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讀后感(精選3篇)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
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理論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他認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讀了他的詞論后,再去讀宋詞三百篇,就更能體會到詩詞的意境之美。
《人間詞話》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于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是對人生的反思。它將個人自我拋入茫茫大塊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讓自我去面對注定的人類悲劇,甚至將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靈魂拷問,去追究人生無根莖的命數。是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基本人生問題討問和思索的結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辰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辰缫。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認清自我,選定道路,繼而的執著追求和最終的頓悟。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關于王國維的這“三境界”妙論,百讀不厭,給人深刻的啟發。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2
關于“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華書局中的附錄中有所提及,其觀點主要是葉嘉瑩先生的觀點。
“有造境,有寫境。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标P于“造境”與“寫境”,葉嘉瑩先生否定了以往認為“造境”與“寫境”乃是“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兩種區別。
第四則中王國維寫道:“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王國維先生受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影響十分大,而關于“有我”、“無我”也是根據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叔本華認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驅使支配而為意志之奴隸,故其哲學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滅絕。由此來看文學作品,就會感覺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現,因此乃經常與物對立,成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驅使支配而表現出“無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華哲學來說,當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樹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劣并無必然之關系。就整體來說,修養學力高的詩人,有時也寫“小境”的詩,反之,修養學力低的詩人,有時也寫“大境”的詩。如陶淵明之“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迸c沈佺期的“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初開云漢邊。山出盡如云漢嶺,池成不讓飲龍川!睌稻湎噍^,則陶詩所寫境界雖小,而意韻深遠,沈詩所寫境界之大,而洞然無物。由此也可見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劣并無必然關系。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3
在寒假期間閱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雖然是一本薄薄的小書,其實是不乏深奧的文學評論書,甚至涉及談人生、談哲學。我跟著飛快地通讀了一遍。
王國維這本書里面最廣為人知的片斷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層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兒的所謂境界是指修養或者造詣。王國維的境界說我讀中學時就知道,但那時似懂非懂,如今重讀此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境是告訴讀者要學會享受孤獨并要有所追求。第二境是告訴讀者要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標。第三境是告訴讀者成功往往青睞那些不輕言放棄者,在你困惑不堪時翩然來臨。
《人間詞話》是一本好書,歲月更是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