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案(通用2篇)
s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1
《山雀》教學教案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有誰見過山雀呢?
出示掛圖:誰來說說山雀的樣子?(學生可以各抒己見)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學生朗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2、學生根據自己喜歡學習生字的方式自學生字。
3、教師檢查學習生字情況。
三、指導書寫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說說課文主要是寫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觀察順序,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山雀的,并說說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個觀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學引導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語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導體會:你從山雀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歡山雀嗎?為什么?)
5、指導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五、課外拓展:
觀察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注意它們的動作和叫聲,猜一猜它在想什么,會說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寫下來。
s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2
《蝸牛》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經歷有目的的、初步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和描述的活動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可觀察的內容。
2.體驗研究小動物的樂趣。
3.了解蝸牛的身體特點和蝸牛的食物。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蝸牛,盛放蝸牛的容器,放大鏡,記錄用紙和筆。
2.供蝸牛選擇的食物,如切成小塊的黃瓜、蘋果、菜葉、面包或饅頭;某些帶刺激性氣味的食物,如洋蔥、大蒜頭之類的。
3.具有螺線結構的物體或物體的圖片,如海螺殼、盤狀的蚊香、旋渦、牽牛花的纏繞莖、葡萄的攀緣莖觸須等。
4.準備幾個開拓新的觀察內容的關于蝸牛殼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觀察過蝸牛嗎?能說說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嗎?用放大鏡觀察過蝸牛嗎?
二、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身體。
1.觀察蝸牛的準備。區分蝸牛的殼和蝸牛的身體,確定蝸牛的身體為本次觀察的重點;確定"了解蝸牛的身體,回答'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的問題"為觀察目的;
2.提出按一定的觀察順序進行觀察的要求:依次觀察蝸牛的頭部、腹部和尾部。重點觀察頭部,觀察頭部的眼睛、觸角和嘴。
3.進行分組或個人的觀察活動。
4.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嘗試按一定順序,有一定條理,有重點地描述蝸牛身體的特點。
三、蝸牛殼的觀察。
1.觀察蝸牛殼的討論。觀察過蝸牛殼嗎?蝸牛的殼是怎樣的?蝸牛殼的觀察會有多少觀察內容?
2.蝸牛殼上的螺線的觀察和討論。蝸牛殼螺線的觀察的內容。螺線形狀的觀察描述和螺線名稱。螺線旋了幾圈?怎么數?螺線的展開方向,左旋和右旋。
3.左旋蝸牛和右旋蝸牛;頭發的旋渦;海螺、牽牛花等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4.從一條螺線的觀察內容到蝸牛殼的其他觀察內容--提出觀察蝸牛殼的新的問題,發現蝸牛殼的更多的觀察內容。
四、蝸牛吃食物的觀察。
1.蝸牛怎樣吃食物?
觀察吃菜葉的蝸牛,觀察吃黃瓜的蝸牛。觀察蝸牛的齒舌。描述蝸牛是怎樣吃食物的。
2.蝸牛選擇什么樣的食物?
☆討論:看看我們為蝸牛準備了幾種食物,要想知道蝸牛會在這幾種食物中選擇哪一種,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
☆觀察活動:在蝸牛的周圍放一些食物,觀察蝸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3.蝸牛能在多遠的地方發現食物?
五、交流與小結說說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說說蝸牛是怎樣吃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