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地讀后感文章(精選3篇)
三角地讀后感文章 篇1
有些時候,我們不是不能好,而是不想好。居住在三角地的人家,便是如此。這戶人家,五個孩子,其實個個都是頂尖的人,只是沒有人會在乎他們,包括他們的父母,所以他們——不想好。在發現了每個弟妹的優點,抱著讓三角地的人更讓人喜愛的心態,是大兒子率領弟妹就此改變他們的人生,最后贏得了所有人的贊許。
在生活中,我們不也需要一個人來帶領我們向前沖嗎?為我們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不就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嗎?不管是誰,不管怎樣,我們都需要感激他們。然而,還需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不管別人怎樣付出,也需要我們的努力,才能夠相得益彰。
在奮斗的這條路上,縱然會遇到辛酸、流淚,然而最終的結果卻總會是喜悅的,只要我們付出,總會是個圓滿的結果——也就像《三角地》中一樣,經歷了許多事情后,最后踏上了灑滿陽光的道路上。
對我們來說,天賦固然是極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后天所做的努力,這也是《三角地》中透露出來的另一個道理。像故事中的每一個孩子那樣,不僅僅僅是為了自己,更多的也是為了能報答愛他和他愛的人們。我們,也應當如此。總之,向曹文軒致敬!
三角地讀后感文章 篇2
《三角地》是曹文軒寫的又一篇短篇小說,這是一個家庭由衰至盛的故事……
這是一篇以一個人的視線寫的一篇文章,是三角地的長子,三角地幾年前還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人家,賭博,酗酒,二弟考試門門零分;大弟球踢得好,卻老把別人的窗戶踢碎掉……
就是這樣一戶人家,主人公“我”混混噩噩地生活了十六年,直到有一天,一位對他來說十分重要的朋友嘲笑他,讓“我”決定振興三角地!經過“我”的一系列整治最后讓三角地變得煥然一新。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兩個人漂流到了一個孤島上,一面是海盜的后代建立的花園,另一面則毒蛇肆虐,簡直就是人間地獄,一個人到了花園那,而另一個人卻放棄了花園安逸的生活,決定在這個毒蛇肆虐的地方住下來,二十年后,那個在花園里的人因為幫海盜干了許多活而變得十分富有,并繼承了這個花園,一天他閑來無事便去看望那個決定自立門戶的人,沒想到這個和他一齊漂流的人,竟然把這個人間地獄建得跟天堂一樣,甚至比那個花園還好!
這兩個故事都讓我體會到“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哪怕起點再不好,只要付出也能夠得到回報。
三角地讀后感——精選作文
至誠之美——讀曹文軒《三角地》有感
曹文軒先生的《三角地》是我剛剛讀完的一部小說。與其說是小說,不如直接稱它為故事。
《三角地》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我家住在兩條街的交匯處,人們稱之為:三角地。故事便發生在這小小的三角地。“我”家是住在三角地的人家,“我”家里共有七口人。爸爸是個酒鬼,就算喝酒喝出了毛病,被醫生診斷為“慢性酒精中毒”也照喝不誤。他經常醉倒在路邊,被人抬回來。對此,他不僅僅沒有絲毫內疚與懊悔,反而喝得更兇了。媽媽則是個賭民,爸爸喝酒喝得有多兇,她便比賽似的賭得有多兇。
“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我的大弟弟是個足球狂,常常一口氣把校園的玻璃踢碎一大片。二弟則是一個笨蛋,學期結束,沒有一門功課及格,而且他還像張狗皮膏藥似的,黏在三年級上三年不動了,但是他滑頭得很,見人便笑瞇瞇地該喊嬸喊嬸,該叫叔叫叔。至于三弟,他是個小偷,雖然才十歲,但他小偷小摸的歷史已經有三年了。而小妹,她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她不僅僅長得可愛,人也善良。主人公“我”呢,只可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渾。但是如此渾的“我”竟能彈得一手好吉他。一次全區中學匯演,“我”代表校園表演吉他。在演出場地,“我”迷上了一個會跳舞的女孩,她叫丹妞。她也很喜歡我的吉他。久而久之,“我”和她成了好朋友。但是這份友誼,或者說是情愫十分短暫。
“最后有一天,她明白了三角地人家的一切。她高傲地、輕蔑地望著我,然后點頭,平靜地說了一聲‘謝謝你的吉他’走了,一向沒有回頭。
我的吉他掉在了地上。當她走出去十米遠的時候,我大叫起來:‘是的,我爸是個酒鬼,我媽是個賭徒,我弟是個小偷,我,又是一個騙子!’我靠在一棵樹上,失魂落魄。”
丹妞走后,“我”開始恨這個家,想離開這個家,一百年也不回來。一天晚上,“我”騎著自行車向荒野駛去。漫無目的地前行。之后,“我”在荒野睡著了,睡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傍晚才回家。
“從這天起,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三角地有一個偉大的人家!”這是“我”回家后做的第一個也是“我”一生中最偉大的決定。
之后,三角地確實出了一個偉大的人家。
爸爸不喝酒了,媽媽不賭了,大弟踢球踢出了名,二弟成了學習天才,三弟不再偷了,小妹一如既往的可愛、善良、愛這個家。而“我”呢,也不再那么渾了。我家開了一個咖啡廳,起名為“三角地”,生意紅紅火火。
《三角地》所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讀罷全文,我覺得,這個故事表達的并不是作者想透過它來鼓勵人們去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而是想借此反應曹文軒先生自身對文學的態度。
他在這本書的序中曾問:“今日之世界,文學的標準究竟是由誰來確立的?”
