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讀后感(精選3篇)
桃園三結義讀后感 篇1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首,這次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個是《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東漢末年,朝廷腐敗,災荒連年之時,巨鹿百姓組成了一支黃巾軍,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軍大起義”。朝廷張貼榜文,招募抵抗黃巾軍的士兵。在這國家危難之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挺身而出,為國家效力。他們三人志向相同、性格相投,決定在張飛家院子后面的桃園結拜為兄弟。之后,他們初戰告捷,雖然劉備當了個小小的縣尉,關羽、張飛并沒有得到什么官職,但是三人非常友愛。因劉備看不慣督郵作惡多端,便將他斥責一番,隨后三人一起投奔了幽州牧劉虞,這就是桃園三結義。
這個故事十分觸動我,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兄弟情義感人至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人的一生中,可以缺少錢財;可以缺少美景,但必不可少的就是朋友和兄弟。沒有朋友和兄弟就沒有樂趣和勇氣,但愿我也能有劉備、關羽、張飛一樣的朋友和兄弟。
桃園三結義讀后感 篇2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世里,宦官爭斗,朝政日益衰敗。這時候就有那么一些人,他們重情重義,對過忠誠,體恤百姓。在那個社會動蕩之際就涌出了那三位英雄:劉備,張飛,關羽。他們身上涌現出了兄弟情深和視死如歸。志同道合相為謀,他們就這樣走到了一起,結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這樣的兄弟情實在讓人敬嘆。為了百姓,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們就可以有無窮的力量去抗爭。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出這樣的人,似乎我們都覺得理所當然。
下面我就對其中一個人進行評價。就說張飛吧,因為我覺得張飛在這次結義中最重要。如果沒有張飛,就不可能有“桃園三兄弟”。張飛有經濟能力,三人當中,只有他有自己的財產。作為一個混亂時局里的屠夫,其擁有如此經濟能力絕對因為他有自己的一身才華。更主要的是,這樣一個人人自危、官匪難辨和缺乏信任體系的時代,張飛還能保住自己的私有財產說明他自有其服人的本事,方能聚集一定人氣。張飛的經典語錄:“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 “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他擁有如此能力,卻能甘于撇開眼前的小利益,忍受暫時的困頓,并積極地尋找符合自己的出路。從這一點看,我們也能知道他頗有大將風范。在那個時候,我覺得張飛完全可以提議讓他做領導者,但他沒有,讓劉備做了大哥。從這點看,張飛也有很大的肚量。因此,在這三個人當中,我是最欣賞張飛的。
所謂時勢造英雄,“桃園”正是那個時代贈與給張飛,劉備和關羽的時勢,應該是一種特定時期人類正義與智慧的成功交集。桃園就是他們成就一番事業的起點。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在桃園開啟了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一番事業。天時地利人和,桃園三結義讓他們三個人由量到質產生突變,成就了一代偉人。
桃園三結義讀后感 篇3
利用寒假時間,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內容主要是:東漢末年,天下紛亂,漢靈帝時宦官曹節等人把持朝政,使得國家朝政更加衰弱,天下不安,盜賊叛亂四起。當時在巨鹿郡的張角、張寶、張梁兄弟三人率徒弟揭竿而起,四方百姓一呼百應,有四五萬之眾,號稱“黃巾軍”。反賊聲勢浩大,官兵都不戰而逃,皇帝不得已向全國各地發布招兵討賊的命令。榜文發到涿郡的時候,引出了當地的三個英雄,劉備性格寬厚平和,喜歡結交天下豪杰,是漢朝忠山靖王之后。張飛豹子頭,圓眼睛,聲音像洪鐘,做著賣酒、屠宰豬羊的生意。關羽長須飄飄,面如重棗,一雙丹眼,兩條臥蠶眉,因鄉里惡霸仗勢欺人,一怒之下殺了惡霸,逃到外鄉避難。三人相互十分敬佩,相約在張飛家莊園后面的桃園焚香跪拜天地,說:“劉備、關羽、張飛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我們同心協力,報效國家,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皇天在上,絕不背叛。”他們三個英勇善戰,同心協力、重情重義,為蜀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后世學習模仿的楷模。
讀了這個故事,我非常佩服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他們生活在的年代,當國家政權岌岌可危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他們同心協力,共創大業,報效國家。我們要學習劉備“貧賤不折其志向,從小便有大志于胸”的品格,練就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超強武藝。學習張飛“重友輕財”、“粗中有細”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