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輔導第三套第六講 怎樣把文章寫生動
第六講 怎樣把文章寫生動
第一節 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顧海根
一、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寫文章的五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2、在寫記敘文過程中,逐步學會運用幾種表達方式,將文章寫生動。
二、教學難點 :
如何在習作中將幾種表達方式恰當的綜合運用。
三、教學形式:
輔導、講解、習作練習。
四、教學內容:
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要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必須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根據不同的文體,可重點以一種或兩種表達方式為主,但根據內容的需要,可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中的幾種方法融合于同一篇文章中。
這里重點談一下記敘文中描寫方法的運用及記敘與議論、抒情的結合。
記敘文是寫人敘事的文章,常以敘述的方式表達內容。既然是寫人敘事的,當然就離不開對人物、景物和場面的描寫,記敘文中的描寫主要在這三個方面。
一、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的語言、行動、肖像、心理活動進行描寫,還可運用細節描寫、側面描寫和白描。
(一)語言描寫
1、語言描寫的作用
①古人云:“言為心聲。”人物的語言總是切合他的年齡、身份、地位和經歷的,反映他的思想感情。
如《變色龍》里的奧楚蔑洛夫的語言,就構成了他“變色龍”的形象,“聞其言,見其人”。我們描寫人物語言,目的就是揭示人物的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②語言描寫有時還被用來推動情節的發展,交代事情的經過。
例如《孔乙己》中作者寫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的取下黑板說:“孔乙己長久沒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與喝酒人的一段對話“……誰曉得,許是死了。”到孔乙己再出現時,坐在地上,用兩手走過來的。這短短一段對話,省去了冗長的敘述交代,也寫出了一般人對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的冷漠態度。
2、語言描寫的內容
語言描寫的內容包括對話獨白。獨白的運用戲劇中較多見,用來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對話描寫是我們寫作中常用的。人物的對話必須抓住人物特征性的語言,才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孔乙己這個人物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反映封建落魄文人的形象。顯然,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人與性格外向直率人的語言是不同的,英雄人物的豪言壯語與普通老百姓的樸實話語不同,學生的語言和長者的不同,等等,所以人物的對話、人物的語言必須符合人物的身份。
(二)行動描寫
對人物的行為、動作的描寫。
人物的行為完全受其思想意識的支配。因此寫人物的行動也就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儒林外史》中對嚴監生壽終正寢時,為了兩根燈蕊費油而豎起兩根手指的描寫,寫他的吝嗇,現在已成了盡人皆知的故事。
描寫人物行動要注意兩點:
1、行動描寫應顯示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不同性格的人,對于同類事件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如《水滸傳》中林沖的妻子被高衙內調戲,林沖不敢得罪頂頭上司高俅,忍氣吞聲,受誣屈打成招,鯨面發配,一路委屈求全,直到火燒草料場才忍無可忍,跟仇人兵刃相見,造反逼上梁山。而魯智深截然不同,他指責高衙內,暗中保護林沖。兩人不同行動反映了不同的性格和內心活動。林沖是安分守己,逆來忍受,魯智深見義勇為,舍己救人。
文學創作中,有時可以寫人物的靜止以透露人物的內心世界。
如極度憂郁或沉入深思的人,會忘了點煙,或被火柴燒傷了手會不覺得。這個人手的靜止行為表現了其思想活動。
2、精選詞語,把人物動作寫得準確、具體。
如魯迅小說《藥》中,華老栓從枕頭底下掏出洋錢,抖抖的裝入袋底,按了兩下,寫出貧困、儉樸而謹慎的華老栓的形象。
