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讀后感(精選3篇)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讀后感 篇1
課余時間,我認真拜讀了《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這本書,作者郭道勝是一位從教20多年的具有深厚教育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知識的教育實踐者和管理者。他用精彩的案例、精辟的論述,深入淺出地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時期的教師專業形象,成為所有教師的明確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一個沒有品位的人,是一個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沒有品位的城市,是一個低級趣味的城市;同樣,一所沒有思想的學校,沒有文化品位的學校,只是一個貧血的,毫無生機與希望的磚石構造。(《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第246頁)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人活在樹木與水塘之間,活在勞動和精神自由之中,活在詩歌和藝術的邊緣,活在有尊嚴和摯愛的生活之中,定會活得更舒服些。”教師的品位直接影響到了它所交學科的魅力,試想,一位富有文化力量的教師,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展示文化的感染力,它隨時都在用藝術來熏陶學生的藝術細胞,用文化來誘發學生的文化因子。他定會使所教學科散發出濃濃的人文氣息,這樣的教師,不正是我們所向往和追求的被廣大學生所喜愛的有思想的教師嗎?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使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教育既是嚴謹的科學,又是精湛的藝術,科研的力量就在于把科學和藝術以最佳的比例結合起來。只有真正投身于科研,教師才能成為一個智慧型、研究型的有文化的教師。
掩卷思考,我認為自己有提升自己教育教學能力的內在需要,因此,我想我的學年個人發展計劃應該制定得更加細致一些,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近期和遠景發展目標,確定發展方向,明確研究形式,挑選一位年輕教師組成合作小組,通過目標引導讓科研實現自己的內在需要。
要想實現我的發展計劃,我認為自己必須認真參加到教師讀書工程中來。通過閱讀理念名著實現自己的有內涵、有思想的科研之路。
每一位教師都是科研的主角。老師們定期開展科研交流活動,推行教師作課——反思——再作課——再反思制度,這個制度讓每位教師都有展示課堂風采、交流教學理念的機會。在教研創新的工作中,我初步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提升了自己的文化。
新課程的編寫依據是:走進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組織學生喜愛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地、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提升人文素養,厚實人文文底蘊。讀了這本書,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在自己所教學科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機會,為學生搭建發展的舞臺。通過舉辦小小解說員選拔賽、小記者培訓等創新活動,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讓學生活動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展人文素養的過程。
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學科文化,真正凝聚全體師生的心,塑造師生的認同感、歸屬感,讓學校成為師生的精神樂園。我認為,如果每一位教師都做到這一點,學校一定能煥發更大的生機和活力,也一定能在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的同時獲得最大的學校發展。
在工作中學習,得到理論的指點,使我們高屋建瓴地思考問題;在學習中工作,得到的是實踐檢驗,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快的發展和進步。我想,這就是《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帶給我的收獲,也是我參加讀書活動收獲的最大成果。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讀后感 篇2
幾年前學校推薦時讀過《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這本書,今年市名師工作室推薦書目中正好也有此書,重又拾起細細品味,應該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此書的感悟更深了一些。我被一個個充滿哲理的故事,被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所吸引,它給我帶來清新與樂趣,我被一段段精彩的闡述,一句句充滿深情的話語所吸引,它給我啟迪,給我震撼,也給我展現出一個充滿思想、充滿智慧的新時代教師的形象。
人因思想而偉大,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參天的巨樹,也需要無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權利,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師都是思想家,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至少應該是一個獨立思考者。現代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教學的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現代教師既是學生的師長,更是學生的知心朋友。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人的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工作,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當成謀生的手段,就很難享受工作中的快樂。