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后感(精選3篇)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后感 篇1
《中西文化交流史論》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講述了明清之際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傳入中國和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沖突;從多方面講述了明清之際的西學東來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講述了清代前期,西學在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講述了在舊制度前期,法國發現中國文化的歷程,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文化的影響;等等。
清代前期,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可謂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戰。相較于印度佛教在中國順利的開枝散葉,西方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則顯得步履維艱。傳教事業的范圍相當狹小,最初,由利瑪竇奠定的耶穌會傳教事業僅局限于宮廷內部,且受到諸多頑固勢力的抵制,迫害傳教士的教案層出不窮。在楊光先案中,監正楊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寧可使中原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這是當時不少頑固士人對西學的態度。面對自身利益受到威脅的狀況,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們將是非觀念棄之一旁,對西學的先進與否置若罔聞。雖然這些執迷不悟的做法減緩了西學在中國傳播的速度,甚至西學的傳入曾一度中斷,但是西學在中國仍然充滿了生機,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相較于部分冥頑不靈的士人對西學的極端否定態度,清代初期,一部分開明人士對西學的態度則顯得公正理智。他們沒有頑固勢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著“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態度,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他們學貫中西,在研究西學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改進和完善。雖然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文化知識帶有封建神學色彩,一度使中國學者對西方某些文化領域百思不解,莫知所從,但是,中國學者仍然憑著超人的毅力和決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研究出一項項振奮人心的科研成果,創制出一部部影響深遠的著作,促進了中國的覺醒和近代化進程。
當然,文化只有歷經磨難,才能確定其是否能與時俱進,源遠流長。優秀的文化經得起優勝劣汰的考驗,正如華夏文明流過五千年的長河,經過歲月的沉浸,依然訖立于東方之巔,享譽世界。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后感 篇2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我不僅為文化的廣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對世界各民族、各個國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從而知道了人類文化演變的的大致軌跡。
世界文化史是從全世界文化觀點出發的,系統論述了世界文化自遠古至今日發展的歷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各自的特點,介紹了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們對世界文化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揭示了多元一體的人類文化演變的內在本質。同時也介紹了中國的思想文化成就,強調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對推動世界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沽滅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設計的范圍很廣,有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世界文化是將人的活動、禮儀、談吐、衣著、娛樂都歸為了文化的范疇。我認為這樣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現人類活動的各個側面,同時也讓我們用多維的視野去考察一個時代的人類特色,更好的識別時代的主流、支流、逆流。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把握人類總的思想意識和心理活動的規律,了解人類文化發展的規律,以便我們自覺的推動人類文化向前發展。
世界文化史介紹了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即東方文化著重介紹了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幾個階段的中國、印度、阿拉伯、日本等文化;西方著重介紹了希臘、羅馬文化、近代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及19-20世紀文化相互比較中,以系統而簡明扼要的文筆,發掘了各大文化圈的特點,論述了各種文化的特質,并努力探尋了中西文化的內在聯系、發展軌跡與規律。
