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家族讀后感(精選4篇)
紅高粱家族讀后感 篇1
高密東北鄉的紅高粱怎樣變成了香氣馥郁,飲后又蜂蜜一樣甘飴回味,醉后不損傷腦細胞的高粱酒?這神奇而偉大的高粱酒在土匪如毛的土地上怎樣將結幫拉伙、拉驢綁票、壞事干盡、好事做絕的草莽惡霸變成了這片黑土地上的熱血英雄?這高粱酒是怎樣自由不屈的英雄酒?
讓我們一起去品這碗自由不屈的英雄酒!
自由不屈的英雄地陳釀自由不屈的英雄酒!
高密東北鄉是一塊不安生的土地,不安生的土地上生活著一群不安生的人。在這里,積善行德往往不得好死,殺人放火反而發財升官。就是這樣一塊不安生的土地卻是異常的肥沃,她經受墨水河的滋潤,墨水河波濤滾滾不停,黑土地自由無盡的吮吸;太陽火紅的照耀,黑土地貪婪地汲取。土地不知足地汲取天地精華與日月光輝,將能量聚集在自己的軀體里,使自己的面龐發黑,身軀發黑,心臟發黑,成了一片肥沃的黑土地。
這是一塊自由不屈的土地,水淹不壞,風吹不散,日軍的鐵蹄踏不破,她不是吞聲忍氣的屈服,而是一如既往的堅挺,同生活在這里的漢子們共同地戰斗著,她從不向誰屈服,從不向誰稱臣,她永遠都是高密東北鄉一片自由不屈的土地。
肥沃的黑土地上生長著高傲不羈的紅高粱,它們享受黑土地的哺育,根深不怕旱、桿高不怕澇、強壯風吹不倒,成了這片土地上最有優勢的物種,也成了高密東北鄉漢子們生存的依賴。他們世世代代種植高粱,吃高粱米,喝高粱酒,他們勤勞能干,他們是一群像高粱一樣結實的漢子。
每到八月的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他們都是活生生的靈物。紅高粱扎根黑土地得日月精華,受雨露滋潤,顆粒豐滿,楚楚動人。
這片黑土地上勤勞的漢子每年都能收獲飽滿而充足的高粱米,他們把高粱米磨粉做面,陳釀造酒,面做拤餅,酒來暢飲!
飽食日月精華,享受天地靈氣的高粱米,經過這群勤勞漢子世世代代傳承手藝的釀造,就變成了香氣馥郁,甘飴回味的高粱酒。這酒和醉人的酒不一樣,這是不安生的高粱酒。
這土地和這酒把這群漢子滋養的不安生了,他們打破千年王法,他們藐視縣官老爺,莊稼漢子扔了鋤頭便能舞槍弄棒,他們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上演了一幕幕的英雄悲喜劇。
這酒是高粱酒,這是自由不屈的黑土地陳釀的自由不屈的酒!
這酒是高粱酒,這是英雄的黑土地陳釀的英雄的酒!
紅高粱家族讀后感 篇2
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但他的作品,卻并非人人都愿去探索。讀罷《紅高粱家族》,我才發現其文字中蘊藏著的永恒的生命魅力。
小說講述的故事并不特別,不過是“我”的爺爺——一個土匪,還有奶奶與高密東北鄉的鄉親們抗日的斗爭。奇怪的是,它卻深深地打動了我。
或許是那數次出現對紅高粱的描寫,奠定了基調,賦予小說鮮明的特色吧。火紅的挺拔的高粱,“不似后來雜種高粱的軟弱”,象征著高密東北鄉的堅韌不屈。幾乎全鄉被日軍屠殺,是怎樣的慘狀啊,可偏偏人們還要抗爭,他們生命在燃燒著,紅紅的火光映出心中的壯烈,與土地上無際的紅高粱一起染紅了整個世界。
一切的矛盾糾纏,也已經被火焰燒灼。土匪、共產黨、國民黨、百姓,面對窮兇極惡的日軍,即使前一秒仍在你死我活地拼殺,此刻卻毫不猶豫同仇敵愾。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每個生命都是粗礪的,有棱角,卻也能被燒融鍛造在一起。
或許,這壯闊斑斕的畫卷,只有此時才能產生。成麻子本是典型的“順民”,對時局漠不關心,對統治者奴顏媚骨,這種人生,只能充當黑暗的背景。可一次因懼怕而向日軍出賣了鄉鄰,斷送十幾條人命后,他加入了八路軍,終日英勇殺敵。在立大功后他披著狗皮上吊了,“從后面看是狗,從前面看是人”。原來,這樣不起眼甚至被鄙夷的人,只要良知不泯,人性仍存,也能讓生命活出獨特的色彩!
