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國學素養讀后感(通用3篇)
教師的國學素養讀后感 篇1
這本書的重點在介紹經典、解讀經典,讓教師具備國學素養,從而在生活和教學實際中熟練運用國學經典的智慧。要做到讀經典、學經典、用經典,并從中受益,這才是學習經典的正確態度。
本書旨在透過解讀古圣先賢的教誨,解讀國學經典,向教師普及、傳播中華文化,使教師深入認識中華文化,感受國學的魅力,激發愛國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營養,提高國學素養,從而成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本書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教師識真偽、分善惡、辨美丑的能力,消除對中華文化的誤解與偏見,學會抵御各種不良文化的侵襲,弘揚中華文化,成為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創新者和建設者。
古語有云: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老師啊老師,你是給孩子立命的啊!父母給孩子生命,老師給孩子慧命——智慧的生命。這個智慧從哪里來?從中華優秀文化中來,從國學精華中來國學,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創造的燦爛文化。因此,國學這些文化,不僅存在于典籍中,而且也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禮記·學記》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其意為凡事為學之道,以教師得到尊敬,最難做到教師受到尊敬,他們傳授的道理知識才會受到尊重,由此可見,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礎。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條件,教師人格魅力的巨大力量巨大。她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勵力和凝聚力給學生以震撼人心的影響和沖擊,對學生起著示范、激勵、熏陶、浸潤的作用。
《國學經典》瀚如煙海,博大精深,如珍珠般散播著關于教師師德修養和教師人格內涵的相關論述,帶給后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一起說來《國學經典》關于教師人格魅力內涵包含以下幾個體系。師德+操守、誠信+責任、學識+素養、言談+舉止。今天我主要從師德+操守這個點來說讀完《國學經典》的感受。
師德+操守《四書》之首《大學》論述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德者本也”。因此,倫理道德即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從教育過程來說倫理道德教育僅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歸宿;即是教育的依據,又是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既是教育的過程,又是教育的目的;由于教師的內在的德性決定外在的德行,外在的德行表現內在的德性,因此作為優秀的教師應當德性與德行統一。為師之德與為師之首,操守統一,只有擁有了為師之德,堅守了為師之守,才能使自己成為良師,教師是以培養人為終極目的。因此,在擔當培養人的任務之前教師自己就必須要塑造一個值得推崇的典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氣和傲然不俗的風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當今這浮躁的社會中。從事教師這樣一個特殊的職業,保持平和的心態尤為重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教師人格魅力構成的根本,高尚的為師之道和為師之德是教師人格魅力的前提。
在古代當提到“老師”時人們都滿是尊敬,敬仰,是圣賢,是不敢輕易觸碰的。而現如今當提到老師這一個詞語的時候,大家都是不屑一顧的表情,什么偽君子等不好的詞匯,都是用來形容當今教師的詞語。那是什么造成的呢?反觀現如今的社會,學生毆打教師,教師猥褻學生。這些例子,數不勝數。對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使得家長們擔心孩子送到學校之后會發生什么樣不好的事情呢。
正是這些例子。讓教師這一偉大的形象,在當今社會中一次次被貶低,一次次被推向輿論風口,使得教師的形象一次次被顛覆,古人人們留下教師的偉大形象一次次被更改,這些都是由于現在老師的素養越來越低,不把道德和操守作為約束自己的條件,認為我是老師就可以為所欲為,不顧形象。那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古代被傳為“佳話”,而在現代卻被傳為“笑話”。
因此,我覺得《國學素養》是每位教師必修的課程之一。先賢們留下的這些經典作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把它更好傳承下去,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給丟棄了,那些喪文化及國外的文化不斷地侵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學會抵制和篩查,它們永遠都代替不了國學經典。正是那些喪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入侵,使得現在的教師不把自己的師風師德當作是一回事,上行下效,歪門邪氣,最終使自己遭受法律的制裁,免不了牢獄之災,讓自己抱憾終身的同時還臭名遠揚。
不過,教師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將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反省和積累,多讀經典,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素養的幸福教師,先教學生成為一個正常的人,在教他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別讓那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被現代人傳為“笑話”。
教師的國學素養讀后感 篇2
國學經典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論語》、《孟子》、《詩經》……那傳承千年的文字記載了古圣先賢的智慧,還蘊藏著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價值觀、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審美情趣。寒假期間,我重溫了《教師的國學素養》一書。這本書主要是介紹經典、解讀經典,讓教師具備國學素養,從而在生活和教學實際中熟練運用國學經典的智慧。
