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通用8篇)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 篇1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細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就應跟我們此刻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著看了下去。《走到》對我來說比較沉重,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期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閑得要命,遂在網(wǎng)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么受情緒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留意翼翼的走著,每一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最后在兩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先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著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jīng)歷了那么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我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降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鍾書是一個不愿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護衛(wèi)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并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著,實現(xiàn)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 篇2
終于把《我們仨》讀完了,之所以說“終于”,是因為之前早就聞過其大名了,其實讀完這本書也沒花多少時間。在我的記憶中,錢鐘書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話說是“天才”,比如讀書過目不忘、精通外語等。以前讀書的時候學寫議論文,老師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論據(jù)。其中摘抄過的有一條就是關于錢鐘書“勤奮”的,楊絳整理了錢鐘書的讀書筆記,結果竟有好幾麻袋之多。當時也沒怎么在意,畢竟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而已。
“鍾書在巴黎的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實實地讀書。法文自十五世紀的詩人維容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將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后來又加上意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
在讀到這段之后,我便想起來了這些。可見,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來,在《我們仨》中讀到了這一段:
“每晨一大茶甌的牛奶紅茶也成了他畢生戒不掉的嗜好。后來國內(nèi)買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葉了,我們用三種上好的紅茶摻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謂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頓”。在超市隨處可見,只不過如今有點“賤賣”的味道了。
隨便說一下,精裝版的《我們仨》不論是紙張還是裝幀都很不錯。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 篇3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終于將這個溫馨又歷經(jīng)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里,“我”夢見鐘書自顧撇“我”而去。于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鐘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于是鐘書似乎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里,便是“我”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看到這里,是我第一次流淚,就那么坐在班車上。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讀時對“夢”的不解,而是從心底慢慢滋生的溫暖氣息。看這匹配的學術夫妻和他們聰明剛直的愛女,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樂趣來,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這幾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wěn)略有滋味。在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后遇上戰(zhàn)亂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困難的境地,對他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這野心不是他們所能擁有,他們只求在自己的方圓里求得一份自由閑適。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很喜歡他們一家人的性格。錢鐘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絳自由溫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感悟作文。這樣溫情的一家怕是在那個年代也少有的吧
這自由心與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難得。
書里的彩頁有他們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圖片,還有錢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們仨》。看著這些毫無華麗樸素得令人動人的文字,讓我恍然。 如楊絳先生在篇末說的那段話。
人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得到的結果總是失去,相聚得來還須散。難道這短短幾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或許應該勿執(zhí)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遠,不管幸福快樂是短是長《。有一個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親近的人安然生活著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 篇4