回答是:“西方人。”
“西方文學在經過各路‘憎恨學派’對古典形態的文學不留余力的貶損與圍剿之后,此刻的文學標準,也就只留下了一個:深刻——無節制的深刻。”于是,全世界的文學便像哈巴狗那樣爭先恐后的去往“深刻”、“思想深刻”上去貼,盡自己所有的腦力去表達、去詮釋這種從未有過“美”的意韻的深刻。什么“昨夜西風凋碧樹”、“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式。但是,這種少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審美境界的作品,我們真的需要嗎?
答案是什么,我不明白,或許是,或許否。
但此時,《三角地》誕生了,在這紛亂之中誕生了。
曹文軒先生以鄉村生活為背景,以社會的一個小角落——三角地為地點,一“我”及“我”家的改變為線索,盡心盡力去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愛與美的世界。
《三角地》擺脫了那些西方人一貫喜歡用的說理的語調,以有中國特有的、貼近人們生活的話語來描述。在這本書中,曹文軒先生能夠直言不諱地用“他真是夠孫子的”或者“你也要我叫那滾蛋嗎”之類的話語。
不僅僅如此,我認為樸實也是這篇故事的一大特點。
“出了門,覺得太陽個性明亮,大概一百年也沒有這么的好太陽。風吹在臉上也個性叫人愜意,像小妹用她的小手摸我的臉蛋兒。路上的行人也顯得個性可愛,一個個笑模笑樣的,讓人真想跟他們一個個握手。一個老頭‘嗵’地摔倒了,我立即跑上去把他扶起來,盡管他噴了我一臉酒氣,明白他跟爸爸一樣是個酒鬼,但心里因為做了件好事,很快樂。人一高興,就樂于做點兒好事。我吹著清脆悅耳的口哨,屁顛屁顛地走向大木橋。”
這是主人公去和暗戀對象丹妞見面前的一段描述,它充分表現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心里對喜歡的人的期盼。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給人的卻是恰到好處的感覺。
其實,說到主人公,我對他有一籮筐的看法與問題。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敢作敢當、敢恨敢愛的人。從對丹妞的好感到被拒絕,再到下決心改變這個家,這位有點倔強與任性的大男孩,是否有感動其他人我不這道,但他確實感動了我。
“我”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功課不太好,還曠課。雖然他口頭上總說自己想離開這個家,想一把火把這個家燒了。但這似乎入骨的“恨”的背后卻閃爍著愛,無與倫比的對家的愛。否則,他怎樣會鼓起勇氣去改變弟弟妹妹,又怎樣會讓三角地誕生出這么一個偉大的家庭呢。這個默默吞下無數辛苦與淚水的孩子,在曹文軒先生的筆下動了起來,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一顆真正心的人。或許,他的形象、他的性格便是活在曹先生心中的那個影子。
其實,在看完這篇故事后,我思考過《三角地》中為什么只有女主人公丹妞有名字。我認為那是因為書中的每一個人都代表著一類人,而三角地這個小地方也反映的是一個大世界。
在這個大世界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他們的性格以及對世界的態度都不同。但正是因為這種不同,才有了《三角地》,有了一個能活在讀者心中的世界。這個世界,在我看來,折射了曹文軒先生對“美”的追求。
無論是書中對“我”家小妹相貌的描述,還是對丹妞舞姿的呈現,亦是失落的“我”在荒野上上看日落的場景,無疑都是在表現或詮釋“美”這個永恒的話題。而曹文軒先生本人也說過:“美的力量絲毫不亞于思想的力量,有時甚至比思想更強大。”
