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精選13篇)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1
每個朝代的覆滅都是因為最后一位皇帝的昏庸無能,然而明朝卻沒有隨歷史的軌跡走下去,因為他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禎。
幾百年來,關于崇禎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一位奮發圖強的明君,一直是眾說紛紜。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偉人,一代梟雄。他足智多謀,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也許你會問,既然有這樣的一位皇帝,那么明朝為什么會滅亡?原因很簡單,沒錢。沒錢當軍費,更沒錢安撫百姓。可以打個比方,一堵城墻,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漸漸腐爛,這時候你無論用多么優質的油漆來粉刷,最終也逃不脫塌陷的命運。準確的說,明朝就是那堵墻,而崇禎就是漆。崇禎上任時,明朝已經是千瘡百孔,氣數已盡,無論崇禎多么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終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當時,天啟皇帝在閹黨魏忠賢等人的壓迫下,已經拋棄了所有的治國理念,換句話說,他就是魏忠賢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東林黨與閹黨相互對峙,自相殘殺。朝廷中的官員為了活下去爾虞我詐,無心治政。就連貪污都是小菜一碟,沒有誰沒干過!所以說談不上什么犯法。當崇禎上臺后,對閹黨趕盡殺絕,可謂一個不留。由此可見崇禎的聰明機智。但仔細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無路,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殺閹黨頭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連解決幾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誰來干事。這是要你假慈悲饒了他們,他們會感激不盡,然后死心塌地的為你做事。再說閹黨雖不是好人,但東林黨也不是善類。尤其是言官,比閹黨更厲害,一天不找幾個人干一下就難受,所以當時朝廷沒幾個在干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狀,非拼個你死我活,就算崇禎是神那都是沒辦法的事呀!
我們再看看關外,后金軍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訓練下越來越能干,八旗的威脅也十分嚴重!崇禎就是想打仗也沒人愿意干,原因是什么,沒軍餉!普天之下除了特種兵關寧鐵騎有錢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幾年沒拿一分錢了,結果便是賣兵器的賣兵器,賣馬的賣馬。總不能餓肚子吧!這樣沒兵器的打什么仗!國庫沒錢也不是崇禎同志的錯呀,他連自己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祖上沒留錢給他,他能怎么辦?
那老百姓的稅收都到哪兒去了?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呀,天災人禍都來了,打從崇禎即位那天,就一直災荒,不然人家皇太極同志也不至于父汗剛死就來打仗,你想想,關內都搞饑荒,關外不更慘。沒辦法,只能操家伙來搶。農民被搶了沒糧,朝廷又不賑災,只能發動農民起義了,由此李自成的時代開始了。
最后,崇禎無法,為了尊嚴,為了不當俘虜,他只能踏上煤山,自盡……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個好皇帝,明朝也一定會在崇禎的手里變得更強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時上演,偶然的災荒讓皇太極打中,偶然的裁掉驛站創造了李自成的“輝煌”,偶然的地點讓明朝走向滅亡。如果沒有這三個“偶然”同時發生的話,也許就不會有最后的滅亡。可是崇禎都遇上了,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無論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但還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天聽群臣們唇槍舌戰,他孜孜不倦,勤勤懇懇,可是他的一生不像電視里的主角一樣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有了一個美滿的結局。
因為他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2
《明朝那些事兒》記述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將暗淡的歷史煥發精彩。當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筆風,從客觀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帶著讀者去品明朝。
一個王朝的興起,在于前一個王朝的腐敗,一個王朝的滅亡,在于這個王朝的無能。每一個王朝都是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人們打打殺殺,從叔侄大戰到闖王李自成,從蒙古部落到后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趕上去。一個王朝滅亡,另一個王朝誕生,這像是在輪回,但其實是在進步。
一個國家的統治需要實力。沒有實力就會被推翻。弱的遲早會被強的征服。只有這樣推陳出新,社會才能發展,人類才能進步。一個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會造反,軍事國防強大就不會有別國侵略。
