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圍城》讀后感(精選3篇)
大學生《圍城》讀后感 篇1
這個寒假,我在閑暇時間讀了錢鐘書的作品《圍城》,文章的內容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這篇小說主要是以方鴻漸國外留學回來的生活作為線索來圍繞而寫,方鴻漸是以為先進知識分子,但卻至始至終游離在國家戰爭之外,著重著自己的婚姻生活和事業。他在各種情場、名利場之中活躍,與各種人進行著一次次的勾心斗角,爭名逐利。這也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反映出了舊社會的糜爛生活是如何蠶食一個銳氣未脫的知識青年。而方鴻漸,他卻只是這群知識青年人群的縮影。作者用生動的寫作手法,語言特點,嘲諷的筆風,為我們呈現出了社會之中的各種人性。
方鴻漸是一個失敗的人,他在社會場上的爭名逐利中至始至終都缺乏了理智。他只是一個鳥籠里的鳥,就算他飛脫了這么籠子,他卻始終還是會被困在另一個籠子里。就像是生活。脫離了一個圈,就會進入另一個圈,而方鴻漸,就是在這樣一個個循環中,樂此不疲。雖然最后方鴻漸還是如愿以償地結了婚,但他卻還是只是進入了一個難以沖破的圍城之中。
這篇小說作者多用的是嘲諷的語氣來進行各種的細節人物描寫。就像魯迅先生的阿Q一樣,他把各種人的性格特征完全呈現了出來。
這篇小說作者主要剖析了舊社會知識分子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把他們的精神困境展現了出來。
對于這篇小說,我最喜歡的就是方鴻漸與唐曉芙的感情。唐曉芙,是一個當時社會罕見的女孩,她在當時舊社會,就猶如一位仙女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她臉上沒有一堆的脂粉,沒有經過任何的修飾,是一個自然的女孩。而且她也擁有相對于舊社會而言的仙女一般的性格品質,她溫柔而善良,美麗而淳樸。似乎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作者花費了如此多的筆墨來突出唐曉芙的外貌性格,也可以理解為什么方鴻漸會對唐曉芙有一見鐘情的感覺。
最初是因為方鴻漸在去上海找蘇文紈的時候意外遇見了唐曉芙。然后一次,方鴻漸邀請蘇文紈和唐曉芙出來吃飯的時候,蘇文紈沒來但是唐曉芙卻來了,所以方鴻漸與唐曉芙相聊甚歡。便開始了一段追求到相愛的可歌可泣的感情。可是卻因為蘇文紈被方鴻漸拒絕了,蘇文紈就一氣之下把方鴻漸在游輪上跟鮑小姐和自己談朋友的事情告訴了唐曉芙。后來,唐曉芙很傷心,但卻不肯挽回而使這段感情因此而泯滅了。而方鴻漸,喜歡唐曉芙,卻始終不肯明說。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深藏在書信中。也正因為方鴻漸這個死要面子的做法,使他失去了唐曉芙。這也可能是方鴻漸的可憐之處吧?
本來在方鴻漸的一系列作為之下,唐曉芙也愛上了方鴻漸,也開始了交往,可是,就是因為方鴻漸拒絕了蘇文紈,使得蘇文紈把方鴻漸的過去都告訴了唐曉芙,使唐曉芙和方鴻漸的感情陷入了困境。其實他們兩個都是可憐的人,都因為各自的要強和所謂的尊嚴,放下了各自對彼此的感情。使這段感情真正走到了盡頭。
這篇小說是值得一看的小說,里面的愛恨情仇名利爭逐,作者的刻意刻畫,語言風格,都使我感到了耳目一新。
大學生《圍城》讀后感 篇2
錢鐘書是中國四十年代著名的諷刺小說大家。人們把他稱為“集作家與學者于一身”。錢鐘書1910年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后曾留學英國,獲副博士學位,后又留學法國,1938年歸國任大學教授,他的文學作品包括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前幾天我拜讀了他的著作《圍城》。
《圍城》出版于己于1947年,隨即在社會上產生熱烈反響,并曾一度被稱為“新《儒林外史》”。《圍城》是在一個比較寬闊的抗戰背景下,來對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進行描繪的。小說采用西方流浪漢小說的情節結構方式,以留學歸來的方鴻漸的經歷為主線,描寫抗戰爆發以后從上海到湖南后方的一些知識分子,并從中央探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價值,人的出路等問題。作品以寫實與象征相結合,寫出了時代、社會的象征。“圍城”既是實體的象征,即抗戰環境下的中國就是一個大圍城,同時又是一個虛體的象征,即對一類文人心城的映射。
作者“寫現代中國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這里的“某一部分社會”指舊中國混亂荒謬的病態社會。而“某一類人物”又是指在那個社會中迷惘、落寞、卑瑣的病態知識分子,揭示他們在中西文化碰撞與國難家愁中的動搖和怯懦的基本根性。小說的主題以暴露否定病態社會為基本前提,但又具有多重意味。“結婚好比被圍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沖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作者在審視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現實悲劇的眾生相時,也揭示了現代人所處的多層次的人生困境。小說的男主人公方鴻漸所經歷之處,無不是“圍城”——上海灘各式知識界分子的社交圈子,內地小鎮和鄉村的丑惡閉塞,三閭大學的勾心斗角的灰色生活……都構成了一座座圍城,不僅國家、社會是如此,家庭也是一樣:方鴻漸父親處處制約兒子的行動,方老太太經常疑心別人誘騙他的兒子;后來成為妻子的孫柔嘉柔順之下的深藏心計……家庭社會的環境使方鴻漸感到處處有圍城。方鴻漸的自身精神領域也妨礙和束縛了他沖出圍城的信心和勇氣。方鴻漸自身性格和順,看出惡劣環境而不能自拔,嘴上聰明而內心懦弱。
他與四個女性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都有瓜葛,但在愛情面前卻節節敗退。以至落入孫柔嘉的網里,又由合到分,他一生并沒有沖出圍城,始終是一個失敗者。作者揭示了抗戰環境下的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在祖國危難之際,欲持超脫的人生態度,但卻空虛難耐,又加深了人們困于圍城之中這一人生含義。他們被困于生活的城里,日趨腐化,不斷下沉,以至不能自拔,這就是錢鐘書寫這書的基本主題。
