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相關教案 > 綜合性學習教案 >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3-07-11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詩人顧工寫的一首有關長征的詩歌《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齊讀)讀了課題有什么疑問?(生:鐵索橋在哪里?形狀?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會想到什么?)

  2、有疑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查過資料,那誰先來談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

  3、(出示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體會險要)看到了鐵索橋,你有什么感受嗎?

  4、鐵索橋下的河水浩蕩湍急,橋高得如同在空中懸掛,別說從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讀一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2、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是否讀準了字音。(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生字讀準了,詩歌才會讀得更流暢,讓我們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吧。(撒、灑)

  4、那詩人站在這座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去細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齊讀)

  三、品讀第一節(jié)

  1、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他看到了什么?請自由朗讀第一節(jié),可以劃出有關的詞句。

  2、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帶著感受再讀(指導讀,齊讀)。

  3、“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作業(yè):感情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二、品讀第二節(jié)

  1、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再讀一讀詩歌,找一找有關的詩句。(2、3節(jié)均可)

  2、讓我們先默讀第2節(jié),想想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可以通過劃出有關的詞語“攀著、冒著、沖破” “鐵索、彈雨、火網(wǎng)”來品味當時形勢的危險和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邊隨機指導5、6個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3、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吧!(觀看多媒體課件)

  4、看完了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完后隨機指導3、4個學生再讀這一節(jié))

  5、讀著讀著,我們還可以這樣讀——誰來試試?(2個學生填空式的朗讀,齊讀)

  6、當年戰(zhàn)爭的激烈,紅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記憶里,毛澤東同志也為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zhàn)斗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七律·長征》(賞析)。

  7、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啊,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節(jié)。

  三、品讀第三節(jié)

  1、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讀第三小節(jié))(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

  2、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ǜ锩容厼榱俗屛覀冎袊送χ毖鼦U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再把感受讀出來(指導2、3個學生讀)從“輕輕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懷念、敬仰   指導2個學生讀)

  4、讓我們對比著來讀讀這節(jié),老師來讀描寫當年的部分,你們讀寫如今的部分(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師生合作讀該節(jié))。

  四、品讀第四節(jié)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情怎能不激蕩?請齊讀第四小節(jié)。

  2、詩人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ㄙ澝烙⒂碌南攘伊餮獱奚鼡Q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五、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讓我們也高聲歌唱吧。ㄅ錁俘R讀整首詩)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一讀。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鐵索

  強渡   冒著彈雨      心潮洶涌激蕩

  沖破火網(wǎng)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讀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使學生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3、使學生體會紅軍英雄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的寫法。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準備:查找瀘定橋的資料、閱讀《七律·長征》和《飛奪瀘定橋》等文章,了解紅軍北上抗日的事跡。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歌曲,請學生欣賞。

  這首歌曲中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你了解瀘定橋嗎?學生介紹自己查找的有關瀘定橋的資料。

  教師出示瀘定橋的圖片,并簡單介紹:這就是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705年。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至此,把守這里的敵將橋板抽掉,并在橋東頭構筑工事封鎖橋面。左路軍的先頭團----紅四團組織強攻,22名紅軍戰(zhàn)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攀著鐵索匍匐前進,奪取了瀘定橋,使全軍勝利地通過。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可以帶領學生回憶課文《飛奪瀘定橋》)

  2、今天我們學習顧工的《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

  1、小聲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齊讀。

  三、理解體會: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與美麗。

  2、過渡:看到這樣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學生讀有關的詩句。

 。2)你了解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嗎?簡要地講給大家聽。

  指名講述故事。

  師: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提到了這次重要的戰(zhàn)斗,其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描述了這次事關紅軍命運的關鍵戰(zhàn)斗。

 。3)作者為什么稱紅軍戰(zhàn)士為“英雄”?

 、賹W生可以聯(lián)系自己查閱的資料中當時的危險的形勢來談。

 、趯W生可以抓住課文中的“強渡、攀關著鐵索、冒著彈雨、沖破火網(wǎng)”來談。

  ③還可以從戰(zhàn)斗結束紅軍僅僅付出了三人傷亡的代價就取得了這次重要戰(zhàn)斗勝利來談。

 。4)小結: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紅軍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5)練習有感情朗讀。

  指名讀,比賽讀,看誰能讀出作者表達的感情。

  3、過渡:今天,當年紅軍們戰(zhàn)斗的地方變成了什么樣子?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jié)。

  從哪些地方看出現(xiàn)在這里很美麗?

 。▽Ρ鹊膶懛ǎ瑧(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鮮花撒地上)

  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ǜ锩容厼榱俗屛覀冎袊送χ毖鼦U,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涌激蕩。“洶涌激蕩”在這里什么意思?