一個國家是不能沒有錢的。明朝亡于無銀。國富則民強,國貧則民受欺。中國原來是世界上罕見的帝國,西漢時有絲綢之路,明朝時有七下西洋,各國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學生不斷的涌來,那時何等的強大。后來貧窮下去了,經濟不能再使人溫飽,軍隊不能夠足以保衛領土,八國聯軍就來趁火打劫。
為人處事要講氣節,但有時候氣節等于死心眼,我們要有氣節,但不能死心眼。暫時的忍讓是為了以后的長治久安。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則就是欠扁,很顯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員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時候心態和信念是可以決定成敗的。一支抱著必死決心的軍隊是一支無敵的軍隊。連死都不怕還有什么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贏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么仗就別打了,早點認輸投降或者干脆自殺算了。所以說士氣很重要,堅定信念調整心態,有決心才有動力。自信很重要,但過于自信就成了驕傲,一個驕傲的將軍會讓手下的千萬士卒喪命。一個好將軍就是一個高素質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戰役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戰友的尸體中獲得總結。面對強勁的敵人,不斷的戰敗,敗久了就會產生恐懼,但不管有多么恐懼,下次依然要與他再戰,因為國家需要。終有一朝打垮敵人所向披靡!那么一塊好鋼就這么煉成了。
什么物件都有氣數,氣數就相當于保質期。一個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這段時間就是他的保質期。氣數的保質期就相當于國力,國力有增無減時氣數殆盡。國力如果永遠強盛氣數就永遠不盡。所以我認為氣數是可以左右的。
斷斷續續用了一年的時間終于看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3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斗”。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后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后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
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斗智斗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
他野心勃勃,戰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對象,對于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后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于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治之下,將明朝的發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朱棣后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
書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勝的,執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游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復使用多次,不限人數。”
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了,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4
有時候,我覺得我是一個很無趣的人,這么些年來,生活過得出奇的單調,抽煙嗓子難受,打牌頭發暈,唯一一直在堅持的就是打籃球,貌似從上大學到現在,基本沒有長時間的中止過,走到哪里打到哪里。其次,在生活中,我也是一個很懶的人,雖然很懶,但懶人也是需要有事去打發時間的。所以,空閑之余,這十多年來,我一直還在堅持的,就是閱讀。我沒有看書的強迫癥,僅僅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者是為了讓自己早早的入睡,所以才選擇看書。
對于看書,我也是有選擇性的,并非所有的地攤讀物都是我的愛好,也沒有看小說的習慣。為了生活,曾經把共十本的《管理原理》讀完過,貌似對企業的管理若有所悟。也研讀過《活著》,但終究還是沒有活明白。曾有一段時間對陽明的“心學”有所關注,還認認真真的去研究過他的學說,去了解他的生平,更是遙想把自己放在一條小舟上也長嘆一聲“我心光明,亦復何言”。但終究,陽明先生的心學對我影響并不大,也是到后來,我才明白,心學對當時整個社會的影響,更大一部分還是負面的。這是后話,不做詳述。再再后來,我想去讀讀咱民族自己的經典《四書五經》,源于知識太淺薄,看起來很費勁,至此,幾本書在桌子上總是處于被遺忘的角落。
當然,也有看書開心的時刻,那就是看《明朝那些事兒》。說起來還很有意思,這本書還是我十多年前在北京東大橋路邊一個地攤買來的,盜版,全冊匯編在一起,共十元。本來是出于對當時熱炒的一種追風,沒想到買回來后一看,確實很精彩。厚厚的一本,五百多頁,我居然一口氣給看的差不多了。也許,作為同是八零后的我們,可能還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容易產生共鳴。