在我看到的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職業之路,默默無聞。雖然精神可佳,但這多么可悲,其實“蠟炬成灰淚始干”并不應該成為我們教師職業精神的寫照。前幾日聽到六職專任老師自喻“我是一名教師,我不想做蠟燭,要做一棵參天大樹”道出了我的心聲。我想我們應該追求的職業精神是,發展學生,也發展自己;照亮學生,也要照亮自己。在追求自我發展的過程中,享受的是充實與愉悅。完美的心態,必定由此而生。書中也提到說“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追求,不斷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創造自我”,教師的職業生命中應該除了學生,還有自己。教師要有理性,盡最大可能設計出“課堂四十分鐘分分都是精華”的教案,授課力盡詳細,簡潔,提高課堂效率,那也是在為學生節約生命……作為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21世紀是創造的時代、競爭的時代。我們教師也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出口,更新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以愛心為基礎,以發展為宗旨,以育人為目標,以創新為動力,開展教育教學。
我已到不惑之年,作為一名教師,工作了20年,凡事竟然也以“老教師”自居,對于讀書,學習總認為自己過了最佳年齡,只要做好自己份內與本職的工作就好。讀了郭老師的書,反思自己從教二十載,明白一個人資歷并不是年齡的增加,而是學識、能力、人格魅力的綜合體現,對我來講更應時時刻刻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人生,思想觀念跟時代的步伐,在教學中追求科學從教、求真務實。
我看到別人改寫的美國作家黛安E.著作《兒童世界》的一段話,感覺特別能達到我理想的課堂境界,借用來作為這篇讀后感的結束語,我要力爭:
讓學生在寬容的生活中,學會大度;
讓學生在鼓勵的環境中,學會自信;
讓學生在贊揚的生活中,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
讓學生在公平的生活中,學會正義;
讓學生在安全的生活中,學會信任他人;
讓學生在贊許的環境中,學會自愛。
讓我們熱愛學校這個大家庭,師生和睦,工作高興;
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吧!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讀后感 篇3
讀完《教師的五重境界》,“格局”一詞,一直縈繞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格局是什么?作者做了這樣一些詮釋:格局是一種觀點和態度;格局是一種對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種戰略眼光;格局是我們生存的空間。
格局跟什么有關?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的格局與他的經歷有關。從‘書香門第’‘將門虎子’來看,格局不可避免地有遺傳的成分,而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的家庭環境也是不可選擇的結果。”“學校教育則是學生格局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學校的格局也就是教師的格局,而學生的格局是由教師的格局決定的。”
讀到此處,不由得深思。作為教師,我擁有怎樣的格局?如何改善教師自身的格局,來幫助學生提升其人生的高度?
一、為學生讀書,為自己讀書
如果教師能從學生格局出發,來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是對自身的一種定位。為學生讀書,就要去讀教育、教學類的好書,讓讀書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懷與教學智慧。
關于教育類的好書,有這些好書值得一讀:《教師的五重境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第56號教師的玄機》《讀書成就名師》《做最好的老師》《六項精進》《靜悄悄的革命》《教育案例寫作與研究》。我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時,明確了教師服務學生的定位;讀《第56號教師的玄機》,被這位外國同行的敬業精神打動;讀《教育案例寫作與研究》,從陳大偉教授的案例寫作指導中,學會了對自己的日常教學中的案例做理性思考。
在語文教學上,以下這些好書給了我智慧與力量:《解讀語文》《名作細讀》《微型寫作課程實踐研究》《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你也可以這樣教寫作》《蔡明講語文》《王君講語文》《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等。《名作細讀》給我個性解讀的勇氣,《微型寫作課程實踐研究》給我寫作教學方面的引領,余映潮老師的“80講”給我教學細節的科學指導……讀書時,我總會用鉛筆在書上做批注,如果時間充裕,我就把讀書心得整理成電子文檔,發表在博客上。
除為學生讀書外,我們還應為自己讀書。為自己讀書,就是去讀自己喜愛的、能充盈生命、讓自身幸福的書。木心點評狄更斯的作品時,引用托爾斯他的話:“如果誰落在憂悒中,不妨試試:沙發、巧克力、狄更斯。”木心的說法不僅僅是幽默,更有豐富的人生趣味在其中,內心活力可以借助閱讀這個渠道去取得。關懷理論大師內爾諾丁斯說:“幸福生活就是事業順遂、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空閑時間看自己喜愛的書,以及在海灘上散步看日出與日落……”王棟生老師讀書很雜,更鼓勵教師的非專業閱讀,具有濃濃的人文情懷。
每讀一本書,就會為自己打開一扇窗,找到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
二、專注一件事,向深處漫溯
書中有一篇《成功源于專注》,其中引用了中國最年輕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侯逸凡的一段話:“我好像一直以來就不是特別看重勝負,所以影響可能自然就沒那么大,情緒也沒有那么大的波動。我自己不太在意是不是能夠打破紀錄,下棋時全部心思都放在思考怎么走好下一步棋,結果沒想太多。”
侯逸凡的話道出了各行各業成功人士的共同品質,那就是專注于事情本身,追求過程而看淡結果。這是心理學家曾研究過,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在任何一個領域專注做十年必定成為專家。因此,如果我們專注的內容正確,專注的時間足夠長,我們在這個領域遲早會有發言權。這就是所謂的“十年磨一劍”吧!