(三)肖像描寫
對人物的容貌、姿態、神情、服飾特征的描寫。外貌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環。
進行人物外貌描寫,有兩個注意點。
1、要寫人物的外貌特征
一是不宜從頭到腳,不分主次進行描寫;二是不能千篇一律,女的都是“沉魚落雁,羞花閉月”,男的都是“腰圓膀粗,濃眉大眼”,寫人物外貌必須抓住特征,著力表現這些特征。
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寫他穿的雖是長衫,可又臟又破,說明他是讀書人,不同于短衣幫。“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帶著傷痕”,說是他窮,生計艱難,偷了書遭人吊打。雖然簡短,但一個封建社會里為科舉葬送了一生的窮愁潦倒的讀書人的形象就表現出來了。
又如魯迅小說《故鄉》中的豆腐西施“兩手搭在髀間,兩腳分開,活像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這些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讓人永記不忘。
2、外貌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寫外貌是種手段,目的是塑造人物性格。成功的外貌描寫,可以從人物的眼神、表情、姿態中看出他的個性和命運。
如《沙家浜》“智斗”一場中的刁得一皮笑肉不笑的臉部表情,骨碌打轉的眼神,寫出的奸詐狡猾和陰險;阿Q頭上的癩瘡疤成為阿Q頭上的一大特征,這瘡疤在他發怒時會通紅起來,而且這癩瘡疤上第一次領教了他的精神勝利法。
(四)心理描寫
對人物的思想活動和內心世界的描寫。
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也是在于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寫人物的心理能直接描寫人物的七情六欲,把單靠外部形象難于表現的內心感受揭示出來,這是語言、肖像等描寫所不及的。
心理描寫有以下幾種:
1、心理概述:
就是作者對人物的內心活動直接敘述。這是作者對人物的心靈進行剖析、評價,表現人物當時當地的思想活動或一段時間內思想的發展變化,行文上比較自由方便。
2、內心獨白:
內心獨白猶如電影中人物思索時的畫外音,把人物的思想活動和盤托出,呈現在讀者眼前,可以寫得極為細膩真切。
3、特殊的心理描寫——夢境和幻覺
夢境和幻覺跟人物的內心活動密切相關。可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如電影《閃閃的紅星》中冬子思念父親,向往美好生活,表現在畫面上的是眼前的幻景——迎春花遍地,父親帶領隊伍回來了。
同學們作文中常用做夢來寫自己的心理活動,寫夢幻世界表達自己的向往、追求、思想性格和精神風貌。
夢境、幻覺跟人物的生活和經歷相聯系,是人物在不隨意的精神活動中對生活、經歷的認識,是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愿望顧慮的一種曲折表現。
因此,人物的心理用夢境來表現,則增添了抒情和浪漫的色彩。
當然人物的心理活動也可用動作暗示和景物襯托,這里就不贅述了。
(五)側面描寫(也稱間接描寫)
描寫對象周圍的人和事物,對所描寫的人物起烘托作用,使所描寫的對象更為鮮明,人物形象更為豐滿。
1、有的是用其他人物的反應來表現人物。
如漢樂府詩《陌上桑》描寫采桑女秦羅敷的美貌,作者不從羅敷本身正面實寫她的美貌,只從旁觀者的神態和動作中加以虛摹烘托,表現羅敷美到極點。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峭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歸來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有的是用別人的話語來贊揚或貶斥。如別人背地里對描寫對象的評論性話語等。
3、有的用其他人物的對比來突出主要描寫的人物。
魯迅先生說:“優良的人物,有時候是要靠別人來比較襯托的。例如上等與下等,好與壞,雅與俗,小器與大度之類。沒有別人,即無以顯出這一面之優。”所謂“相反而實相成者”,就是這個道理。
4、有的用寫景來襯托人物性格。
如《紅樓夢》里黛玉的住所“翠竹夾路,苔苔滿地”“鳳尾聲聲,龍吟細細”,寥寥數筆,烘托出黛玉孤高自許,不同于凡俗。
(六)細節描寫
寫作中對人物某些細小的舉止行動或對細微事情的描寫。
細節雖然細小,但能具體地突出人物形象,超過一大篇籠統的敘述。
細節描寫應注意兩點:
1、細節必須真實
如魯迅小說《故鄉》中,寫閏土從“我”家里揀東西,除桌椅之處,還要了“一副香爐和燭臺。”這一細節,真實地表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許多農民不滿現實而又尋求不到正確的反抗道路的精神狀態,只能寄托于求神拜佛。