作者在書中的諷刺藝術相當杰出,因此被稱為“新《儒林外史》”。他對人物隱蔽心理的發掘,對人情世態的精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是相當突出的。加上作者廣博的知識,高超的幽默技能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性格特點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不學無術的褚慎明,走私發國難財的李梅亭,老奸巨滑的高松年,說謊到底的韓學部委員愈……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態度是尖刻諷刺的。作者又借助自己的深厚文學功底,編制出眾多比喻和警句,對人物進行嘲弄淋漓盡致。
《圍城》是一部以諷刺知識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為主題的小說, 目的是力求刻畫出當時某一空間某一群體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圍城"這兩個字, 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詞, 在某種層面上, 它與西方現代主義所描寫的人類的尷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謀而合。書中充滿苦澀的笑, 無奈的自我欺騙, 這都是這部小說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圍城, 婚姻是圍城, 沖進去了, 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鐘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 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 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 由于夏志清的推崇, 不少人以錢鐘書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法國的西蒙·萊斯曾說:"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予中國作家的話, 只有錢鐘書才能當之無愧。"
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 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 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 這樣的性格, 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 在買假文憑之前, 他也問問良心, 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 要看‘報條’, 丈人是商人, 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 就是"說了謊話, 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 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 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 就干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 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 我想沒有人會反對, 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 圈"圍城"建立時, 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 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 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 買文憑時, 希望自己能夠
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 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 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鴻漸—樣, 有那么一點的良心, 有那么—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 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 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 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 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 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 真實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圍城》讀后感 篇3
這兩天剛看完《圍城》這本書,故事的更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方鴻漸在回國的船上與同船的鮑小姐有些青睞,初嘗了愛情的滋味,但卻有另一位大家閨秀蘇文執小姐對他有了好感。回國后,他通過蘇認識了她的表妹唐曉芙,不想方卻對這位唐小姐產生了好感,但由于某種原因,兩人的感情也并沒能長久。
后來經過好友趙辛楣引薦,同去三閭大學任教,同行時又認識了孫柔嘉小姐,倆人也不過是普通朋友,可最終走到了一起,不過他倆的感情實在糟糕透頂。書的作者錢鐘書先生說這本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語言平淡無奇,所寫之事也只是人間的是是非非。不過書中卻始終貫徹了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婚姻感情猶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中的人想出來”,這也許是作者的得意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