透過張振鵬教授對國學的參悟,我明白了不僅要讀經典、學經典,更要用經典,并從中受益,這才是學習經典的正確態度。教師學國學,一定要學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應,這樣,才能真正體悟到國學的妙處。下面我就來談談讀完這本書之后的一點拙見。
透過《大學》看人生
朱子認為,四書之中一定要先讀《大學》。程子亦言只有《大學》讀好了,才可以讀其他三書。可以說,宋明理學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學》這部書。而在宋以后的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把《大學》作為其人生價值取向的座右銘,用生命去實踐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境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一句話就道出了大學之道——整個《大學》這篇文章,實際上就是這九個字:"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后邊的一切,都是對它的解釋和展開。
首先我們要"明德",老子叫作"道",我們要看到自己身上的自性之德,這是修行的第一步。指示自身具有自性之德是不夠的,就需要我們"親民",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從而"止于至善",達到至善圓滿的境界。
透過《論語》看教育
《論語》內容豐富,"主張孝悌等家族倫理,又強調仁義忠信等社會道德,堅持以正名整頓社會秩序,實行德政,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既重人的內在忠信之質,又重外在的禮義的修飾。"此外,還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他獨特的教育哲學也在《論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一下亮點:
一是培養君子。
他教育他的學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二是內賢外王的教育思想。
"內圣"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圣外王之道"。
透過經典看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擔負起傳承經典的責任。國學經典有助于感染熏陶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在語文教學中,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如利用低年級學生記憶黃金周,利用碎片化時間大量積累古詩詞。
上學期,我班學生利用晨誦時間記憶了除《經典誦讀》之外的其他故事,《觀滄海》、《月下獨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古詩大部分學生已經倒背如流。個別學生還通過理解詩意,在晨讀課上展示感情朗讀。除此之外,我還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簡單的國學經典名句:引導學生復習時要知道"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向別人學習時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潛移默化的滲透,相信會對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
教師的國學素養讀后感 篇3
一天下午放學時,小宇媽媽來接孩子的時候,向我講述了一件她感到驚訝不可思議的事情。早晨,小宇爸爸送孩子入園,孩子下車時,一不小心手指被車門夾了一個黃豆大的紫皰,爸爸見沒有什么事,于是就直接將孩子送入幼兒園了,沒有與老師交流孩子受傷的事,反打電話給孩子的媽媽了,告訴她孩子的手被車門夾了,沒什么大礙。放學時,小宇媽媽來園接孩子,小宇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涵涵小朋友打我了,還將我的手指打了一個大皰,老師批評了涵涵,涵涵跟我說:對不起”,小宇的媽媽聽了很生氣,認為這孩子怎么能說謊呢?便及時與我進行了溝通。我聽了當時也感到震驚!但我又一想,不能簡單地、武斷地認為孩子在說謊,便和小宇的媽媽進行了分析:
一是:孩子可以將想象當作現實了,涵涵小朋友經常會與同伴發生沖突,與人交往出現攻擊性行為。小宇手指被夾的時候可能受到了爸爸的責怪,便把自己的“不小心”想象成了涵涵的攻擊性行為,發泄自己的不滿,掩蓋自己的過失,成人應該原諒孩子的過失行為,教給孩子避免發生過失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責怪。
二是:孩子受了傷可能很希望得到別人(特別是家長和老師)的同情和關心,可是家長和老師都忽略了,或是反而有責怪的現象,于是孩子便找個對象跟自己說:“對不起”,進行自我安慰。對于感情細膩、敏感的孩子,成人在給予孩子同情和關心的同時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鼓勵孩子勇敢起來。另外,老師對某個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過多批評,可能造成了孩子心中的負面影響,是老師教育過程出現的失誤,發現問題后老師就忘引起足夠的重視。經過我的分析,小宇的媽媽一下子豁然開朗了,知道如何去做了。
要教孩子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家長或老師應善待他們的謊言,根據不同情況客觀分析,對他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即使孩子有了錯誤,只要說了真話,就應肯定他們的做人之道,并引導他們不斷完善自己,不用打罵、懲罰、斥責等消極的方法對待孩子,或避免他們以謊言應付家長或老師,要與孩子成為朋友,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如果是因為家長或老師的原因造成孩子說謊,家長或老師應檢討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并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思維和認知的發展水平,對他們做出合理的解釋。孩子說謊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成人應該細致了解從細微處入手,從而保護孩子脆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