我前面說了,我是一個很無趣的人,而歷史恰恰又是很有趣的,一個無趣的人去看一段有趣的歷史,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對于明朝,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我讀書的那些歲月里,歷史課本上提到的都很少,除了一些“昏庸”“聲色犬馬”之類的詞匯外,能找見對這段歷史評說的并不多。小時候看的連環畫,也大都是《呼家將》《楊家將》之類的,也會冒出一個成家思汗來,我還清晰的記得畫本上他的輪廓很清晰,也是我模擬描繪人物最多的一個版本。但終究,我沒有把這些故事理順,直到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兒》,貌似才若有所悟。
從小的我,也可以說算是一個江湖人士,因為我并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好好的念書。十多年的讀書生涯,真在認認真真學習的,頂多也就那么兩三年。其他的時間,習慣于呼朋喚友的瞎嚷嚷,習慣于社會上各種八卦和傳說,也習慣于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總能找到一些交往的契合點。于是,工作多年以后,自認為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斗爭水平以及駕馭社會的能力,比一般那些書生氣十足的學院派要更游刃有余。
于是,在內心,也有過狂妄的穿梭于各種社交,酒后也學會談天論地。直到我在一個又一個的跟頭面前不得不低頭的時候,再翻閱這本《明朝那些事兒》時,才若有所悟。想想夏言、高拱、徐階、張居正,包括嚴嵩和魏忠賢,我們不去細探這些歷史人物的對與錯,我們只是站在作為一個“人”的角度來思考,他們都給了我們很多的啟迪,也有助于我們去辨別任何一個人。當然,在辨別別人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我是誰?自身沒有一個正確的定位,看人看事就會出偏差,歷史會重復,糊涂的人也一定會重復自身的糊涂。
說來也巧,對于這樣一本書,近幾年來我應該是看了有三四遍了。也可以說我一遍都沒有看完。也不知道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原因和心態,總之,每當我看到清軍就要入關,闖王不斷起義的時候,我就沒有心情再繼續讀下去了。這可能也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弱,一種不敢正視自己的怯弱。偉大的明王朝,我們的先人們,在歷經千辛萬苦建立不朽基業后,到最后,我們卻淪落到處處挨打,分崩離析的局面。這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歷史是可以重復的,歷史好像被一種神秘的力量在遙控,某些時候,盡然都是驚人的相似。站在新時代的這個節骨眼上,中國現在的經濟局面,現有的格局版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形態?我總是想去從歷史中找到一個范本來參考參考。于是,我硬著頭皮,硬是把《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后篇章給讀完了。讀的目的,我只是想探尋一個答案,明王朝到底是怎么滅的?是否在印證坊間對這段歷史的各種評說,或者說那一種評說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當然,歷史走向低落,絕不是一種原因所造成的,應該說是一種“勢”在向一個更衰弱的方向發展,如果這時出現一個扭轉乾坤的人,那他就是偉人了。在歷史的長河中,偉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的。更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勢”的面前低頭了。這也是為什么先人們總告訴我們要順勢而為,不可逆勢而上,畢竟做到斗轉星移、乾坤獨斷的人并不多,主要還是以吃瓜群眾為主。所以,看完《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后篇章,我得出一個結論,當然,也不一定就對。首先,明朝不是被清軍打敗的,清軍至始至終都不是明軍的對手。其次,闖王沒想著要把皇帝趕下臺,也沒有想著自己要當皇帝,他只是想帶領流民兄弟們找皇帝要個說法弄點飯吃。第三,崇禎皇帝沒這么昏庸,并且還很能干,很想有所作為,只是積重難返,加上他二愣子的性格,最后走了極端,以謝天下。
既然這樣,那明王朝到底是怎么滅的呢?我想,明王朝的滅亡主因還是內部的分裂,國家對社會失去了治理能力,也就是說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出了問題,當然也就失去了控制能力。一個對社會失去控制的王朝,覆滅也就變成了必然。只是不應該的讓歷史給開了一個玩笑,一個玩笑開的還比較大,讓清軍稀里糊涂、陰差陽錯的做了中華民族的主子,這個悲劇的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都還在繼續產生惡果。當然,歷史從來都是不可以假設和重來的,這就是歷史,溫情而又冷冰冰的歷史。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小組織。如果失去了領導能力,失去了管控的能力,文化方面出現了問題,人心分散,思想不統一,又沒有嚴謹的治理體系,缺乏治理的能力,這樣的企業,勢必會走下坡路。所以,我很理解蔣公的那句“攘外必先安內”,只是比較同情的是蔣公只理解了這句話的表意,而主席卻理解了這句話的深意,并且還能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主席成功了。攘外必先安內是對的,但在特殊的時勢中,借助外來安內,達到安內再對外,這也完全是可行的。內外在特殊的時候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沒文化真可怕,在文化成就上,我是認定蔣公不及主席的,就是田忌和孫臏的區別。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5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了新中國的成立,隨后,便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擬上了這幾句話,由周恩來總理親筆題詞。20xx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60周年,每一個炎黃子孫都驕傲的宣布: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更敬佩這些愛國的仁人志士!
