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教師讀后感(精選3篇)
塑造教師讀后感 篇1
記憶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論你攤開還是緊握終究還是會從指縫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凈。很多年來的教師職業,給自己留下許多回憶,許多思考,也有許多遺憾。略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心中也有許多的想法和沖動,是一種久違的等待后帶來的喜悅。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職前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最吸引人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后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全班100%掌握學習內容是不可能的,這種期望既讓人充滿希望也會讓人倍受打擊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于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教師的潛在動力源是運用社會贊許而塑造學生的行為,等等。這些閃爍著思想火花的語言,使我們共享卡羅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從而有助于改變自己在教育學生過程的策略和技巧,從而得到發展。
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人恢復平靜,保持心理的平衡。教育是一門事業,而教師則是一種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教師與學生之間,維系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恒的主題。
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是上課嗎?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孩子,并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孩子,不要有所遺漏,因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那么可愛。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著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恒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塑造教師讀后感 篇2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職前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從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這些事件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反映了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司空見慣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會有所悟、有所省,從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誤,而給孩子們的成長造成傷害。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后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用一個手指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于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教師是潛在的動力源,運用社會贊許可以烏棗學生的行為,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這些閃爍著思想火花的語言,使我們共享卡羅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從而有助于改變自己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從而得到發展。
總之,這本書中描述的種種案例,讓我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本書中的分析和策略,讓我如獲珍寶。通過學習這本書,使我享受了卡羅琳博士教學中的智慧和方法,從而有助于我自己在教學中更加完善自己的教育言行和技巧,從而發展自己,成熟起來。
塑造教師讀后感 篇3
這本書的重點在介紹經典、解讀經典,讓教師具備國學素養,從而在生活和教學實際中熟練運用國學經典的智慧。要做到讀經典、學經典、用經典,并從中受益,這才是學習經典的正確態度。
本書旨在透過解讀古圣先賢的教誨,解讀國學經典,向教師普及、傳播中華文化,使教師深入認識中華文化,感受國學的魅力,激發愛國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營養,提高國學素養,從而成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本書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教師識真偽、分善惡、辨美丑的能力,消除對中華文化的誤解與偏見,學會抵御各種不良文化的侵襲,弘揚中華文化,成為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創新者和建設者。
古語有云: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老師啊老師,你是給孩子立命的啊!父母給孩子生命,老師給孩子慧命——智慧的生命。這個智慧從哪里來?從中華優秀文化中來,從國學精華中來國學,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創造的燦爛文化。因此,國學這些文化,不僅存在于典籍中,而且也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禮記·學記》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其意為凡事為學之道,以教師得到尊敬,最難做到教師受到尊敬,他們傳授的道理知識才會受到尊重,由此可見,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礎。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條件,教師人格魅力的巨大力量巨大。她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勵力和凝聚力給學生以震撼人心的影響和沖擊,對學生起著示范、激勵、熏陶、浸潤的作用。
《國學經典》瀚如煙海,博大精深,如珍珠般散播著關于教師師德修養和教師人格內涵的相關論述,帶給后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一起說來《國學經典》關于教師人格魅力內涵包含以下幾個體系。師德+操守、誠信+責任、學識+素養、言談+舉止。今天我主要從師德+操守這個點來說讀完《國學經典》的感受。
師德+操守《四書》之首《大學》論述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德者本也”。因此,倫理道德即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從教育過程來說倫理道德教育僅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歸宿;即是教育的依據,又是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既是教育的過程,又是教育的目的;由于教師的內在的德性決定外在的德行,外在的德行表現內在的德性,因此作為優秀的教師應當德性與德行統一。為師之德與為師之首,操守統一,只有擁有了為師之德,堅守了為師之守,才能使自己成為良師,教師是以培養人為終極目的。因此,在擔當培養人的任務之前教師自己就必須要塑造一個值得推崇的典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氣和傲然不俗的風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當今這浮躁的社會中。從事教師這樣一個特殊的職業,保持平和的心態尤為重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教師人格魅力構成的根本,高尚的為師之道和為師之德是教師人格魅力的前提。
在古代當提到“老師”時人們都滿是尊敬,敬仰,是圣賢,是不敢輕易觸碰的。而現如今當提到老師這一個詞語的時候,大家都是不屑一顧的表情,什么偽君子等不好的詞匯,都是用來形容當今教師的詞語。那是什么造成的呢?反觀現如今的社會,學生毆打教師,教師猥褻學生。這些例子,數不勝數。對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使得家長們擔心孩子送到學校之后會發生什么樣不好的事情呢。
正是這些例子。讓教師這一偉大的形象,在當今社會中一次次被貶低,一次次被推向輿論風口,使得教師的形象一次次被顛覆,古人人們留下教師的偉大形象一次次被更改,這些都是由于現在老師的素養越來越低,不把道德和操守作為約束自己的條件,認為我是老師就可以為所欲為,不顧形象。那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古代被傳為“佳話”,而在現代卻被傳為“笑話”。
因此,我覺得《國學素養》是每位教師必修的課程之一。先賢們留下的這些經典作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把它更好傳承下去,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給丟棄了,那些喪文化及國外的文化不斷地侵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學會抵制和篩查,它們永遠都代替不了國學經典。正是那些喪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入侵,使得現在的教師不把自己的師風師德當作是一回事,上行下效,歪門邪氣,最終使自己遭受法律的制裁,免不了牢獄之災,讓自己抱憾終身的同時還臭名遠揚。
不過,教師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將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反省和積累,多讀經典,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素養的幸福教師,先教學生成為一個正常的人,在教他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別讓那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被現代人傳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