很多人了解楊絳,多半源于錢鐘書先生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或是之前大家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情話——“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結婚;我娶了她十幾年,從未后悔娶她。”
但楊絳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走過戰(zhàn)爭與動蕩,在長達一百年的時間里始終保持不爭不慌的狀態(tài)。
亦如她自己所闡述: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在年輕時認真經(jīng)歷生命的歷練,方能在歲月中優(yōu)雅地老去。
她和錢鐘書先生興趣相投。他們都熱愛著自己工作和看書,都喜歡在閑暇時出去"探險"。他們都會"偷空看書","以勤補拙"。他們是彼此的伴侶,又是工作上的同事。楊絳先生是錢鐘書先生的"賢內(nèi)助",是他最賢的妻,也是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曾說錢鐘書先生有“癡氣”,稱他為“呆大”。也就是說,錢鐘書先生有時候像個呆子似的,不諳事理,家務活也不會做。同時,這也意味著,楊絳先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承擔更多的瑣事,常對錢鐘書先生說,"不要緊,我會...."。
不只是生活上,在人情世故上,在與文化界等各方面打交道時,楊先生很溫和,善于應對各種場合,各種情況。
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扶持,彼此欣賞認可,彼此相愛著…
“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錢鐘書先生諄諄囑托楊絳先生。
楊絳先生覺得阿圓很多方面都很像錢鐘書先生,比如,看書翻頁翻得很快、"過目不忘"、"格物致知"等等。
他們仨就像好朋友又像好同事一樣,彼此獨立工作,一家子都滲透著文化氣息,都有書生氣質。即使各自的年齡都大了,生活依舊充滿著樂趣。正是他們相似的性格,對生活的態(tài)度、追求一致,家才會有其樂融融的氛圍、才會有羨煞旁人的深厚的感情吧…
于平凡之處蘊含溫情,不移,不易,不離,不棄…
但是,正如楊絳先生在后文所說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她將靈魂深處失去摯愛的悲慟,化為綿長深情的文字。
楊絳先生身上無疑體現(xiàn)著中國女性最高的處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風暴,也能平穩(wěn)度過,內(nèi)心依舊安然。"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真的令人佩服感慨不已!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 篇5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當你摸著薄薄的紙頁、摸著小小個的文字,就能碰到楊絳那種悵然若失的悲涼,像極了幽谷里深潭中的水,不甚華美,卻動人心扉。水道旁的柳兒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好許個春去秋來,枯落、出條繼而再次迎來盛時;可人們有曾想,會是身邊的人,也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跟那柳兒在那秋天一樣飄零。當他們真的迷失在古驛道上,天空頃然間下起了大雪,封住了摯愛的人尋找的路,也凍住了她的船。你也莫要怨他們心狠,生離死別,也本就是常有的事,這也正如雁去雁回,花謝花開。
令人觸動的是這位母親就是在夢里,也要任憑女兒將這顆心捎去。這說到底也不是夢,那飽含熱淚的眼睛也真的用淚水將母親的心淋濕,女兒也再沒能在夢醒時分與母親一同醒過來。楊絳為何要將女兒與丈夫的相繼離去繪成一場萬里長夢?也許昨天早晨你還與他四目相對,現(xiàn)在他卻去而無蹤,這是何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悲哀,你卻只能悶悶發(fā)作!當你去看它時,又像是隔了一層霧,心中卻暗戳戳地害怕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是淚朦朦而聲沙沙了。矛盾得很。楊絳正是用這樣一種方式,將讀者帶入她的夢里,才能讓人如此確切地體會這身為人母、身為妻子的思想感情與生離死別時的羈絆。
楊絳將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新舊交織,對后面倒敘留學時經(jīng)歷的時候,多了一份凝重。對于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讓人不由得產(chǎn)生了無限的敬意。
世人說“患難見真情”,留學的那段日子,雖與“患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真情”卻在這異國他鄉(xiāng)、無依無靠中的相守相助中體現(xiàn)出來。他們是一對多么真誠而愉快的年輕夫婦!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與人相處還是在校求學,這種不可名狀的默契令人在書外也忍不住嘴角上揚。他們在一起生活時,正如詩中的“琴”與“瑟”,相互和鳴;這“賭書消得潑茶香”,即是這文學界中的金童玉女在讀書時的趣味了。
他們的女兒“圓圓”是一個足夠機靈的孩子。她是“可造之才”也是“讀書種子”,但我覺得她身上的閃光處在于她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任何細節(jié)都不肯放過,一丟丟的蛛絲馬跡被這雙眼睛悄悄地斂入這個小小的腦袋中,這是她對生活足夠好奇的表現(xiàn),也是一個孩子足夠積極的表現(xiàn)。她對待父母親很好,與他們更趨向于一種朋友的關系,這也正是一個家庭健康愉快的保證。擁有這樣一對足夠開明的父母,對與哪個孩子來說,都是足夠幸運的了。
當你成為家庭中的一員,你就要默許你存在于此,隨著它的改變,你也逐漸趨向于它。這正是一個家庭被賦予的魔力,且顯而易見。在這樣式個小家庭中,每個人都擁有了能夠信任、能夠依靠的家人,這必然為前路點起了星星燈火,雖不甚亮,卻細水長流,鋪滿了整條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缺席,否則它就會破裂開來,就再也沒有辦法完整起來,回家的燈也就弱了起來。逐漸逐漸,你便成了一個迷途的旅人了。
看到末尾,感慨沖到了顱頂,我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讓人無論是在世界的另一端,即便是要跨過生與死,都想竭盡全力去擁抱。這是一個家庭意義之所在。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哪有永遠陪你走下去的人,他們就在某個清晨,乘著船到了一個你怎么也找不到的地方了。
珍惜眼前人吧!即便是那么幸福美滿的家庭,也阻止不了他們各奔歸路,也阻止不了心碎但母親踏上尋家路。可你還仍擁有著,我的少年,你抬頭看看,你還依然能看見那張熟悉的臉,你還能聽到他們的聲音,你還能感受到他們呼吸時的微微暖息,可不就是如沐春風嗎?珍惜眼前人吧,雖然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果,但若是現(xiàn)在把握一分,你便多擁有一分,連幸福快樂都會多感受一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 篇6
