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長的讀后感500字(通用3篇)
拔苗助長的讀后感500字 篇1
相信,《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大家都聽過吧。《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就是告訴人們:如果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一事無成的道理。雖然,《拔苗助長》的故事被人們當作了一個歷史笑話,人們也明白了這個笑話給大家的啟示,然而這個笑話卻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重演,且愈演愈烈。
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驅使下,不顧孩子的興趣、特長,給孩子報許多課外補習班。一到雙休日,家長就帶著孩子“趕場子”,剛上完作文班,就馬不停蹄地往奧數班跑,上完奧數,還得去練琴……,回到家又要做學校的作業,這樣兩天下來,孩子和家長都累得筋疲力盡。更可怕的是,有的在周一至周五期間的晚上還要出去上課。結果有的同學由于體力不支,在課堂上打起了呼嚕,象這樣課內的基礎知識都沒學好,怎么去接受課外提高班的知識呢?也有些同學,因為提高班上的內容太高深,無法理解,學得非常吃力,而漸漸厭學。這豈不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有些家長深知拔苗助長不符合我們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可又不得不那么去做,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的父母就是這種心理。家長們自從孩子上學后,就在忙著找學校,進了好的小學,又得為初中做準備。現在很多中學的入學考試,考的并不只是課內的知識,更多的是課外知識,所以我們這些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得學完初中的英語,學習令初中生都頭疼的幾何知識。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真是太累了!可沒辦法,為了自己的“將來”,我們還是得煎熬呀!
玩本來是我們小孩子的天性,卻被殘忍地剝奪了,讓我們的童年沒有了光彩。我真希望那些中學不要再為難我們,不要讓我們接受一些不切實際的考試了!相信這樣,家長也不會為難自己的孩子,我們就會擁有一個七彩的童年!
拔苗助長的讀后感500字 篇2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子轉,千方百計地呵護,都想把孩子培養成未來的人才。于是便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便開始學琴、學畫、學認字、學算術……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便開始補課,上課外輔導班,家長的目的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
“不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提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尚且不談,但就以上對孩子的教育,讓我想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他曾給我們留下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拔苗助長》。
文章說:“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意思是說,春秋時期,宋國有個農夫,整天擔心他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些。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心里很高興。然后十分疲倦地回到家里,對家里人夸口說:“我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聽說后,趕緊跑到地里一看,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
孟子借用這個故事,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說明了人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和自然規律,否則將會受到懲罰的道理。
孩子的幼年、童年乃至于少年,都有一個“玩兒”的天性,在這個天性的啟蒙中,有很多知識都是在“玩兒”中得到啟發、萌生,由不會到會,由不熟到熟,甚至是在“玩兒”中無師自通的。正是這個“玩兒”的階段,開啟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思維力的萌芽。我們一些大人們出于對孩子的愛,過早地幫助孩子們跨越了這個自然成熟的階段,掐滅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優良的萌芽,致使孩子成為在過多使用“化肥”“營養”催熟的過程中成長,結果不少孩子造成了心理逆反,機械、重復地學習,成績反而不好。
曾聽說,有的孩子裝病不愿去上學;有個四歲的小男孩希望小偷把他家的鋼琴偷走;有個六歲的小學生不愿到學校去上課……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認為,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學會使用減法,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拔苗助長的讀后感500字 篇3
今天,我讀了一則寓言----《拔苗助長》。主要講了一個種田人,他想讓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高了一大截,結果事與愿違,禾苗全都枯萎死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急于求成,不按事情的發展規律辦事,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管自己孩子喜不喜歡,有沒有這個方面的特長,就逼著孩子上這個那個特長班,弄得孩子沒有休息時間,學什么也沒興趣,結果什么也沒學好,這不也是在做“拔苗助長”的蠢事嗎?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達不到要求,就批評,訓斥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不準孩子玩,卻從不想一想孩子為什么達不到提出的要求。這同樣是在“拔苗助長”。
其實,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的,能力是一天一天鍛煉的,哪能一口吃成大胖子,哪能幾天就成了什么家。我真希望家長們都來讀一讀這則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