  4、學習第四小節(jié):

  作者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ǜ璩⒂碌南攘伊餮獱奚鼡Q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四、朗讀背誦:

  1、練習有感情朗讀。

  2、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看誰背得快。

  五、討論寫法:

  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ń杈笆闱,寓情于景;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

  六、欣賞:

  再次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欣賞。

  課后作業(yè):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回答課后問題。

  3、有興趣的同學,學唱《我站在鐵索橋上》。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對比       抒情

  橋身搖晃    紅軍強渡    樓房成課堂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云霧    攀著鐵索    梨花開放   

  腳下白浪    沖破火網(wǎng)    鮮花撒地上   高聲歌唱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背誦,拓展學生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練習背誦:

  1、回顧課文:

  (1)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他心情怎樣?

 。2)為什么作者的心潮洶涌激蕩?

  2、練習背誦:

  (1)有感情朗讀擂臺賽。

 。2)練習背誦全文。

  背誦挑戰(zhàn)。

  二、拓展練習:

 。ㄒ唬╅喿x《長征組歌》第六樂章《飛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問題(13分)

  飛渡大渡河

  蕭華

  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顯,豺狼兇。

  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

  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流殲敵兵。

  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

  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

 。1)談談你對下面兩個詞語的理解。

  峭聳:

  兼程:

 。2)上面這首歌詞的中心句是:

 。3)這首詩主要贊揚紅軍戰(zhàn)士,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兇”,對表達中心起什么作用?

 。5)讀了這首詩,你想說點什么?

 。ǘ┬【毠P:

  學習了《我站在鐵索橋上》和《飛渡大渡河》等,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然后寫在練筆本上。

  課后作業(yè):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讀。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3

  一、情境導入、揭題:(3分)

  1、同學們,本單元的主題是----(板書:遺跡  ),前面我們游覽了綿延萬里的長城,感受了歷經(jīng)風雨的索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有關“遺跡”的文章。齊讀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2、通過預習,你知道本文中的鐵索橋指的是哪一座橋?(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老師板書:顧工,學生齊讀小資料)

  二、整體感知、示標:6分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指名讀(4人分小節(jié))、齊讀、默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什么?(學生自由說)

  2、作者通過這些內容,想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3、請看學習目標:齊讀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對先烈的懷念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2)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jié)。

  三、自主學習:(8分)

  師:有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請看自學提示:指名讀

  自學提示:

  自由朗讀詩文,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用~~~~畫出)想到了什么?(用        畫出)想想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在旁邊做簡單批注。

 。1)個人學習(4分)  (2)小組交流(4分)

  四、交流釋疑:(15)

  1、檢查自學情況(小組展示)

  過渡:同學們都學得很認真,并做了批注。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大家的學習收獲。

  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指4號匯報(云霧、白浪)想到了什么?指4號匯報(紅軍強渡:冒著、攀著、沖破)

  過渡:由詩人看到的、想到的,你體會到什么?小組派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體會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老師評價,隨機用紅筆圈出重點詞,并隨機指導朗讀課文。

  【預設:(1)抓住 “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橋險、景美;(這組的同學從第一小節(jié)體會到的,把你的感受送進去,讀一讀。)(2)抓住“冒著、攀著、沖破”等動詞,體會到戰(zhàn)斗的激烈,體會紅軍戰(zhàn)士英勇頑強、奮不顧身、舍生忘死、不怕犧牲】

  教師補充資料:鐵索橋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橋下水流湍急,別說是用手抓住鐵索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會不寒而栗,可是紅軍戰(zhàn)士個個是英雄好漢,他們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邊前進邊鋪板,沖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真是鐵索橋上顯威風!讓我們帶著雄壯豪邁的感情讀第二小節(jié)。(自己讀、指名讀、齊讀)

  【預設:(3)抓住學生體會到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你從哪兒體會到?)】

  小結: 是呀,沒有烈士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因此,我們要——緬懷先烈、珍愛生活(板書)讓我們帶著對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來緬懷他們,有感情地讀第三小節(jié),讀的時候我們采用男女分讀的形式。

  小結:看到: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想到:紅軍強渡(冒著、攀著、沖破),又想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洶涌激蕩”呢?讓我們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齊讀第四小節(jié)。

  過渡:一座索橋,一個故事,讓我們銘記發(fā)生在這座索橋上的故事,記住作者帶給我們的優(yōu)美詩篇。

  3、熟讀成誦:

 。1)自由練習背誦。

  (2)喜歡一個小節(jié)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背誦。

 。3)每個小組的4號或6號單獨展示。

  四:總結寫法:

