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400字(精選5篇)
目送讀后感400字 篇1
有一本書,書名短小精悍,這是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就是龍應(yīng)臺寫的《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寫父親的逝世;有寫母親的蒼老;有寫兒子的離別;有寫朋友的深深牽掛;有寫作者的失敗和脆弱;有寫作者的傷心和放手。寫對兒子離別時的失落,也寫了作者對時間的見解。
在一篇名叫《時間》的散文中,十八歲的華飛和朋友去午夜狂歡?駳g,聚集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小孩子們也曾有過一種測量時間的方法,在他們的臥室上掛一個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著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時間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樣,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會有測量時間的方法,二個大人和五個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條,他們都會輪流拍大頭照,以此來紀(jì)念時間的流逝。
一杯熱茶從熱變冷是一段時間,一位老人從少年變老年是一段時間,一只鐘轉(zhuǎn)一圈也是一段時間。時間過的飛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時間嗎?在生活中,一些人虛度光陰,到覺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時間的流逝,到那時候,卻來不及了。時間不等人!
同時,當(dāng)我讀到另一句話時,也充滿了對時間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斑@句話也許說到了那些辛苦勞動父母的心中。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助,也只有真正的經(jīng)歷過,才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啊。時間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們會選擇離開父母自己打拼,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和事都在漸漸得離自己遠(yuǎn)去。
目送讀后感400字 篇2
《目送》是一本記錄作者龍應(yīng)臺生活點滴的散文,《目送》這本書籍共寫了七十八篇散文,有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在七十八篇中,每一篇都讓我感動到不已。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降世,成長,結(jié)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fù)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干事,“沒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時就意味著你在珍惜時間,因為你不感覺無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xiàn),如果學(xué)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fù)存在。當(dāng)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nèi)馍碛|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看著龍應(yīng)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后感400字 篇3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是作家龍應(yīng)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
《目送》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fēng)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云流水間,萬物映在眼里;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領(lǐng)會到人生心靈旅程里最大的關(guān)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在《目送》這本書中亦寫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jīng)遭遇過的脆弱和失敗,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龍應(yīng)臺的筆下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正如龍應(yīng)臺在《目送》代序——你來看此花時所寫,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懊總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得到不一樣的‘明白’”。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jīng)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色即是空”,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xiàn)在有點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xiàn)在也還沒準(zhǔn)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guān)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痹(jīng)相信,曾經(jīng)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放下書,閉上眼睛,并未完全讀完七十三篇散文,卻知道:如《目送》所述,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
目送讀后感400字 篇4
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作者龍應(yīng)臺在散文《目送》當(dāng)中,通過描述她兒子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與她疏離以及描述她與父親的多次離別,清晰地表達(dá)了她對于人生路上親人之間悲歡離合的無奈以及闊達(dá)。
這篇文章寫了其中三個情節(jié):作者送她的孩子華安上小學(xué)的第一天,鈴聲響后,華安背著書包往前走卻不斷回頭看我;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作者與他在機場送別,眼看他消失在了海關(guān)窗口,卻盼不到他的回頭一瞥;華安二十一歲時,上的正是作者教課的大學(xué),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作者的車。幼時的華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離開母親上學(xué),在走進校門時不斷地回頭。那時的他,對母親敞開心扉,對母親的依賴占據(jù)了他幼小的心靈?呻S著他的成長,他漸漸地關(guān)閉心靈的大門,盡管母親對孩子有無限的關(guān)愛,可孩子不理睬母親。隨著他頭也不回地,毫無留戀地走上飛機,留給母親的,除了背影,只有無盡的落寞和無奈。
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dāng)年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到這一個階段,開始對親人的關(guān)心感到不耐煩。在這時候,周圍的人或許會痛心,但這是令人無奈的,只能默默地看著自己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
活在當(dāng)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這一刻,F(xiàn)在的我們,回首往事,抽幾分鐘仔細(xì)想想,又是怎樣的一番心境?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以為自己懂得那所謂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們做完一件事之后,又總會覺得這樣不足那樣不滿。也許,這就是人生
或許就如龍應(yīng)臺所說“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400字 篇5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xì)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rèn)知里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沖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濕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仿佛不是龍應(yīng)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仿佛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lǐng)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jīng)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于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八粋勁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dāng)愉快。
我愿意捧著這樣的書,看著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jīng)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fā)人深省,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