專注一件事,談何容易?
我在博客里讀到這樣一個例子。1997年春,在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的教學藝術研討會上,余映潮老師作了一個長達兩小時的發言,話題是“胡明道老師教學生動的藝術”。發言結束后,胡老師問余老師:“余映潮,你講話的這些資料是從哪兒來的呀?”我說:“我有專門研究您的卡片呢!”并給胡老師開了一個長長的“書單”,上面有胡老師四十多篇文章的目錄及出處——這份目錄,連胡老師自己都沒有。
余映潮老師能成為中語界的巍巍高山,與他對名師的研讀是分不開的。他曾堅持數年,研究過中學語文界非常多的名師。在《“名師研究”法》這篇文章中,余老師這樣寫道:很多年前,我不僅有研究胡明道老師的專題目錄卡片,還有于漪、錢夢龍、魏書生、寧鴻彬的專題目錄卡片,還有對張建華、章熊、黎見明、洪鎮濤、徐振維、陳鐘梁、蔡澄清、陸繼椿、魯寶元等名師的研究紀錄。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師,可以說是被我“盡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師也沒有像這樣研究過他們……
在我的心目中,這是何等雄奇壯麗的隊伍啊;在我的心目中,這是何等才華橫溢的隊伍啊!這是何等專注的精神!這是何等廣采博取的韌勁啊!從這一長串名單里,我明白了余映潮老師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我更讀懂了“專注”的含義!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專注于閱讀與寫作教學,專注于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專注于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專注于學生文化底蘊的積淀。撐一支竹篙,向更深處漫溯!
三、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長
書中還介紹了許多思維方法,給我以不同的啟示,促使我在思考中逐漸成長。
首先,這本書的作者萬瑋是一位數學老師,我讀到他帶有數學思維方式的智慧點滴,覺得深受啟發。
《尋求最佳途徑》中寫道:“我大學讀的是數學系,有一門課教運籌學,講的就是如何尋找最優解。”“面對一個具體情境我首先思考,能得到的最好結果是什么。確定了最好的結果,我接著思考,要得到這個結果有哪些,其中哪些途徑是可行的,有沒有最佳方法。這是很難的一步,需要經驗的積累。我也是經過多年的積累才養成這樣的習慣,慢慢形成正確的判斷與決策。”真的很佩服這位數學老師的思維方式,多中選優的方法,如果用在教學中也許就是一課多案,兩個切入角度,三個導語,或四個結束語,諸如此類,那將豐富我們的備課。這種方式,如果運用到課題中,就是頭腦風暴,延伸出多種研究思路。
其次,萬瑋老師在《數學日記》《積累》《作業留言》等文章中,也展示出了一點語文老師的思維特點。
《積累》一文中,他提出要積累兩類內容:“一是積累在工作中產生的一些領悟、靈感。它們往往稍縱即逝,一旦產生我就會馬上就近拿一張紙記下來。如果不記下來,不用過多長時間肯定會忘光。二是積累可以用來說理的小故事、案例、數據、觀點等,我非常喜歡讀文摘類的報刊。采用四步積累法:保存,整理,分類存放,經常溫習。”關于積累,我自己深有體會。工作中的感悟,我經常積累,我的論文多出自隨手記下來的感悟。最近一段時間,有好多感悟,或課堂上的精彩片段手一懶,就沒記下來,之后再回想,就沒有那么清晰了,作為課例來積累,已經不可能了。所以,還是要及時記,哪怕是一張紙,也要順手記下來。第二類我之前做得還不夠。閱讀積累,美文、故事、案例,寫出感想,確定用途,分類存放,經常溫習。這一點,我要有意識地去積累了。
另外,《預演》、《拖延癥》、《破框思維》、《體驗》等文章,也給我提供了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比如:“預演”,就是“在實施一項很重要的教育任務之前首先在腦子里預演一遍”。其實,預演也可以從打算一件德育小事、籌劃一節公開課,延伸至為一段時間的工作列提綱、做計劃,為課題的開展做預設。“拖延癥”,差不多人人都有一點,書中對如何克服拖延癥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幾點方法,于我是十分有益的。
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為學生讀書,為自己讀書,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專注一件事,向深處漫溯,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長,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角度。
生命中最優美的姿態,是成就別人。教師改善自身的格局,就是為了成就學生的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