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教案及反思(精選2篇)
揠苗助長教案及反思 篇1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它展現了一個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過急,違反規律的道理。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揠苗助長》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揠苗助長》教案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寓言故事嗎?聽說過哪些寓言故事?(學生匯報交流)
指導寫“寓”:同學們,“寓言”的“寓”是個生字,和我們學過的“相遇”的“遇”字長的很像,只要把“相遇”的“遇”的走之底換成寶蓋頭。(設計說明:用學過的舊字為基礎進行新字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識記新字更較容易。)請小朋友把手拿出來和老師一起寫,有一個地方容易寫錯。(第10筆和11筆)(寫完“寓言”)
簡介寓言:寓言和童話、記敘文一樣,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來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完成板書“寓言兩則”“則”在這里是個量詞,“兩則”是指兩篇。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板書:“揠苗助長”理解“揠”的意思:小朋友,你知道“揠”的意思嗎?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字就去查字典,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字詞,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設計意圖:給學生滲透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方法)連起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二、初讀指導。
1、生字詞語:
(1)出示生字新詞
Sòng jiāo pí
宋國 焦急 筋疲力盡
bó mèn kū
興致勃勃-納悶-枯死
(2)自由讀一讀,如果還沒有把握讀準,可以借助一下拼音。指讀。去掉拼音讀一讀。
提醒:“宋國”的“宋”是平舌音。
(3)指導寫“焦”(上下結構的字,上面是個“隹”字,下面是四點底,寫的時候要注意上面的“隹”要寫得緊湊,下面的四點底要寫得開一些,把上面的“隹”穩穩托住。)學生在書上描紅。
2、初讀課文。
認識了生字,我們可以讀課文了,首先,要求讀得正確、流利,要做到這一點,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讀得不流暢就反復練習幾遍。自由讀課文,指名分段讀課文。
三、理清課文思路。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宋國有個農夫,因為,就把禾苗,結果禾苗。
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句式說一說故事內容。進行學法指導:同學們,這三句話連起來就是課文主要內容,第一句是起因,第二句是經過,第三句是結果,我們讀完一篇課文,就要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是一件事,在說主要內容的時候,就是說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設計意圖: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小學階段應該有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讀完一篇課文,讓學生說一說主要內容,學生往往說不清楚,其實,對于概括能力的訓練還是有方法可尋的,像本文寫的就是一件事情,教給孩子說清事情起因、經過、結果的方法,就是“授之以漁”。)
四、精讀指導。
今天,我們運用“讀一讀、演一演、評一評、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要想演好,就必須讀好,讀出感情,怎樣才能有感情呢?第一要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第二要認真揣摩人物的心理。
1、用這樣的方法讀一讀課文。
2、演一演。(同桌分工,一個讀,一個演,演的同學除了演出農夫的神態、動作以外,還可以發揮想象,加入一些話語等。)
3、評一評。(評后再請一組學生演一演)
對讀和演的評價。教師相機點撥。(抓住關鍵詞:巴望理解意思,“巴”就是急切、迫切的意思,“巴望”就是十分急切、迫切地希望。天天前天去過了,昨天去過了,今天也來了,明天還要去,沒有一天不去。焦急、筋疲力盡、你有過筋疲力盡的體會嗎?說一說,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興致勃勃、納悶、理解意思,兒子為什么會納悶呢?他聽了父親的話,心里會想什么?)
在學生演的過程中教師完成板書
板書設計意圖:根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設計板書,抓住關鍵詞語,幫助學生能更好的說這個故事。
4、說一說。(根據老師的板書說一說這個故事)
五、揭示寓意。
1、當農夫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發現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會怎樣?兒子會對農夫說些什么。
2、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小結,揭示出寓意:違反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誤了大事!
3、舉例說明:其實我們的身邊也有像《揠苗助長》中農夫的例子,你能舉一舉嗎?
六、成語拓展
同學們,中國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寓言,有很多已經演變成了成語,像以前學過的狐假虎威、坐井觀天,今天學的揠苗助長,下節課將要學到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以后會學到的……課件出示: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狐假虎威、坐井觀天、揠苗助長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濫竽充數
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設計意圖: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過渡到剛學的知識,再到將要學到的知識,不但鞏固了知識,使的舊知更具有系統性,而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七、作業設計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中國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寓言,讓我們動手去找一找、讀一讀吧!