小說至高明之處,在其寫出了跨越時間的滄桑感。插敘、倒敘將故事打得支離破碎,“爺爺”“奶奶”“父親”的稱呼貫穿全文,主人當時卻仍是青年,孩子。種種倒錯、荒誕,讓人體味出盡管光陰之易逝,可不變的,是筆下的一個個絕美的生命,不失悲壯,卻又人性璀璨。
高粱紅了,便是成熟。人的青春在抗爭中流逝了,可又有什么要緊?在抗爭中,人蛻變成真正的大寫的“人”。今日的我們,能否從那粗礪壯闊的畫卷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呢?!
紅高粱家族讀后感 篇3
莫言說:“時光實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樣一天天滑了過去。”浮生只如白駒過隙,轉瞬間歡笑已然湮滅成塵。這跌宕逼仄的人生路啊,總是不遂人愿。你看,天邊的流云緩緩而逝。“青春是本太倉促的書。”是啊,倉促,我還沒來得及構思好如何書寫,可它已經草草收尾。時光是掌間的沙,你越是想握得越緊,它就流的越快,你只能看著它逝去,卻無能為力。這世間最壓抑的詞便是“無奈”。當我們垂垂老去的時候,我們也才知道有些東西,失去了,再也不會回來。
都說紅顏彈指老,可是彈指老的豈止是紅顏呢?就算是同一個人,在同樣的地點,在不同的時間里,心境也是不一樣的吧。就像李易安也曾寫下“風住塵香花已盡”,那些馥郁紛繁的花,那些微暖和煦的風,那些迤邐繾綣的景致,那些氤氳往事都如那一縷花香,掠過鼻尖,悄然逝去,湮滅在這九萬丈的紅塵紫陌里。如今這雙溪載不動許多愁的小舟,也不似當年那西亭日暮時穿梭在藕花深處的小船了。這時的李易安已韶華已逝,孑然一身。
蘇軾在被貶去嶺南時,寫下了千古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莫言說,他與故鄉的關系是魚與水的關系,是土地與禾苗的關系。那么我呢?那個曾經被舅舅們哄著,晚上一定要聽“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故事的女孩;那個拿著爺爺寫的“疏影斜橫水清淺”,念得磕磕絆絆的女孩;那個喜歡在阡陌縱橫的田間,玩得一身泥回來的女孩。現在,只停留在了煙波浩渺的記憶里了,被時光打磨的像是隔了層毛玻璃,看不太真切。現在的這個女孩變得開始越來越沉默,不習慣與人打交道,把自己關在小房間里,才感到自由,有時讀讀幾行字,寫寫幾個字,便消磨了一個下午,或是一天。生活對我來說就像一汪古井里的水,乏善可陳,只有偶爾奮力扔下幾塊石子,才悄悄然的蕩開幾絲漣漪。平淡的生活,只有經歷過大起大落,被命運世俗絆了腳的人才期待。可我想要的并不是這些。
畢夏普說,掌握失去這門藝術并不難;很多東西似乎本來就是會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災難。可是我只不過是想找回當初的那份讓我甘之如飴的回憶。
我喜歡在所有我喜歡的東西前加上一個前綴——“我的”,仿佛是對全世界的人宣告這個東西的所有權是我的。我的故鄉,那個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青瓦紅磚,屋檐高高翹起,如一只只青色的鸞鳳,。只是幾年未見,卻早已物是人非。各家門口的紅色對聯在風雨里呆久了,便都染上了歲月厚重的斑駁,漸漸褪了顏色;那幾個兒時的玩伴,見了面也不再多話,只是淺淺的打個招呼便形如陌路一般繞開了。回想以前,最愛的便是在天氣漸冷的時候,和他們一起,偷偷從別人家的地里挖出番薯,埋在火堆里,烤熟了吃。那種軟糯泛甜的味道,不是任何山珍海味可以比擬的;或是在春夏的時候,吃著從山邊拔來的野菜,吃的滿嘴都是綠色的汁液;又或是愜意得躺在河邊,讓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罅隙,暖暖地撲在眼皮上,嘴里嚼著茅草白而微甜的根。就像莫言在書中說的“我們像傳說中的神農一樣,幾乎嘗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蟲。”現在,那份回憶和味道只限于記憶中了。曾經跟我玩的最合得來的小七,如今已經到了那個永遠有八個時差的城市。想來,我們相隔的不只是距離,還有我們之間無法跨越的空間和時間,永遠錯開。
莫言說:“每年麥收的季節,是我記憶中十分愉快的季節。”多年以前的,也是那個秋天,大人們忙著收割最后的稻子,我們便在金黃的麥垛邊玩起捉迷藏,日薄西山,盡量把自己的身體縮得更小一些,似是要把自己融進這墻影塵土里,成為大地的一部分。