2、細節必須典型
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主題的,因此必須選擇最能表現主題和人物的細節。
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根燈蕊,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他的妻子趙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嗚呼。這個細節入木三分刻劃了嚴監生性格的基本特征——吝嗇。這樣的細節對表達主題和人物形象起到特有的作用。
有的對人物動作細致描寫。如“他彎下身,揀起幾個紙團,走近垃圾箱,扔在里面。”這一系列動詞寫出了人物自覺主 動地愛護公共環境衛生的良好行為。
(七)白描
原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涂法”。
寫作中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手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鮮明生動的形象。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出場時的外貌:“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又如《故鄉》一文中豆腐西施“兩手搭在髀間,兩腳分開,活象畫圖儀器里的一個細腳伶仃的圓規”。作者僅簡潔幾筆,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兩個人物的形象特征。
二、景物描寫
是對景物和周圍環境、陳設進行描寫。
它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可詳可略。
1、景物描寫的略、詳、靜、動。
①有的 略加點染就是詩情畫意的。例如《社戲》中的寫景:“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夾在水氣中撲面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夜色和我的心情。
②景物描寫有詳細描寫的,構成整個畫面。
如《紅樓夢》中“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對景物細描表現寶玉的才思敏捷。中長篇小說中都有大段景物描寫,展現一個地方、一個季節中的畫面景象。
③景物描寫中有靜態的景,也有動態的景。
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前六句的靜景,第七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寫出了動景。這是靜景與動景結合的一例。動景使整個畫面被賦予了生命一般頓時活起來了。靜景和動景結合,使整個畫面寫出了一望無垠的大草原。景色壯麗,氣象粗獷雄渾。
也有用動態來寫靜景的。《社戲》中“淡黑的起伏的連山,……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靜止的遠山的移動,是觀察者錯覺,寫出了船行之快。
2、景物描寫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烘托主題。
如寫秋風一陣涼似一陣,樹葉紛紛落下,預示著人物的悲慘命運即將來臨。又如《竇娥冤》農歷六月初三斬竇娥,這時陰風席卷,大雪紛紛揚揚的落下,預示竇娥的清白,一場冤案將發生,連老天都為她鳴不平。
③景物描寫能推動情節發展推移。(例略)
三、場面描寫
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活動場合內進行描述。
場面描寫與環境(景物)描寫不同。景物(環境)描寫直接描寫的重點對象是客觀環境或景物,場面描寫的重點是幾個或眾多人物的共同活動。
場面描寫三個要求:
1、要有重點,點面結合,有條不紊。
場面有大有小,人物眾多,事件繁雜,因此必須理出頭緒,分別主次,點面結合,有條有理地描寫,不能涉及一點或一個人,也不能面面俱到。如大到寫一個廣闊的戰場,小到寫一庭一院一室都是如此。
2、寫出特定的場合的氣氛
眾多人物在一個特定場合,言行因人而異,但必然有一個心民事件,圍繞這個事件,寫全場表現出的某種氣氛(或喜或悲、或憂或憤、或秩序井然或喧囂雜亂),這就應當抓住重點著力描繪。如人民為周總理靈車送行的場面,寫出了人民懷念周總理的沉重悲憤心情,寫出了當時悲壯的場面氣氛。
3、運用多種方法、技巧描述場面。
場面描寫的背景是景物和具體環境場面,既要寫眾多人物行動語言,也要寫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既要寫人物所言所行,也要寫籠罩一切、支配一切的全場氣氛,因此在場面描寫中,也得寫人物的語言、心理,運用抒情、議論及插敘等不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再現場面,創造氣氛。