(設計意圖:把學生從可內引向課外,努力實踐“大語文”教學觀,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揠苗助長》反思1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在對情節的深刻體悟中,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解讀文本。但是在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二,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致的讓學生理解分析。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說話等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可以采用讀完課文后,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以進一步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同時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揠苗助長》反思2《揠苗助長》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小學生非常喜愛的寓言故事,故事內容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本課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自主、合作、探究”是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課中這一理念得到了較好地體現。因此,在上課初始,我就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中,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完成對課文的學習,努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激活、發展、深化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不斷創新,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我感到困惑的是25分鐘的課不太好把握,一些細節的地方沒敢花太多時間,以致一些環節不能深入地進行挖掘,希望各位老師能幫助我,給我一些意見和建議。
揠苗助長教案及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讀“寓、焦、喘、截”4個生字,會書寫“焦、費”2個生字,理解“巴望”“筋疲力盡”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研讀中明白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體會文中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活動的語言。
2、教學難點——如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寓意。
流程預設:
一、 游戲激趣,導入揭題
1、看圖說成語。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揠苗助長”。板書課題。
3、讀課題,認讀并理解“揠”,明白題意:拔禾苗幫助它長高。
二、 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要求:請小朋友們認認真真讀課文,讀準字音,想想這個成語故事講了什么。
2、指名看圖說說故事內容。
3、再讀課文,隨機教學生字
找找描寫“助長”的段落,指名朗讀,隨機學習生字:喘、截,理解“截”。
我們都知道揠苗不能助長,而農夫為什么會想到揠苗?
三、 研讀課文,明白寓意
。ㄒ唬┨骄吭 體會心急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自己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圈畫,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他很想讓禾苗長大的?(學生認真的讀書,圈畫。)
3、交流后出示句子:(這3句話的出示順序是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出示的)
第一、二句:古時候有個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墒且惶,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a、理解“巴望”。
b、引導學生從“巴望”、“天天”、“好象”體會心急。
c、指導朗讀。
第三句:他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
a、學習生字“焦。
b、指導朗讀
。ǘ┯H歷“揠苗” 明白道理
1、讀讀第二段,說說他是怎樣拔的。——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2、理解“筋疲力盡”。隨即指導朗讀
3、想象:現在你們就是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們會說什么呢?
4、第三段:他回到家里,一邊喘氣一邊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ㄗx中理解:沒白費)
5、練筆:生默讀第4段寫下:你想對他說什么
6、交流中點明寓意:做事不能違反事物發展規律,不能操之過急。
7、學習生字“寓”。
四|、拓展閱讀,指導書寫
1、展示書籍,激發閱讀興趣
2、指導寫字
(1)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字在結構和筆畫上的特征,交流觀察的收獲,教師適當強調。
。2)教師范寫難點字,邊寫邊強調重點筆畫的書寫。
。3)學生自主練寫,寫后互相評議。寫得不好的多寫幾個。
板書:
寓言
揠苗 助 長
急 拔 ↗
↘ 枯 死
教后反思:
我今天上的《揠苗助長》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了解故事內容,但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而且比較抽象,這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然而這又是本課的重點之所在。那么該怎樣引領學生真正體驗和感悟文本的內蘊,讓學生學得有情趣性些呢?本堂課,我盡量挖掘文本的空白點,結合語言訓練點創設情境,應該說這堂課是情境貫穿教學始終。如課始,我從課題入手創設問題情境:揠苗能助長嗎?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激發閱讀課文的欲望。再如生字“截、喘、焦”讓學生通過比一比、做一做,想一想,既識記了字行,理解字義,又能形象地體會老農盼望禾苗快些長高的那種迫切的心情,還有詞語“巴望、筋疲力盡”的理解也是讓學生在想象說話中.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豐富了學生上的詞匯,加深詞義的理解。最后,讓學生當成小禾苗說話,在角色互換中學生的情感和小禾苗的情感合二為一,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拔苗這一做法是錯誤的。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積累了語言,為寓意的揭示埋下了伏筆。總之,我努力用情境串起課堂教學,使感情朗讀和語言訓練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語言,理解人物。通過感情朗讀,再現當時的場景,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相融合。 當然,由于課堂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教學環節會顯得不是很緊湊。
教學理念: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文中的空白點展開想象,以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從而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文本解讀: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第四冊第27課《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這篇寓言故事家喻戶曉,主要是想告訴人們,事物都有它自身內部的發展規律,借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可是要讓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小朋友把課文中所蘊藏的道理抽象出來,實在太勉強了。因此要讓學生通過看圖,深入朗讀,展開想象去體會種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長高的那種迫切的心情。在角色互換中,學生的情感和禾苗的情感合二為一,自然而然就體會到文中蘊涵的一些道理,寓意的揭示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