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輔導第三套第八講 領悟提示語涵義,寫好提示型作文
第八講 領悟提示語涵義,寫好提示型作文
于麗娟
一、教學目標 :
正確理解提示型作文題中的提示語。
二、教學重點:
分析提示型作文題中提示語揭示的內容發揮作用。
三、教學形式:
結合例子歸類分析。
四、課前準備
準備一些近年中考提示型作文題。
五、教學過程
在近年中考提示型作文題中,提示型作文題備受青睞,其提示語一反過去作文題目板著面孔說話的狀況,站在與考生平等的立場,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和藹親切的態度,縮短了考生與考題的距離,誘導考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
提示型作文題中的提示語往往是一段完整的話語,給學生提供寫作信息,應正確理解它揭示的內容和發揮的作用,下面歸類舉例分析:
一、提示記敘的題材范圍。
例一,同學們,今年“五一”節放長假,也許使你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你們可能有一次難得的隨親友旅游的機會,有了串門,聚會,參加社會活動文體活動,讀自已喜愛的書,做自己有愛好的事的時間;也可能在學校補課,在家復習,還可能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生活見聞和體驗。你們可能感到放松、有趣、快樂、幸福,也可能感到緊張,煩惱,掃粉,不滿,甚至百感交集------請你們自己“五一”放假期間具體的社會經歷或感受為內容,寫一篇文章。
從上例的提示語中,我們不難看出,記敘的題材范圍應是“五一”放假期間的種種生活經歷和感受。
二、確定寫作的對象
例二,樹,與人類相生相伴的樹。各種種樣的樹,有形的樹,無形的樹。有人栽樹,有人毀樹。人們為樹而禮贊,也為樹而嘆息。樹,寄托著人類熱切的希望,樹,蘊涵人類豐富的感情。提起樹,會有說不完的話,會有自由飛翔的遐想……
請以“樹”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捎洈,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三、明確作文的主題
例三,閱讀下面短文按要求作文。
在一個偏遠的山區,有一所村辦小學和一個姓王的老師。每逢山溪漲水,王老師就守在溪水邊,把上學的孩子一個個背過河。溪水刺骨,亂石如刀,王老師在溪水里趟過了十幾個春秋,被人們譽為大山里的“人橋”。在這個山區的另一個村子里,老師是個嬌小的的姑娘,在驚悸的濁浪里,她背不了孩子們。面對自己的學生上學難,她卻想出了另一個辦法--造橋。她給領導寫信,找有關部門據理力爭,還掏出自己的工資帶頭發動群眾集資。不久,河上就架起了一座鋼筋水泥的橋。從此,孩子們可以安全順暢地上學了。
寫作
橋是什么?橋是連接此岸到彼岸的紐帶。從這一意義上講,理解也是橋,是溝通和連接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一種特殊的橋。有了這座橋,人與人之間的許多隔閡、誤解、矛盾,甚至仇恨都可以得到化解,人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和諧,世界也會變得更加美好。請以《我們架起了理解的橋》或《理解是座橋》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詩歌以外,文體不限。
上例的提示語明確地交代作文的主題——理解是座橋。
四、設置特定的情境。
有的作文提示語不僅一般地規定了寫作的話題和主題,而且還為考生設置了特定的生活情境。
例四,《江淮晚報》開設“減負”大家談專欄,刊登廣大師生、家長談“減負”的文章。在發表的文章中,有的學生說:“‘減負’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時間,有利于我們德、智、美全面發展!庇械募议L說:“激烈的升學競爭狀況不改變,誰敢去‘減負’!”有的老師說:“‘減負’并不意味著降低對學生學業的要求!薄
請你也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談談對“減負”的看法。
上例作文題假定了《江淮晚報》開設“大家談”專欄,開展“減負”討論,學生寫作文,就是參加討論,有了一種角色意識?忌ㄟ^提示語,可產生一些身臨其境的實感,容易溝通對生活的記憶,減輕思想的壓力,寫出優秀文章。
五、設疑置難,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
例五,你有過成功的歡樂嗎?你有過失敗的痛苦嗎?你是否品嘗過生活,學習中的煩惱和喜悅?當時你有哪些想法?你是否渴望別人的理解?你希望把心里的話向朋友傾訴嗎?
要求:試結合自己的社會經歷,圍繞提示中的一個話題,開展記敘或議論,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有真情實感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這里的提示語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六、激發聯想想象
例六,夢是睡眠時體內外各種刺激或殘留在大腦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影像活動。人們時常做夢。有美夢,也有噩夢;有完整的夢,也有支離破碎的夢……人們也時常用夢比喻虛幻或者希望,如夢幻、夢想等等。
請以“夢”作為寫作的內容,寫一篇作文,或說明有關問題,或在夢中馳騁想象的翅膀……
一述提示語能夠喚醒我們對“夢”的幻想,讓學生面對考卷,能夠“寂然凝慮,思接千接,悄然動容,視通萬里”。
當然,提示語給學生提供的信息是豐富的,無論是啟示作文題材,分析思想內容,提出設問思考,還是激發聯想想象,都緊密聯系考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能夠讓所有的考生有事可寫,有物可記,有理可評,有情可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