書中提到了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文天祥經受住元朝的軟硬兼施。在處死前,他還向南跪拜行禮。在他心中,那是祖國的方向啊!臣子對祖國的依戀,未能挽救國家于危亡的悔恨,全都夾雜在這深深的一叩中。他心里,有道義,還有愛國的新信念。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這是他的遺書。
肉體可以被征服,心中的道義,心中的愛國心是不會被征服的。
在燕王奪位時,鐵鉉只是管糧餉的人,但他仍然堅持組織士兵。當時,江山隨時可能易主,他卻干著令所有人不解的事。他不懂軍事,然而就是這么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挑起了那副誰也不愿意承擔的重擔——挽救國家危亡。事實證明,他是有能力的,他抵制住了燕王的進攻。他是有氣節的,鐵鉉在朱棣破城時仍然在做最后的努力。他最后回天乏術,雖然不能真正挽救國家,但他畢竟盡到了自己的努力,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鐵鉉受盡虐行,即使在最后,也不甘于屈服“亂臣逆子”。
“生既死矣,未有補于當時;
死亦徒然,庶無慚于后也。
鐵鉉為建文帝盡忠而死,縱然,他曾是一個無名小卒,此時,他真正履行了一個國家臣子的義務。道義,始終是他心中堅守的信條;愛國,始終是他思想中亙古的精神。
誠然,有愛國不惜性命的人就有為保全性命而背叛祖國的人。在徐達、常遇春攻打元大都時,元惠宗沒有抵抗就逃跑了,把大都拱手讓人。歷史的潮流沖凈元的殘骸。元惠宗無疑葬送了元。當他棄城逃跑時,他不顧顏面,更沒有想到自己給元朝抹上了不講道義的黑斑。他不懂道義,在他心中,道義是無所謂的,國家是無所謂的,自己的性命才是最要緊的。他的愛國心早已在逃跑的時候丟棄!
炎炎夏日,我們在向偉大的愛國人士致敬時,不僅要向這些人學習,還要想到是誰養育了如此多的文人志士;我們在享受優越條件的同時,是否能思考到是誰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答案是肯定的,是我們祖國的河山養育了如此多忠貞的人才,是我們祖國的日益強大帶給我們美好生活。中華民族的子民要用行動證明我們祖國的強盛,祖國將在我們手中變得更加強大!我們要把祖國的光輝傳揚下去,讓所有人仰視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
中國!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6
最近花了兩周時間讀完《明朝那些事》這本書,除了好還是好。
讀到這本書也是出于意外并不是刻意的去讀它的,當然,主要原因是這本書的點擊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熱愛歷史,喜歡歷史故事,比如全國正在熱播三國演義 ,當然是新版的,我感覺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說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一些事,還挺貼近歷史形象的。當然,也有不少人說新版的不好,我想這應該是受了舊版三國與小說影響太深的原因吧!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使我從新認識了明朝這個存在了三百年的帝國,受益匪淺啊!匪淺……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7
這個冬天的夜晚,我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雖說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溫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后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想想我們的歷史,可以說真的是這樣。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說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這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著書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后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在這寥寥數千頁的紙上。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后后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時自告奮勇,在其后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役。后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頁而已。
仿佛是逃脫不掉的魔咒一般,無論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結局。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脫不了坍塌,地球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太陽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實毀滅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于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或許每個生命都不能決定自己出生時的形態——或許我是一只飛翔的小鳥,或許我是一條游動的小魚,或許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入世的態度與方式:是鳥兒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魚兒就要游川入海躍向龍門……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沖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毛澤東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著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于此——按自我獨有的方式去創造和經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我們喜歡歷史,喜歡的是他那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是他那發人深思的歷史現象。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感情。所以史官一定會曲筆,不同的只是程度罷了。既然我們已經無法還原歷史的第一現場,那我們為什么不向前看?