在記敘文的寫作中,除了運用描寫的方式外,還需將記敘、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在記敘文中,記敘是基本的表達方式,但也夾有議論或抒情。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有兩種基本方式:
一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是記敘,而開頭或結尾部分是議論或抒情;
二是邊議論(或邊抒情),通常稱為夾敘夾議(或記敘與抒情相結合)。
不管那種方式,記敘是議論和抒情的基礎,而議論和抒情是記敘的深化。
一般說來,在記敘文中,對人物、事件、景物的描述比較具體,而議論和抒情力求精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作者在比較具體地記敘了三位志愿軍戰士的英雄事跡之后,寫道:“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你已經可以了解到我們的戰士是怎樣一種人,這種人有什么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么的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活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這段議論抒情,話語不多,卻在前面敘述的基礎上,充分揭示了志愿軍戰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全國人民對他們無比熱愛和崇敬之情,有力地表現主題,增強了文章感染力。
同樣在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議論文中,也有記敘,這一是對議論對象的交代,一是議論時的舉例。但這記敘是言簡意賅的。如《勸學 》篇中的一段“騏驥一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來說明“學不可以已”的道理,敘事簡明扼要。
在抒情性較強的文章中,往往是寓抒情于記敘中,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感情。如《白楊禮贊》中,有的地方通過寫景來抒發感情。如對白楊樹干、枝、葉、皮的描敘,作者把對中國人民的堅強不屈精神的崇敬之情,完全滲入到對白楊樹的描繪之中,這是間接抒情的方法。
而在記敘內容基礎上,直抒胸臆,這是直接抒情。如上文舉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總之,不論那種文體,記敘與議論、抒情相結合,一定要注意內容方面的內在聯系,要注意表達方式轉換時銜接自然,使文章融為一體。更不能不看邊際空發議論,空頭抒情,與上文內容不相及。
五、課后練習
(一)片斷描寫
1、寫一位同學的肖像,抓住其外貌特征,突出反映他性格愛好的主要方面,展示人物形象。或寫一位教師的肖像、語言、行動,反映他課堂教學嚴謹而又靈活的方法。
2、寫一個體育活動或競賽的場面,或寫偶爾遇到的一個車禍場面,反映出場面的氣氛。
3、寫學校的一處或家中的庭院的景物、環境,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布置習作
1、《超市購物》
2、《我們校園的面貌變了》
3、《我》
4、我所敬慕的一個人
5、使我深受教育(或啟迪)的一件事
要求:能綜合運用兩種以上表達方式
六、教學建議
用3教時授完
第二節 談文學創作中的想象
顧海根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文學創作中想象的運用能使文章內容更生動、更形象、更豐富。
2、寫作過程合理運用想象(推想、聯想、幻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指導學生運用合理想象寫好文學性較強的文章
三、教學形式
講解、輔導、舉例、習作
四、教學內容(講解)
想象。文學創作中的想象是指作者進行藝術概括時,把某些有內在聯系的生活現象,熔鑄到一個生動、具體的典型環境和典型形象中去的思維活動。
文學作品中的想象可分為推想、聯想和幻想幾個方面。
(一)推想:
作者根據生活經驗,根據主題需要,對人物、事件進行種種合理的推測,從而完整地顯示文章思想內容。
如作家趙樹理小說《小二黑結婚》中,作者對小二黑和小芹如何沖破封建勢力進行戀愛,最后獲得圓滿結合進行了合理想象,符合生活的真實。
(二)聯想:
作者根據典型化的原則,由此一事物聯想到彼一事物;或把生活中類似人物的特點聯系起來,塑造成一個典型;或讓各種人物彼此發生的某種聯系,塑造成一個生動而形象的世界。這是作者對已經掌握的生活素材進行改造和生發,創造一個典型的重要手段。
寫作離不開聯想,聯想是寫作的翅膀。
如何培養聯想能力呢?
