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讀后感(精選3篇)
孤獨六講讀后感 篇1
我這人有個不好的習慣——一本書我能夠反反復復地讀上好幾年。這個學期,在“莫言熱”的大潮下,我選取了蔣勛的《孤獨六講》和吳思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蔣勛寫的文字總是溫和的,中國式美麗的,甚至是陰柔的,或者是緩慢的。力量內斂卻極有力極深沉,讓閱讀世界里面生活的人們無法繞開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細致觀察生活這個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蔣勛的藝術評論也是一種登峰造極了。我早早地在曉風書屋買到青花般色彩的《孤獨六講》,書本的外貌就是一團濃濃的孤獨,盤踞手中化不開去。當時我對它的預期是勸導心靈干涸的人們尋找生活的好處云云,萬萬想不到其實這難以啟齒的孤獨二字竟能夠坦然成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獨也好,思索孤獨也好,或曰畏懼孤獨還是好,人其實不能總是太苛求,生命中該來的自然會來,如果孤獨了,反而能夠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藍白色相間的《孤獨六講》,我有的時候堅信它是一本哲學書,正因“這是一個愈來愈孤獨的社會,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那里似乎是對人類情感關懷的提出問題環節,我們每個人都急著說話,每個人也都沒把話講完。是不是社會的發展真的應驗了人常說的“表面愈華麗,內核愈空虛”呢!蔣勛對孤獨的處理是有條理的,他創造了孤獨美學,那里面包括: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孤獨。一個人到頭來還是一個人,孤獨是生命存在的常態,但是主流的聲音永遠是在避免這個常態,相反地總是更多的討論群眾、外在的形制來造成生活的繁榮。孤獨長期不被重視,逐漸邊緣化,成為了生存的變態,以前張楚唱“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孤獨在每個人心里是不能告訴別人的,正因孤獨是軟弱的,愚蠢的,不識時務的,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是個拿不到臺面上的情緒。
孤獨,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個能讓我們好好應對自己的機會。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在思考中所進行的活動,我們對某件事或是某種時刻的感受,我們是否仔細的琢磨過原因呢?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強烈,但是如果要讓我們說出原因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很難說出來,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說得出來。其實我們都缺乏對自己的了解,我們以為知道自己的好惡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僅僅是知道自己的好惡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我們的好惡的來源。為什么我會這么想?為什么我會這樣?當我們能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稱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當中存在什么問題,自我才有可能得到發展。
其實,蔣勛這本書所寫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無論是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還是上的孤獨,都是一種孤獨,但是這么多的孤獨存在著,也因而造成了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儒家雖然說到慎獨,然而卻沒有教會人應對自我的方法。記得之前去逝了的中國臺灣圣嚴法師說過的,“應對它、理解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應當謹記。
孤獨六講讀后感 篇2
語言孤獨,語言的不準確性,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隔閡。即語言孤獨
當我認識到語言的神奇的時候,也在高中的覺醒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心智結構被一本書改變的時候,我發現我自己開始轉變的時候,我開始思考語言背后的神奇。文字,語言代表著一個人的內在思想。從那時候起我要拿起文字去追求自己的真善美。追求世界的真善美。
但是語言的局限性,又造成額內心世界與外在的隔閡,我想去表述自己的感受,卻永遠不會被明白的明白,據說這是悖論?這個社會越來越孤獨,每個人都在傾述,但是你的傾述的好處又會有多大呢。沉默吧。佛的教誨,就是說不得,說不得,一說即是錯。深刻我還是沒有體悟多少,至少佛的教誨就是要隨順自然,超越善惡,超越美丑,一切都是主觀的決定。不好有任何的情緒來給身心帶來束縛。如此大的境界,是受佛法的影響。帶著對佛法的信念,去慢慢感受。合掌,善哉!
說到儒家經典,書中說,儒家的經典是不重視語言的精準性,因此看著寥寥數語的古文,很會造成很大的歧義的。一向對“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很大的疑問。
書中有個論點“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很有意思的論點,我想難道是心的感受嗎?不交流,怎樣會有溝通的可能,確然,交流會有誤解的可能。
書中說到中國文字是比較有彈性的文字,不像法國的文字比較嚴謹,不會產生歧義,一般來說詩比較美是正因,語言的不準確,給每個讀者留下自己的想象空間吧!
孤獨六講讀后感 篇3
中國臺灣學者蔣勛最近在大陸十分走紅,談論藝術的《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談論生活的《生活十講》《孤獨六講》等等,都深受讀者寵愛,《蔣勛說紅樓夢》更是由上海三聯一輯、二輯地連著出版,據說要出到第八輯。為什么當當網上蔣勛的書節節走俏?他靠什么魔力征服讀者?筆者認為,他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和你談心,輕輕淡淡,柔美醉人,讓你和他一齊走,一齊看,一齊思考,一齊應對——這難道不是我們期望許久的讀書的享受嗎?
在當下這個時刻,效率決定一切的機器化時代,為了生存,為了名利,為了爬得更高些,為了情婦再多些,無數的人都在忙碌著,去展現生命的卑微、現實的嚴酷與制度的不公。人作為社會的機器,無目的地運轉、消耗著,在喘息的間隙,談論著住房、孩子,蒜菜的價格……想一想,在這個現實里,誰靜下心來讀書、談心,談生的好處,存的價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關掉電視,應對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傾聽? ——太久遠了,久遠得令我們懷念、流淚。我們渴望交流,卻將門窗持續加固;渴望熱熱鬧鬧,卻在喧鬧后陷入更深的孤獨。換句話說,這天沒有人耐心地和我們說話,認真地與我們交談,更沒有人讓談話充滿愛,盈滿美。蔣勛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指出如何完成孤獨、給予孤獨、尊重孤獨。因此,他讓我們驚喜,讓我懷疑,讓我們審視自己,體察內心。
據說,電影明星林青霞為了聽蔣勛的講座,曾在一段時刻每周專門從香港乘飛機趕到中國臺灣。《孤獨六講》就是蔣勛六次講座的結集。書中的他像在跟你隨意閑聊,一段段文筆優美的隨感錄式的文字,一個個生動的生活故事,留給現代人“一小段陽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書中尋得異樣的共鳴;然后去療世俗的傷。
在《孤獨六講》里,作者與我們交流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我們能夠很隨意地尋找到自己的對應:“在這個城市里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去聽”等等。孤獨原來無處不在,原來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認為,“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正因你害怕孤獨”,“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孤獨是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對談,人心真正的豐富,正是靠了孤獨。儒家文化“不談保密,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國人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傳統下,遠離孤獨,逃避孤獨,恥談孤獨,從而使每個人成為不尊重自己和別人的孤獨的人,而這樣的狀態不利于大家成為現代公民。作者說,“推動民主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個人的職責,而這些首先要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獨開始”。
蔣勛在一次理解采訪時說,“孤獨”在漢字里是很負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獨”字根sol的原義是太陽,說明每個個體在宇宙之間都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因此,孤獨就應是人的一種權利,每個人都就應應對自己,叩問自己的靈魂,探尋靈魂的秘密,在最隱秘的空間搖醒自我,完成美致。在書中,讀者能夠跟著作者去感受、體悟、反思、學習,去慢慢明白: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孤獨六講》文圖并茂,深遠高邁,行文天馬行空,語言精妙流暢,插圖優美和諧,讓讀者在品讀孤獨之美的同時,也可領略作者獨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