我們有什么樣的理想,我們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也許有人說,是現實太殘酷,使我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說,正是因為現實太殘酷,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為有它,才使得我們在這徹骨的現實中保有一份溫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棄的精神。支撐著我們一路走下去。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8
早在小學,這本書就被同學們傳閱,當時對史事并不怎感興趣,所以不大在意。當推薦書目出現這一本時,便立馬問以前的同學哪本最好看,她說,大結局,悲壯凄慘。顧名思義,《明朝那些事兒》是以明朝史事為內容,大結局則講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史稱崇禎皇帝。崇禎剛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懼,因為賤人魏忠賢魏太監。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亂賊。處事妥當,思前顧后以及強大的政治頭腦使猖狂兩朝的魏太監下了臺。
讀到這,不僅欽佩崇禎處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與民軍及清軍的對抗之中,我想說,他用人不周,處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過于信人。前后認識反差很大。可能是我讀得不夠深刻,見解略偏,但私下總結,這應該是崇禎的弱點,最起碼,我認為是。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將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禎看淡,無可奈何,留下一句“諸臣誤我”,走向了那棵樹,將自己的生命終結。自始至終,作者當年明月的筆調是詼諧,詼諧的語句詼諧的筆風,詮釋了整個明朝。
我曾想問,為何崇禎如期兢兢業業卻還要遭受亡國之災?為何要將其化成悲劇,示在眾人面前?當年明月告訴diyifanwen.com,因為它是歷史。無論你怎樣傷心流淚,怎樣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無法改變,因為它早已隨紅塵而去,因為它既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它,是歷史。我明白了。于是我不再去郁悶這個結局如何如何悲壯,如何如何凄慘。事實就是如此。
但,為何明知從先帝手中接過的是個爛攤子,他卻還要苦心積慮地收拾下去?頓悟之:當從先帝手中接過攤子后,就意味著崇禎做好了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肩負責任的準備。是的,就因責任二字。他要為大明江山負責。所以,就算到最后戰況如何慘烈,他仍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試圖力挽狂瀾,直至兵臨城下,他依舊沒有放棄。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訴我,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說道到文章,之前說過它很詼諧,很幽默,而讀者在大笑之中卻能品味出歷史帶來的古韻古味。而且明月時不時加入自身體會,更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發著裊裊茶香,淺嘗初試,舌尖感到略微苦澀,但苦澀中夾帶著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讀者說,如此奇文亙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正是如此,讀者能在書中暢快淋漓,受益匪淺。
這樣的文章,讓我認識了那位從古至今爭議頗多的皇帝,書中的崇禎是個失敗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終毀于他手。但是,我認為,他做到了皇帝的職責,在位約莫十三年,盡心盡責,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難料,盡管崇禎一心想穩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導致悲劇發生。
在我心中,他是個成功者,為何?為書中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崇禎做到了。
一朝悟書,一暮思書,思何?思崇禎之年,戰亂不斷,改朝換代,崇禎亦無奈。欲平江山,奈何慘之。余雖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點點星辰嘆息,與我一起,為夕嘆矣。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9
朱元璋生于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后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尸體,然后繼續前進,繼續戰斗。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10
明朝那些事兒 我興味盎然地合上《明朝那些事兒》,金戈鐵馬,權謀詭計,風云際會,斗智斗勇,奮起反抗,忍辱負重的一幕幕都在我腦海中重現。方孝孺,他或許并不是一個聰明人,他甚至只是一個書呆子,他的一生未經兵戈戰亂,但在朱棣大軍壓境之下,仍然臨危不懼,忠肝義膽、錚錚傲骨,天地可鑒。最后雖被朱棣凌遲處死,殺滅十族,他這一支再無后裔,但他卻依然憑借忠誠二字而青史留名。朱元璋昔日對朱允文所說的話畢竟實現了一半,實現了最不可能實現的一半,“他一定會為你盡忠到底。”方孝孺做到了,他有忠心如此,何懼千刀萬剮,粉身碎骨。于謙,當也先的鐵蹄直指京城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京城的重任,從那一天開始,他已經沒有了退路,他不能疏忽,也不敢疏忽,半壁江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這一場景泰年間的巔峰賭博中,也先輸得起,可他卻輸不起,但是他卻默默地承擔起了這個千鈞的重擔。當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揚威時,他用他瘦弱的身軀擊潰了這個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里有保家衛國的信念,有對大明的無限的忠誠,他為大明所付出了一切,盡管他死于非命,卻用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的未來。