要積累和豐富我們頭腦中的表象(即感性形象),就是事物在我們頭腦中形成留下的印象。
聯想就是各種表象的聯接。表象越多,聯想就越深。
表象如何來?豐富的表象主要是靠積累的素材。我們每人都應有一些使自己感動的種種類型的人物形象。我們每位學生頭腦中都有諸如勤奮好學的、熱心工作的、品德高尚的、助人為樂的……同學或其他人的形象。如,一次有意義的訪問,使人難忘的事,興趣勃發的游覽,別開生面的活動,一席啟迪人心的談話等等,寫作時根據主題和內容的需要展開聯想。
聯想可以是控制的,也可以是自由聯想。
1、控制性聯想就是按一定條件,有限制地進行聯想,可以由一個事例推想到其它一系列類似事例。如英國醫生勤耐因受擠牛奶姑娘未染上天花而發明了牛痘,于是聯想到魯班被茅草劃破而發明了鋸子;古埃及音樂家里哀受無意中腳踢烏龜殼而發出悅耳之聲的啟示,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阿基米德在沐浴中發現了物體的浮力定律。
2、自由聯想就是無條件、無限制地聯想。可以海闊天空,從宇宙到細胞,讓思想像一匹野馬,讓它自由地馳騁,然后作去粗取精的加工,根據一定的條理,按主題和內容的需要,寫成一篇內容豐富的文章,散文中尤其需要這種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的聯想,用一條線索串起來,從而表現同一個主題。
在自由聯想時,有時要進行盡快的思想,將涌現出來任何事物、觀念,都即時記下來,然后整理加工,組成文章。這種聯想可稱之“急驟聯想”。
(三)幻想:
為表達主題的需要,在一定條件下造成虛幻的世界。
好的幻想,一般都要有現實基礎,能使人選物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使作者反映的生活境界、精神境界更廣闊,含意更深邃,感染力更強。
如毛澤東同志的《蝶戀花 答柳淑一》,就是以幻想創造了月宮中神的世界,用吳剛捧酒,嫦娥獻舞來表達詩人對革命烈士無比崇敬的心情,表示了烈士們的偉大的胸懷和志向。
而今的科幻小說,都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的科學而合理的幻想,我們不少同學也喜歡寫科幻方面的小文章,對未來世界進行了科學的幻想。
想象不能空想。
想象不能脫離生活而進行空想,要扎根據于現實的土壤,必以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理解為基礎。
五、課后作文:
材料:
1、在一輛公共汽車上,一位女子背包中織毛衣的針露在外面,在擁擠中幾乎把一位女孩的眼睛戳破;
2、在一家小吃店,服務員的工作服上油油膩膩,黑不留秋,使顧客見了大倒胃口;
3、一位顧客去百貨店買羊毛衫,發現衣袋里縫一粒鈕扣,售貨員說:“這是備用鈕扣。”
要求:這三個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小事,請你通過合理的聯想,把它們聯在一起,寫成一篇主題鮮明的文章。
提示:請思考,什么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待人處世的總原則?(為他人著想)
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第三節 克服平淡,寫出曲折
溫宇峰
一、教學目的:了解如何才能把文章寫生動。
二、教學重點:抑揚法、懸念法、擒縱法、陡轉法的運用
三、教學形式:授課、輔導、寫作、講評
四、教學過程 :
1、具體輔導如何把文章寫生動。
2、布置寫作
3、講評習作
文似看山喜不平
初中學生對于記敘文寫作的要求基本能掌握,但大多數學生的文章顯得平淡,缺乏吸引力。俗話說:“文似看山喜不平。”山好看,因為它曲曲折折,連綿不斷。文章要吸引讀者也要有點曲折。那么怎樣才能寫出點曲折呢?