楊絳先生是錢鐘書的妻子。錢鐘書曾給她一個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作者楊絳先生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我們仨》第一部分為楊絳先生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先后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先生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
書中,楊絳先生曾提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錢瑗已經(jīng)非常衰弱,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幫助下斷續(xù)寫了5篇,最后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女士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錢瑗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鐘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我反復看過很多次《我們仨》,其中有一次是照著朋友的提示,倒著讀。先讀第三部分,再看一二部分,看起來省了很多精力。但是卻少了一些跌宕起伏的情感。楊絳先生痛失愛女和伴侶,她把那些撕心裂肺的歲月寫成夢境,樸素地講述著內(nèi)心的傷痛。就像一位坐在我身邊的老者,講述著曾經(jīng)的故事,讓人十分動容感慨。
人民網(wǎng)曾經(jīng)評論,讀過《我們仨》的人,當忘不了里面漫長得揪心的夢,“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內(nèi)心綻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飽含著熱淚的眼睛”。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 篇7
初識楊絳先生,是第一次為學生們上八年級的一篇課文《老王》,這篇文章最后一句“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讓我想起的是楊絳先生的真誠、善良與樂觀。這次讀《我們仨》這本書,是第一次這么深入地走近楊先生、走近她擁有的這個學者家庭,感受他們?nèi)谠谌松嚯y面前相互理解、關愛的親情,好多時候讀著讀著就熱淚盈眶。
首先感動于這個家庭的學術氛圍。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們對學術,對學生,對教學共有的那份癡心讓我唏噓不已。早年的知識分子身上的單純與執(zhí)著真是可貴。楊絳先生在文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仨在家時,各自在自己的書桌前工作,互不相擾,碰到困難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有仨人之間的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這樣的文字,我連讀幾遍,總會為這個家的這份安靜、寧和向上的氛圍感嘆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懷”,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動于這個家庭三人之間的那種心心相牽的溫柔。從楊絳先生的一段段描寫中,我讀到了錢鐘書先生疼愛妻女的一個個小細節(jié),如在產(chǎn)院做產(chǎn)婦的日子里,笨拙的鈡書為她做雞湯,在巴黎出租屋的時候,錢鐘書早早起床,將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個體貼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于合上書的時候,還時不時想起錢鐘書為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紅茶,還有她為鈡書做的紅燒肉。總能記得她夸贊女兒媛媛“乖,管得住自己,過目不忘”這些特點時的自豪,常能想起他們一家三口讀書時媛媛看了開頭就傷心痛哭,鈡書看到書上可笑處就癡笑個不了,楊先生看書則很鎮(zhèn)定的樣子來。反復回想就能感覺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詩。
《我們仨》,楊絳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兩位親人都與她遠去,她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在充滿真情的回憶。看似平實的文字里,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覺察到她思念親人的苦痛,書中敘寫的每一個生活瞬間都是她每天勉勵自己珍愛生活的動力。想到這兒,猛然覺得我們當下的生活也變得可貴起來,今日我們經(jīng)歷的很多個細節(jié),未來都會成為美好甜蜜的回憶。想到越是單純的生活里,越有很多能夠品讀的滋味,我在勉勵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溫柔對待這不斷流失的歲月呢?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作文 篇8
一間陋室,一堆書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nèi)齻人相知相守。
——題記
一個溫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個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鐘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鐘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里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三腳架,創(chuàng)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里?在曾經(jīng)的夢里。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于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里,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fā)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里,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才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才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zhí)著;有親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溫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愿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他們仨這份曾經(jīng)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