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精選8篇)
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 篇1
中國有燦爛的歷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肥沃的土地,它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強者。
細細體會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當然,這些事并不見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它們很真實,很貼近生活。例如《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從外國人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珍貴典籍。作者最后寫道: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是啊,看到這個故事,我的心也在滴血。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把心靈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去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歷史中,遨游暢想,這正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在山水中解讀歷史,在歷史中發掘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仔細讀過讀《文化苦旅》后,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
因為老一代創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使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指的歷史。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當歷史倒轉輪回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明天的希望就掌握在我們手中,當今的我們更應該努力,為了我們的祖國……
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 篇2
余秋雨在《西湖夢》中談到了對一代名妓蘇小小的看法。對她的風情與唯美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文章字里行間更流露出一股敬仰推崇之情。這位茶花女式的唯美主義者,其精神與靈魂都有一種哲理的超脫,她不愿意讓純潔的情感去屈就世俗的利益,不愿意只為了一個衣食無憂有“保險箱”面做姬做妾,勉強去完成一個女人的低下使命。終其短暫的一生,她都在追尋著世間的風情與美。雖然她有過一段“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的失敗經歷,情感上也始終沒有多少真摯的回饋,但是她卻執著地守著自己的象牙塔,守著那一方如星空般明澈透亮的凈土,瀟灑而怡然地活著。即使在死神來訪之時,也是處在極具風情報與美的年齡。
就如同一顆流星,即使是在隕落之時,也充滿著隨風而逝的柔美,發散著生命意識的微波。在物欲橫流的現今,人們所缺乏的正是有關風情和唯美的教育。在金錢與物欲的沖擊下,人們大多已變得情感麻木冷淡,思維更偏向于現實的理性,而少了幾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點點滴滴絲絲縷縷的風情與美了。這里的風情與美是指深層意義上值得記取的人生風景。可是現今的速食主義人群只談論功利,不講究風情,錯過人生中的許多風景。例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對美都懷有一種涌動豐盈的情懷,即使外表平淡無奇,甚至粗丑鄙陋,也不能抹殺那一份真摯的情懷,那份同于其他美麗人士的情懷。但可悲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當某一“丑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熱烈的情懷之時,人們往往展現出人性的弱點,帶起有色眼鏡,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熱諷,仿佛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東施效顰般的舉止。難道這份情懷不是一樣的美麗動人,一樣的可愛,一樣的值得珍惜的記取嗎?“曾因酒醉鞭名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極具風情與美的詩句,恐怕只有在西風東漸,在倡導科學與民主,人文人性的時代里才能寫出來。既然如此,那么讓我們換上健康的人格和優美豐饒的心靈,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記取的風情與美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 篇3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著……”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里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為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里大雪蒼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群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游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里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致的石橋,《西湖夢》里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發蘇州》里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著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 篇4
我從沒有去過陽關,對此也了解甚少。讀罷《陽關雪》后,便找來幾組圖瀏覽一番,不禁生出幾分感傷。“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么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后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面對如此的景致,誰都要感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
西漢時,陽關曾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鎮,嚴加把守。可陽關如今早已不如往日,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堆滿沙石的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遺址周圍竟也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的地面,到處可見碎瓦殘片,讓人回憶起盛事時亙古遙遠的駝鈴。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在友人臨別時所作的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話說,是“纏綿淡雅”的。絲毫感覺不到陽關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離別時應有的微微的憂傷。因而王維是懂得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陽關亦是如此,再堅固的過去也終有隨著時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來的《陽關三疊》,那較清冷的調子,或許更適合陽關如今的景象。
誠然,陽關的確再也難于享用溫醇的詩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陽關不復了它過去的金色的絢爛,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給佇立在它面前的人們帶來深深的感慨和輕輕的遺憾。想起樓蘭古城的悲哀,曾經繁華的美在不經意間卻毀于一旦,也許正應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話:繁華不過是一掬細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見,只由人們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圖畫。歷史是深邃而蒼涼的,面對窗外陽光映照的花園中嬉笑的人們,我想,現在珍貴的事物,千百年后,也會隨歲月的輪回而被漸漸淡忘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 篇5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重。”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假如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考的。
繼續往下看,我又發現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假如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考:假如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續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假如你參戰,會戰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假如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 篇6
隨著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著疑問進入書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嘆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圣圣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盡了謠言,誹謗,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并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說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凄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說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 篇7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看到余秋雨的腳步遍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風塵仆仆,用有限的光陰赴一場千年之約,執著如孔子,堅定如夸父。
在此之前,我曾未想過那些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筑、人文景觀的背后隱藏著深沉的故事與厚重的歷史。我跟隨著余秋雨,走進了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歷史風塵中如虔誠的朝圣者一路前行,他時而低頭背手,在斷壁殘垣前靜靜沉思,時而又喃喃自語,步履沉重……
什么是苦旅?
我想,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歷史的悲嘆與感懷,而是思想于文化上無止境的思考與不斷的探索。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溫柔淺言,無論是豐功偉績,無論是痛心疾首,最終都是要回歸于歷史的本真與漠然,歷史的冷眼旁觀罷了。而余秋雨在探索尋找的,是他自身與歷史的關聯,他想從那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找出合乎人類生命結構底蘊的東西,他祈求尋找到與自己心靈共振的靈魂。
初讀《文化苦旅》,猶邂逅意中人,讓我怦然心跳,讓我癡迷忘返。走進它,我似乎擺脫了城市的喧囂,遠離了現實的紙醉金迷,再無嘈雜的吵鬧聲,心中的浮躁在被一點點的抹去,只剩下靈魂的質樸與本真。
這一場千年之約,更像一場心靈盛宴。卸下了追名逐利的假面孔,背上旅行的包裹,在歷史的云煙中尋找自我價值,探索人生意義。葉圣陶曾在《讀<經典常談>》中寫道:“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眉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干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來,胸襟寬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各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
我想,余秋雨便是這種人,甘當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炬手,為我們的精神作指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或許便在此:摒棄浮躁,靜下心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古時有趣的靈魂交談,思考生命的本質,養一份淡然之情,修一身寧靜之氣,為現世添一分安寧。
透過現實的重重紗窗,抬頭望去,那道穿行于青山綠水山間的瘦削而堅定的身影,指引著我們前行,去赴那場浸潤著唐風宋雨的千年之約。
文化苦旅讀后感500字 篇8
蝴蝶的美麗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艷的新生命;流星的美麗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劃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卻浸透著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