對于文章的剪切,就讓古色古香的晉祠又一下子遜色了很多。我一直固執地認為被用來細細品讀的文章就不應該剪切任何子句、段落。讀文章好比看“場中美色”(當然不是“一眼即過”)。若要看一個美人是否真美,當然要看未經過任何修飾的樣子嘍!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纖細,可若直接扔給你一段細腰、柳眉,和一只骨碌骨碌轉的眼珠子,這可哪里還有美感可言呵!
說得太激動了,有些言過其實。不過我覺得,文章不應該剪,像《晉祠》這樣的好文章,更不應該剪。擔心課時的話,老師們哪怕略過這些沒有什么知識點的句段,也應該保留學生們觀賞這“美人”身上各部分的權利,無論美丑。你瞧,《晉祠》原文中,其中有許多關于石像、雕刻的典故,我在讀時便能能夠結合著這些典故去“游”晉祠,那樹、那水、那石,都是有故事的,便更顯得活靈活現。可是課文中,卻刪去了這些段落。失去故事的晉祠變得單薄了許多,單薄到只剩下一頁書紙。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剪后的文章早已“花非花”,又怎能不讓我們這群年少無知的“蜂蝶”們懷疑真正的“春色”好文在課本之外的地方呢?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篇6
他,悲壯的讓人蕩氣回腸;他,執著的讓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他,一位拍遍欄桿的沙場英雄......
------題記
萬千感慨萬千愁,一路風雨一路歌。翻開梁衡的散文集《把欄桿拍遍》。其中有一篇文章題目也是《把欄桿拍遍》,取自辛棄疾的《水龍吟》:“......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就是這篇文章,讓我重新認識了“人中之杰,詞中之龍”的辛棄疾,開始了解這位馬背上的大詞人。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那是怎樣一種場面?殺聲震天,鼓聲激蕩,刀槍劍戟,金戈鐵馬......我仿佛回到了那個旌旗蔽日、塵沙飛揚的戰爭年代。敵陣前的他如展翅高飛、搏擊長空的雄鷹,懷揣著無比堅定的理想,在刀光劍影中奮勇嘶殺的酣暢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卻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聲,空有一顆愛國心,又能向何處使呢?唯有痛拍欄桿,才能發泄心中的抑郁和憤懣。
“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這是作家梁衡對辛棄疾的評價,也是辛棄疾一生的鮮明寫照。梁衡以八首辛詞,勾勒出了辛棄疾的一生經歷。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終的不同尋常的史上第一人。
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辛棄疾只能借助筆走龍蛇,淚灑宣紙,蘸著血和淚涂抹成一首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辛詞。“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 他心里明白,哪怕將欄桿拍遍,也改變不了國家現狀。只能望眼欲穿,大聲疾呼。那肚腸寸斷的悲憤回蕩在天地中,那豪邁不羈的詩魂飄蕩人世間。
有人這樣贊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塊的沖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梁衡說:“蘇軾的豪放僅止于‘大江東去’‘山水之闊’”而“真正詩人只有被政治所擠壓、扭曲、錘煉時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燒、炸響、振聾發聵”。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欄桿拍遍》使我沉醉,使我愛不釋手。合上書時,夕陽如醉。晚風吹拂。“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將當之無愧,永垂不朽!~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篇7
在我看來,韓愈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星。他不光滿腹經綸,下筆成章,而且一心為國,清正廉潔。為人則面對困境,泰然處之。
韓愈為官時期,因為勇于向唐憲宗提出不同意見而被貶潮州,在潮州期間,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樣哀嘆懷才不遇,也不像蘇東坡那樣無所事事便寄情山水,而是盡其所能為民辦事,八個月時間做了四件大事,使荒蕪之地潮州煥然一新。
人生的逆境大約可以分為四種:一曰生活之苦,饑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懷才不遇;三曰事業受阻,功敗垂成;四曰生命之危,身處絕境。處逆境之心亦分四種:一是心灰意冷,逆來順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三是見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處之,盡力而為。韓愈是處在第二第三種逆境,而選擇了后兩種心態。他不辭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顯,只是奉獻于民、求成于心。一個人不管你有多大委屈,歷史只認你的貢獻。悲壯二字,無壯便無以言悲。
忽然想到范仲淹“求古仁人之心”時說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我想韓愈就是其中的代表吧。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篇8
有一位女性,在中國3000年歷史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她許許多多的作品讓人迷戀,堪當美神,她便是李清照。
她經歷了快樂與風霜。
快樂: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貴女子,視界開闊,善文學,深受父親母親文化的熏陶,許許多多的詩便是從這兒誕生的:“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她的高貴與修養深得當世人的羨慕。也有過快樂年華。
悲慘:一個游牧民族攻進宋來,打破了快樂年華,她開始了沒有邊際的逃亡生活,夫妻兩個在向江西逃亡時因愁生情寫下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詩句。這是多么愁才能從一位婉約派詩人寫下豪放派的詩句呢?
但她的悲慘生活并沒有結束她又經過了三重磨難:
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難,讓她心痛不已。
2、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讓她瘦弱的身子屢受磨難。
3、超越時空的孤獨,這一點體現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說:“我老了。我將我的學識都傳授給你吧,但回答卻讓她無比傷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這個時代孤立,無人能欣賞他的才華。
這位詩人以心抗世,一筆換天,是當之無愧亂世中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