每位大學生都非常有必要去了解這門課程,現在仍有一部分人對藝術生的看法是一群畫畫的瘋子。我認為這樣評價者的知識層面太淺薄了。世界文化史對非藝術專業的同學來說是非常有必要去學習的,以此提高藝術鑒賞能力,了解藝術是文化中必可缺少的一部分。每當我看見好的藝術作品時心情是很激動的,而非專業的同學則會說出這樣的話:啥破玩意,我也會畫啊。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抽象派、印象派、野獸派的作品就是這么說。我們的藝術作品出世時希望大家用藝術的眼觀去欣賞,從而認可我們的藝術品。
學習了世界文化史我的視野也大大的開闊了,我覺得這門課程的開設讓我知道世界太多了。今日的世界逐漸縮小成了地球村,在與外國人交往時,了解他們的民族特點、宗教習俗,可避免文化的沖突引起的犯忌,人與人之間能更加和諧的交往。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閉封自守的,一種文化要想永葆青春,必須積極吸收各種外來文明。今天的世界在急劇的縮小,人類各種文化之間的交匯,將融合為人了共同的文明。讓我們共同攜手推動世界文化向前發展!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后感 篇3
從表象上看,現在各行各業的人都喜歡把“文化”二字掛在嘴上,強調本行業的“文化含量”--儼然成為時尚,話說我國稅收文化傳統。從事稅務工作的同志也不例外。
然而,什么是文化?它和歷史是什么關系?似乎很少有人認真去考慮它。因此,這種“時尚”不能不帶著似是而非的夾生味,也不能不產生出我們將來肯定會鄙之為“垃圾文化”的東西。
文化,從社會存在的意義上說,就是歷史演進過程的積淀及其軌跡。數千年歷史演進的積淀及其軌跡,量化為所謂傳統文化,質化為所謂文化傳統。
特別是文化傳統,它滲透在人們思想觀念、言論著述、行為習慣之中,滲透在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積極或消極的,進步或反動的;也不論人們對它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傊殉恋砟Y成一種人們的活動氛圍和社會環境。面對這種客觀存在的強大的文化傳統力量,正確、科學地認識它,積極地對待它,就會成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的歷史動力;反之,就會成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阻力。
稅收本來就屬于歷史范疇,而且是在社會演進、歷史變遷中舉足輕重的歷史范疇。所以學習稅收歷史,把握稅收文化傳統,就更具有現實意義。
稅收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又隨著國家的發展而發展,它的歷史和國家一樣悠遠。
稅收以國家為主體,通過超經濟手段、無償的方式,參與社會產品和財富的分配,是國家的一項主要職能。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賴以存在的物質保障。
稅收又是一個多元的歷史范疇:作為國家的職能,決定于也影響著國家政治,因而融入了政治的范疇;作為特殊的社會分配方式和關系,制約著宏觀與微觀經濟的發展,因而融入了經濟的范疇;而稅收的歷史軌跡、歷史記載、典章制度、政策法令、言論著述、文書表格、行為規范、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培訓、信息媒體、以及文學藝術上的反映等等,又融入了文化的范疇,經濟學論文《話說我國稅收文化傳統》。
稅收是伴隨著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范疇。古代傳統的稅收,雖然也有一定的社會職能,但歸根結底是為國家服務的。當國家的政治體制從專制集權政體向民主政體轉化時,當經濟體制從自然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時,稅收體制也會亦步亦趨地跟著轉化。它的職能也會從主要為國家服務轉為主要為社會、為人民、為納稅者服務,并以公開化、法制化、規范化,嚴格的監督機制為其主要特征。從而浮現出現代稅收體制與古代稅收體制的分水嶺。
作為歷史范疇的稅收具有如此耐人尋味的特質、特性和特別功能,因此,我們對于稅收文化傳統更不能等閑視之。
什么是中國稅收文化傳統?如何看待中國稅收文化傳統?
第一,中國稅收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傳說,黃帝時代中國就有了稅收(《路史》),時距現今有五千多年;正史記載,夏朝在出現完整意義上的國家政權的同時,也形成了稅收體制,所謂“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史記·夏本紀》)至今也有四千多年歷史。當時的“貢”,指各地的上貢;“賦”指田賦。不過,夏朝都統稱“貢”。到了西周,便有“九貢”和“九賦”之分!熬咆暋笔前焉县暤奈锂a根據用途分為九類,并確定它們的用場:“九賦”前六種均為田稅,后三種就包括了關稅、市稅、各種資源開發稅、物產稅以及種種雜稅。
從夏商周開始,中國的稅收,經過幾十個朝代的更迭開拓;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幾個社會形態的變幻調整;經過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在學理和實踐上的導引革新;又經過歷代農民起義、民族戰爭和少數民族入主的沖擊,地方割據和軍閥混戰的破壞;經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門戶開放后的變動;解放后所有制改造及蘇聯模式、“計劃經濟”的影響;直至改革開放后的巨大發展……歷史的長河川流不息、蜿蜒曲折,陶冶積淀成我國稅收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