結構,原是建筑學上的一個術語,指建筑物的內部構造、整體布局。將它借用過來,是指文章的存在形式,即:文章的內部組織或構造所體現的篇章形式。在寫作中,則是對文章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一篇文章的主題猶如人的“靈魂”,材料好比人的“血肉”,而結構恰似人的“骨骼”。為使血肉有所依附,靈魂得以寄托,人體完整美好,骨骼就必須完整、勻稱、堅實、健壯。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對于“結構”問題都無例外地給予高度的重視。俄國作家岡察洛夫面對繁復多變的結構形式,曾慨嘆:“結構,像喝干海水一樣困難。”我國作家柳青在飽嘗寫作艱辛之后也告誡習作者:“最困難的是結構。”
文章要克服平淡,寫出曲折,就必須要組織好材料,下面就文章的結構談幾種方法。
(一)抑揚法
抑是貶斥的意思,揚是贊揚之意,要使文章有起有伏,必須抑揚結合,可“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人們認識事物總有個過程。開始時,因為了解不全面,認識片面,就容易產生誤會,經歷一些事后,了解深入了,誤會解除,改變了認識。經歷這一番曲折,往往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便是抑揚手法的認識根據。我們的文章以贊揚為主,所以以“欲揚先抑”方法常用。
如《荔枝蜜》開頭寫道:“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然后寫“我”不大喜歡的原因,再后來知道蜜蜂蜇了人,自己也耗盡了生命,原諒了它,但感情上疙疙瘩瘩總不舒服。開頭先對蜜蜂抑,繼而不寫蜜蜂而寫從化的荔枝,這似斷實連,構成一個波折,然后寫吃鮮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最后夢見自己變成蜜蜂。這一過程,文章寫得曲折生動。
(二)懸念法
懸念,顧名思義,是指懸在心中的思索與掛念。它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情緒欲望,即期待之情。由于人本有追根問底的天性,而懸念恰能把這一心理欲望激發出來,所以,設置懸念是最易取得引人入勝效果的開頭方法之一。
那么怎樣形成懸念的效果呢?
1、文章開頭或中間提出問題,設置疑問,引起讀者關注。
如《第二次考試》,陳伊玲在初試成績優異,而復試卻大失所望。這樣使讀者關注:是什么原因?發生了什么事?然后由教授去揭示謎底。
2、采用倒敘開頭的辦法來設置懸念
正常情況下,一件事情總是按先因后果或其它形式順序發展,倒敘開頭則是打破正常秩序,或是先“果”后“因”,或是把這件事情發展過程中的某個緊要關頭提到前面,來它一個顛倒,以此形成懸念,爾后再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這樣一上來就把氣氛搞得很濃,利于激發讀者的情緒,把讀者吸引住。
如魯迅小說《祝福》,開頭就描寫了祥林嫂臨死前的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洗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這副肖像本身就造成極濃厚的悲劇色彩,有力地叩擊著讀者的心弦。讀者不禁會想到:祥林嫂是什么人?她怎樣淪為乞丐的,而且是這副呆呆的樣子?她為什么臨死前要問靈魂的有無?為什么她人都死了,魯四老爺還要罵她為“謬種”?這些都給讀者造成了很強的懸念,吸引著讀者到下文中去找答案,使小說一開頭就有一種吸引人力量。
3、揭示一種懸而未決的矛盾沖突,這是一種最有效、最吸引人的方法。
