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精選3篇)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 篇1
孩子是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需要呵護才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環節,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就很重視這方面知識的吸取并盡可能好的運用在實踐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到現在我也曾看過不少的育兒方面的書籍,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這本《陪孩子一起成長》特別是書中的兩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并與之產生共鳴。
第一個觀點就是“家長要學會表現無知”。家庭應該主動分享學會孩子的好奇,要學會表現出無知的狀態。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會陪孩子一起玩游戲,或者一起看一本書,看到最后,我就會用孩子那種充滿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問上幾個問題,讓她來做我的老師。孩子在那個時候就會很認真,感覺到很有“成就感”。記得有一次我問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能告訴媽媽嗎?孩子說她也不知道,于是我就表現出非常想知道的樣子,她就把百科全書翻開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告訴了我她的答案。趁機我就夸贊了她,并說以后還會經常請她幫我解決我不知道的問題?吹贸鏊荛_心。個人認為除了裝無知、裝傻,爸爸媽媽還要讓權,所謂讓權就是隨著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把權力交給孩子。平時在家的時候當我看到她的書桌很亂的時候為了鍛煉她能自己整理的好習慣,我就故意說今天你的書桌你做主你想怎么整理就怎么整理,你是書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時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樣子。在周末出去到某處游玩之前,我有時候就會對孩子說:“孩子,今天出去需要準備的東西我都不知道要帶哪些,你能來做主嗎?”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現出很樂意的樣子。家長學會無知以后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動力會大大提高,從而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第二個觀點就是“孩子要學會感恩、敬畏、寬容”。一個能懷有“感恩”的人,就會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熱愛生活。當父母付出了無盡的愛給孩子,收獲的卻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時,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既吃驚又心寒:是誰讓孩子變成這樣的?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為此,爸媽們愿傾盡所有,不求回報。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無微不至的愛看成天經地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更不知道感恩。為什么付出了愛卻沒有收到愛的回饋?我們作為父母也許該自我反省一下了。愛的付出也有講究,“不求回報”的愛也并非都是好的。因此,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感恩。為此,在平時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都會不失時機的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詩,如“鋤禾”,讓她感到糧食來之不易,讓她認識到能吃到這么美味的食物應該要感謝農民伯伯,感恩陽光和水還有空氣;有時當孩子在喝著干凈的水時,我會給她講一些自來水生產的過程,讓她認識到干凈的衛生的水來之不易,我們要感恩那些能讓我們喝的上這些水的所有人。讓孩子懂得感恩,我覺得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各種節日。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并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制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愿;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二是及時的表揚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后,不管他是主動還是被動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滿意,父母都要發自肺腑地感謝他、贊揚他,那么孩子定會大受鼓舞。不管孩子為你做了什么,都要讓孩子覺得“幸虧有我出手幫助,事情才會這么順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關心他人的動力。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長”是一本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的好書,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將會好好研讀下去。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 篇2
隨著孩子從只會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現在已然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事關孩子的一生,身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較關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樣才能教好孩子?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盡可能的選擇好的學校,課外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等等。但是通過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結果來看,越是狠抓嚴管,孩子的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著名學者李子勛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長》,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以往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觀有所改變,在這里與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們需要讀懂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們需要建立良好的關系作為保障。在生活中,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會對孩子過于溺愛,干預太多,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這樣會慢慢抹殺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長困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與孩子有效的互動避免生硬的強塞知識,有的時候還需要表現的無知,讓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她在挫折與磨練中讓自然的長大,學會感恩、學會寬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時常讓家人帶著孩子來到我的工作崗位上,讓他了解工作的艱辛,生活的不易,讓她對社會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我們要先糾正人家怎樣怎樣好的錯誤思想,每一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模板可套;其次規避望子成龍這種心態,我們沒有實現的目標,不能強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學習上的負擔,因為學習不是判斷孩子的唯一標準。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環境的基礎,可以給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給孩子充分的關注、耐心、尊重和信任。眾所周知,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緊張是不言而喻。但是,馬克思非常重視對女兒們的教育。將星期日留給孩子,跟孩子們共同度過這歡樂的一天。平常,馬克思也經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跟孩子們游戲,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紙船,將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還和孩子們一起賽跑,擲沙包等,鍛煉她們的身體,培養她們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來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對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導孩子的行為,父母作為第一任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要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我們的行動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當孩子有了良好行為方式時,我們應適時、適當的給與表揚鼓勵,使孩子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悅,從而強化良好行為的養成。反之,如發現不良行為時,可以采取一點懲罰措施,讓孩子思想上有所觸動,明確不良行為的危害,從而改掉不良行為。另外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稱贊,而且在大家對她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也曾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彼詫⒆拥慕逃騽堇麑Р拍芩角伞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摸索著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經驗。教育的路很長,作為孩子的家長,我還要繼續探索,繼續為之努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父母的驕傲。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 篇3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山溝里的孩子們刻苦學習、不怕艱苦、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感動了。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山溝里的孩子們還沒等到天亮,就背著書包上學去了。放學后,他們成群結隊地回家,這時天早已黑了。學校離家遙遠,山路又不好走,還得翻山越嶺,遠處還有可怕的狼。傳說中,山溝里埋藏著一把金鑰匙,誰要能找到它,就能打開智慧的寶庫,改變山溝的容貌,所以孩子們就懷著這樣的心,日日夜夜不停地尋找。后來,他們知道了這把鑰匙就是知識。山溝里的孩子們,有知識了,就能找到燦爛的黎明。
我的家住在城里,走到學校還不到十五分鐘?墒牵职峙挛依壑,凍著,還是堅持開車送我去上學。跟山溝里的孩子們比較起來,我上學真是太舒服了。所以我更加要好好學習了,將來建設我們祖國的大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