有幾個孩童在身邊打鬧,似是在玩捉迷藏,玩久了,又提議去干些別的什么事,便歡笑著跑開了。炊煙裊裊升起,被風吹破了,淡淡的吹至我眼前,迷了眼,似是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納蘭容若說“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我沒有淺淡書墨被潑香茗,但是我也會感嘆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走在時光的路上,每個人都是彼此的過客,當歲月的涌流沖亂了記憶,未來催促我們告別,但身上的每個線索都與故鄉割舍不斷。每晚的午夜夢回,孤獨的天秤總是偏向故鄉的那一端,任何一個躲雨的屋檐都不會像故鄉那般溫暖。故鄉像是一座圍城,只有當踏上去往他鄉的路途時,才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回去。回去那個擁有無數美好記憶的故鄉。
紅高粱家族讀后感 篇4
暑假,舅公向我推薦了這本《紅高粱家族》,我一拿到手就有目不轉睛地看起來。看著看著,我馬上就入迷了,這就像看電視劇似的,有的時候讓人大笑,有的時候催人淚下。
《紅高粱家族》是著名作家莫言的長篇作品,小說通過“我”的敘述,描寫了抗日戰爭期間,“我”的祖先在高密東北鄉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人生故事。
“我”奶奶戴鳳蓮,別看她是個柔弱的女子,當初倔強又有主見的她為了婚姻和爹斷絕關系;她還是抗日英雄,不僅僅要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奔赴抗戰前線,而且最終獻身于抗日戰爭中。當奶奶為潛伏在河堤壩的游擊隊員們送大餅時,不幸遭遇敵人的襲擊,光榮犧牲在高梁地里。
我爺爺余占鰲是一個非常爺們又非常粗曠的男子漢,他在開篇一出場就表現出了土匪頭子兼抗日英雄的雙重身份。余占鰲不愿意受制于任何一方勢力,對于各種政治勢力及地方勢力的拉攏,他一概拒絕,獨立人格非常強。在國共紛爭的大背景下,看到日本人瘋狂屠殺百姓,余占鰲奮起反抗。他自發地組建了一支抗日隊伍并去膠平公路伏擊日本的汽車隊。他帶領著一支七零八落的小隊伍,卻實實在在地伏擊了日本。余占鰲從一個地道的土匪成為抗日英雄。余占鰲領導的農民隊伍,沒有經過先進革命思想的洗禮,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他們抗日,是因為看到了日軍對中國人民的瘋狂屠殺,看到了羅漢大爺的慘死等生發出一種復仇心理,也是為了生存自由的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
我發現書中的每個英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堅持不懈,屢敗屢戰。這可不是英雄特有的品質,戰爭才需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
就說我學輪滑吧,媽媽給我報了一個輪滑班,我擁有了一雙輪滑鞋,迫不及待地就把它穿上了,教練又給我“全副武裝”:戴上護肘、護手、護膝和頭盔。我扶著欄桿“一瘸一拐”地走到空闊的大廣場。剛抬起左腳,沒想到,身子一晃,摔倒在用水磨石鋪成的地上,只聽見“砰”的一聲——我摔個“狗啃泥”,“好疼呀!”我一邊說著,一邊用手輕輕地揉著疼痛的地方。當時,我真像一個不會走路的小孩,坐在地上等人攙扶。這時,教練走過來對我說:“沒關系,慢慢練。”他先教我“站”,我兩腳成“八”字形,兩腿稍稍蹲下,兩手前伸,保持平衡。他看我能站穩了,就教我“走”。教練說:“走的時候,保持站的姿勢不變,然后,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再把另一只腳放到這只腳前面……”順帶給我示范了一遍。聽了教練的話,我更加努力地練了起來。
沒走幾步“哎喲!”我又摔了一跤。這次,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就不起來了,媽媽來拉我,我懊惱地說:“學輪滑總摔,反正學不會,還不如不學呢!”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孩子,萬事開頭難,人家不是滑地好好的嗎?如果所有人都像你這樣。那會怎么樣呢?不要灰心啊!”我在練習的過程中,也不知摔了多少回,但我并不灰心,漸漸地我滑得越來越好,連教練都夸我了。我心里美滋滋的,一不小心,我又險些摔倒。我站穩后笑了起來,媽媽也在欣慰地笑了。
現在我已經學會了。一回想起第一次摔倒的情景,就忍不住暗暗笑出聲來,我想:“功夫不負有心人啊!勝利果然屬于最堅忍的人。”
是啊,如果大家不知道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那么便會一事無成,無法生存下去。難道吃飯噎著了,就再也不吃了嗎?我要向抗戰英雄們學習,勝利永遠屬于最堅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