如《水滸》里武松打虎一段。景陽岡上有老虎,已經傷了不少人,武松要回家鄉,要過景陽岡。讀者不由得為武松擔心:危險啊!武松到了酒店喝酒,一連喝了十八碗,那酒名叫“三碗不過崗”,十分厲害。店小二直為武松擔心,喝了那么多酒,怎能過崗呢?能斗得過老虎嗎?弄不好還不被老虎吃了。店小二勸說,武松不聽,以為人家在騙他。他一步一步向景陽崗上走去,讀者為武松的生命安全耽心。他每向前走一步,讀者的擔心就增加一分,懸念也扣得更緊了。最后武松打死了老虎,讀者懸著的心才算落下。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設置懸念就是為了展示矛盾沖突,以激起讀者對人物命運的關心。
(三)擒縱法
《三國演義》中有七擒孟獲的精彩篇章。諸葛亮為了收服孟獲,抓了放,放了又抓,來來回回,七擒七縱,最后使孟獲口服心服,終于安定了邊境地區。而這一段文章也是運用擒縱手法的著名范例。
擒與縱是生活中固有的現象。生活中常有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現象,而在這得失之間,常常引起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這便是擒縱手法的生活根據和心理根據。這里的一擒一縱反映了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寫作中的擒與縱,則是組織文章情節,制造波瀾的重要表現技巧。擒與縱是一對矛盾。擒是目的,縱是手段。擒與縱的對立統一,就是目的與手段的對立統一。
如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生得美貌、嬌艷,但因出身寒門,嫁給了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她總覺得自己生來就配享受各種精美豪華的生活,面對寒傖的住房,破舊的家具,她常常忿忿不平,痛苦不堪。她渴望出人頭地,享受一切榮華富貴,恰巧教育部長舉行晚會,邀她們夫婦參加,這對她的虛榮心無疑是個滿足。為了出席晚會,丈夫將他另有所用的400法郎盡數給她購置漂亮的衣服。她又從女友福萊斯蒂埃太太那里借到了光彩奪目的項鏈。晚會那天,她比所有的女人都漂亮,所有的男人都瞧著她,設法打聽她的名字,連部長也注意到她。她沉浸在成功的歡樂里。不料,舞會剛結束,她發現丟失了項鏈。為了償還賠人家項鏈欠下的債務,她度過了10年含辛茹苦的生活。10年勞苦,她由一個美麗的少婦變成了一個衰老的婦人。小說的前面盡量寫她的虛榮、美麗,這是“縱”;但當女主人公知道借給她的項鏈是假貨,并不值多少錢時,她為了償還項鏈,卻已付出了青春、美麗,這是“擒”。統觀全篇,前面的放縱,正是為了后面的一擒。“縱”得酣暢淋漓,“擒”得干脆利索,由于小說采用了欲擒故縱法,整個作品波瀾起伏,搖曳多姿,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四)陡轉法
情節的陡轉驟折,結尾的出人意料,能使讀者受到強烈的震動,取得異乎尋常的效果。
如《池塘燈影》。文章寫“我”深夜苦讀,不免煩躁,偶然發現,池塘對面五層樓上中間的一個窗戶閃爍著不變的光芒。“每到入夜,最先亮起,每到夜深,其它房子都已合上夜的眼睛后,唯獨它還睜大著眼睛——不知疲倦的眼。漸漸,我產生了一種競爭心理,看誰熬夜熬得久。但每次我都熬不住瞌睡,先躺倒了,——不過,這競爭倒幫了我一個大忙,我順利地通過了幾門課程的結業考試。”畢業那天晚上,路過池塘邊,又瞥見了那盞燈。“我”的心底里忽然萌生了一個念頭,把我成功的喜悅給那燈下的競爭者分享。“——如果是老年人,中年人,我就送一句祝福,如果是一個豆蔻年華的青年,我就……”當“我”氣喘吁吁地上到五樓,“心跳了一陣,臉紅了一陣,終于大著膽子推開門”時,文章也就到了結尾:“啊!那是公共洗臉間的一盞燈!”
只此一句,令人始料不及。在心靈的震撼之余,似乎還有幾絲遺憾,幾多惋惜。
這就是意外之筆的效果。
如果你在寫作中經常性地使用這些方法,那么你的文章定會寫出曲折,寫出生動,從而具有吸引力。
五、課后訓練:
請以《微笑》為題寫一篇文章,盡量把文章寫得生動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