楊慎,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他飽讀詩書、學究天人,在父親楊廷和自動離去之后,怨憤沖天的他帶領百官鬧出了明史最大規模的罷工。失敗之后,他被發往云南,卻一直不理解父親的主動退出,但當他親眼見到父親叱咤風云一輩子之后,也逃不過入土為安的命運,他在那一剎那之間幡然醒悟,人的一生,縱然何等的風光無限、權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財萬貫、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卻也終究躲不過這一抔黃土的宿命。從此他再不涉足官場,游歷云貴川三地,吟詩作對,潛心著書,終得以善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才學冠絕當代,映照千秋,古今讀書之人,鮮有人與他仿佛。胡宗憲,一個聰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嘉靖朝,不投靠嚴嵩就沒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計、平生抱負也將毀于一旦,東南數省生靈涂炭。為了東南黎民蒼生的安危,他舍棄自己的清高、名譽,換來東南總督的高位,他臨危受命,與徐渭二人縝密策劃,兵不血刃誘擒汪直,計殺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徹底掃清倭亂。他是堪與于謙相提并論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東南江山,是當之無愧的抗倭第一功臣,但是他優點與缺點一樣眾多,最終落得個揮刀自刎,身首異處的凄涼下場。是這些缺點將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淵,自殺之前,曾留下兩句詩句“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在所有的鋒芒展露之后,必定會是滅亡的前兆。明史忠實地記錄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愛國,精通兵法,聰明絕頂和趨炎附勢,巴結諂媚,貪得無厭。徐階,一生坎坷多舛,他作為六位蓋世英才中的一員,出現在嘉靖朝這個斗爭火焰異常熾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學奧秘,盡管被迫低聲下氣,卻無時無刻不在奮力地掙脫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氣吞聲十余年,終于發動了致命的一擊,徹底擊潰了嚴黨,完成了驚天逆轉。嚴嵩覆滅的一刻,他的眼前一定會浮現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嚴肅,一絲不茍卻大公無私,寬以待人的老頭,終生不肯沾染一點污濁的好人;沈煉,小小的錦衣衛經歷,嫉惡如仇、仗義執言,一個雖然官職卑微,卻敢于追尋光明的人;楊繼盛,一名普通的進士,沒有蓋世的才華,卻甘冒奇險,死劾嚴嵩,而是為社稷不忿,為蒼生不忿,為被嚴嵩所冤殺的人不忿。而他們的下場都是一樣的:死亡。但他們沒有懼怕,他們相信,這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他們的死亡,必定能夠打開嚴嵩毀滅的大門。現在,徐階做到了,盡管他也貪污受賄,玩弄權術,但他為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位優秀的內閣首輔,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個能臣,一個好人。還有很多,王守仁、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姚廣孝…… 他們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許許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許許多多的有名無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這二百多年的明朝歲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些發黃發卷的史冊和沉默不言的歷史,伴隨著人們一代代的成長,亙古不衰。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11
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感受。確實,歷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無味,它原來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它比小說更跌宕起伏,比電影更緊張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顧名思義,這本書介紹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實的重現了明朝的每件大事:從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張居正雄霸天下;從于謙保衛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榮滅亡……這本書就是一本史書,但與眾不同的是,作者用詼諧的語言,有點小說式的寫法,真正的把歷史給寫活了。通俗的語言中往往包含了從歷史中體現出的真理。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史書,它不僅記錄了歷史的原原本本,更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評價了每一個歷史人物,從正反兩面分析事件,觀點客觀,給了我一種遨游在歷史中的感受,它告訴了我,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作為史書,它在向我展現歷史的同時,竟也在向我展示這個世界的許多原則,教會我思考。一般的小說,都是在敘述一個一個的故事,讀時熱血澎湃,但讀過后,似乎大腦中就是白紙一張。但在讀這本書時,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個人,作者都給了評價,但是,又留給了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就像朱元璋,大多數史書都把他塑造成一個開國功臣,但殺起功臣來又毫不講理的形象。這本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確實,朱元璋是殺功臣不講理,不過這背后不僅是他心中的心理陰影所致,還有就是他對國家的擔憂。從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無奈,以及現實的殘酷,原則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擊。這些書中并未提到,但卻是它教會了我思考,從歷史長河中總結經驗,為我所用。在不斷深入發掘,深入思考中,我發現,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評價過,寫這本書的和愛看這本書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是的,作者在書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些又都是從大量歷史故事和現實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比如:很多人說過,世上最好的老師不是名牌學校,不是特級教師,是興趣