《三角地》是以“我”家的咖啡廳在三角地的繁華結尾的。大體上就應是個喜劇,但讀罷全文,我卻感到了淡淡的憂傷。
或許是因為小說的結尾: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彈著吉他,走進一個姑娘來。我在心里叫了一聲‘丹妞’。她朝我微微一笑,在靠窗的一個座位上坐了下來,咖啡端上來了,她用小勺在杯子里輕輕地攪動著,樣貌很好看。然后她端起杯子,一邊望著我,一邊用咖啡。
我彈了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她就一向安安靜靜地坐著,黃昏時分,她才離去。
我放下吉他,走到門口。我目送著她,直到她不見在玫瑰色的霞光里……”
我不太確定這給結尾是想表達丹妞與“我”又成了好朋友,還是最后讓主人公再回憶一下那段短暫且略帶憂傷的友誼。
即便如此,我仍認為,《三角地》算是把“美”詮釋得淋漓盡致了。人們拿來形容《三角地》的也總是“純美”二字。
幽曠的田野、裊裊的炊煙、潺潺的流水、巨大的古樹、火紅的余暉……加上感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的人物,讓整部作品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鄉村氣息。而這股氣息背后,涌動著的是文學。文學之中,隱藏著的是人性的至誠之美。
三角地讀后感文章 篇3
《三角地》這本書是曹文軒的作品,三角地是“我”家住的地方,書中主要描述“我”的一家的事情,和經過“我”的努力改變了家里的狀況。
其中最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我”怎樣的收舊鋼筆賣錢給二弟請家庭教師的章節。
二弟又考了零分。“我”天天監視二弟的學習。但是沒有用。“我”想為二弟請家庭教師,可他們實在是窮阿!“我”一籌莫展的坐在門口。突然聽到“收舊衣服!”“舊鋼筆!”......靈感來了。“我”連忙追上那人,“我”要收舊鋼筆然后賣給他。于是,“我”把吉他押在朋友那里,換了八十元本錢。“我”大街小巷的叫喊“收購舊鋼筆”我一遍一遍的叫喊。十樓的人生出頭來罵“我”,“我”還在叫喊。一盆臟水潑“我”頭上,“我”還在叫喊。仰望著高樓大廈“我”還在叫喊。沒力氣了,從書包了掏出干糧艱難的吞咽,歇了一會,“我”又繼續往前走。嗓子生疼,干的冒煙,“我”還是不停的喊,喊得天昏地暗。路燈亮了,“我”拖著發軟的身體回到家,數了數,一共收購了十支,嗓子完全啞,鞋也沒脫就倒在床上睡著了,就這樣,“我”花了十天的時間,跑遍了大街小巷,最后湊夠了一百支鋼筆。“我”去找收鋼筆的那個人。打算把收到的鋼筆都賣給他。但是他壓價了。
“我”是收八角一支,賣給他是一元一支的,結果給“我”九角一支,“我”和他討價還價。最后由于“我”離開時抓了一把鋼筆放在褲兜被他發現了,反正是“我”被他打了,“我”實在堅持不了了,就把兜里的鋼筆給他。“我”也把家里的狀況講給他聽,他多給了我十元。我們兄妹幾個東拼西湊最后湊夠請家教的錢,二弟的成績也最后好起來了,期末考試兩個滿分。那天我們都很開心。
能夠想象“我”背著書包,一個人走在街上,嘴里不停的喊“收舊鋼筆”,“收舊鋼筆”,......。說明他對弟弟很關心也愛他弟弟;他一個人去收鋼筆,說明他膽子大;還有如果他不那么機靈和聰明就不可能記下收鋼筆人的地址,收八角賣一元。文中的我在這樣的家里生活成長,他不僅僅照顧兄弟還要做家務還要上學,多么的辛苦阿。而我此刻的是什么都不用煩,有時還惹家人不開心,兩人相比,我是多么的不懂事。所以,以后我不僅僅要好好學習,還要多幫爸爸媽媽做事情。
這故事還讓我明白遇到困難要動腦筋,不怕辛苦才能完成;還有也讓我懂得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關心家人的心,愛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