,但我要告訴你,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在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老師,是生存。是的,這些觀念或許很殘酷,但現實也就是這么的殘酷!它不像電影中的那樣,有時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時正義會敗給邪惡,有時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個個不光彩的故事。不過,這就是這個世界!于謙慘死于自己的小錯誤,魏忠賢,皇帝只是他人棋子……這么多的實例告訴我們,現實就是這么殘酷!不過在這個污穢、混亂、骯臟的世界上,公道和正義終究是存在的,違反了規則的惡勢力終究還是會失敗,這也是這個世界的現實,道德與良知終究是存在的。歷史原來可以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無數有正義感、體恤百姓、熱愛國家的人,對這些人,作者也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傳播了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里,愛國就不再是吹出來的,而是用無數的鮮血與生命換來的。無數人不畏權貴在監牢中含冤而死,無數人清正廉潔為百姓辦事自己卻家徒四壁,無數人怒吼著戰死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這不是輕飄飄的領導演講稿上的空話,這是裝在人們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當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國門被他人攻打,他們沒有抗議,沒有洋洋灑灑寫出文章,沒有腆著肚子說官話。他們手握自己的生命,將愛國裝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們的戰場。歷史證明,只有真正愛國的人,才會被人們銘記,才會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歷史,原來是這么的精彩。
這本書教給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讀完書后,我有了一種想和作者談談的沖動。在歷史中飛翔的感覺遠勝于看那些小說,它的文化底蘊,它的現實意義,讓人回味,讓人成長。
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12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斗”。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后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后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斗智斗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
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
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戰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對象,對于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后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于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治之下,將明朝的發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
朱棣后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書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勝的,執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游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復使用多次,不限人數。”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了,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13
這個星期,我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說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里,自始至終都蘊含著一種力量,一種永恒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著海瑞冒著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做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后,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跡,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淀,讓后人為夢想不停奮斗、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著輕松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