  學完課文,你學到了哪些寫作方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反復;)你從冬冬的話中體會到什么寫作方法?(聯(lián)想;對比: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

  五、拓展閱讀:

  1、關于紅軍、關于瀘定橋,毛澤東主席曾寫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齊背。

  2、課外搜集:關于戰(zhàn)爭年代的詩歌與小組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頭上云霧  腳下白浪       緬懷先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想到:紅軍強渡(冒著、攀著、沖破)    珍愛生活

  樓房成課堂 梨花開放 鮮花撒地上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本詩中的生字,理解生詞的詞義。

  2、正確、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節(jié)背誦。

  3、通過品讀詩歌,引導學生體會紅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熱愛今天幸福生活。

  4、學習本文寓情與景,借用形象來抒發(fā)胸中之情的方法。

  重點、難點: 通過資料的查閱及有感情地朗讀,理解作者追昔惜今時對紅軍革命精神的歌頌及對今日幸福生活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第二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但是從他的回答中,我聽到的僅僅是對資料的轉述,并沒有和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使用搜集的資料。     此外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學生曾經(jīng)在四年級學過《飛奪瀘定橋》一課,對瀘定橋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紅軍

  浴血奮戰(zhàn),不畏生死地奪下瀘定橋的事跡也熟悉。但如何使學生能深刻體會到作者站在鐵索橋上那時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緒呢?應把握詩歌教學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復吟誦,細細品味領悟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本課沒有太難掌握的生字,但有易混用的字。

  教學課時: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新課。

  1出示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問:你知道鐵索橋指的是哪座橋嗎?   出示瀘定橋的圖片

  提到瀘定橋讓你想起了什么?

  學生一定會想起《飛奪瀘定橋》一課,可讓他們結合資料講一講當時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情景。

  同學們,這是一首詩歌,讓我們齊讀課題,思考: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

  1自讀課文的同時,自學生字詞,有問題提出來。

  2交流生字詞的學習情況。

  1)學生提出自己不易掌握的生字,共同學習。

  2)教師出示幾個字詞,并著重強調:

  沖突的沖的發(fā)音,提問學生還有哪個發(fā)音?

  出示幾組易混淆的生字:撒(   ) 漂(  )

  灑(   ) 飄(  )

  洶涌激蕩

  3)指名初讀詩歌。

  三、精讀詩歌

  (一)出示第一小節(jié)和第四小節(jié)的前四行。

  我站在鐵索橋上,                     我站在鐵索橋上,    

  橋身在輕輕地搖晃。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               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

  腳下滾著大渡河的白浪。               腳下滾著大渡河的白浪

  (后面隨著講課補充上后三行)

  。

  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聲歌唱!

  1)自由讀這兩小節(jié)詩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找出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

  2)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的順序寫了二郎山飄來的云霧和大渡河水,這兩種景物分別具有什么特點呢?

  朦朧    波浪翻滾

  師:詩歌中的哪些詞會給你這樣的感覺呢?

  3)指讀,讀出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意境來。

  比一比,看誰把意境讀出來了。

  過渡:站在這樣搖晃的索橋上,作者的心中似大渡河里的滾滾波浪,洶涌激蕩,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是什么掀起了作者心海之波?

  (二)出示第二小節(jié)和第三小節(jié)

  英雄的紅軍,                  。

  曾在這里強渡,                 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

  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         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

  勇士們哪,                     勇士們?yōu)⑦^鮮血的地方,      

  攀著一根根鐵索,               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

  冒著秘密的彈雨,               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

  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             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1)作者想到了這些,你讀讀,看看你讀懂了什么?

  交流

  2)第二小節(jié),看著腳下的大渡河水,作者想到了紅軍,想到了他們怎樣?讓我們也再次回顧一下吧。

  播放錄像:“飛奪瀘定橋”的場景,追憶工農紅軍強渡大河的激烈戰(zhàn)斗,體驗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2)作者想到了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紅軍,心潮怎樣?

  從哪些句子和詞中你體會出來的?

  畫出來:強渡 高舉  迎著  攀著  冒著  沖破

  這些詞在讀的時候你打算怎樣讀呢?

  3)指導朗讀第二小節(jié)。

  4)讀后,體會一下這一小節(ji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請大家再讀讀第三小節(jié),作者又想到了什么?

  你讀懂了什么?交流。

  6)師生合作讀,為背誦積累做準備。

  師:啊!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

  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

  ……

  7)讀了這一小節(jié),你讀出作者在此又表達了什么感情呢?

  你又是怎么讀出來的呢?

  讓學生抓住課堂、梨花這些美好的事物去體會,以及為什么用兩個“輕輕地”

  師:是啊!在英雄戰(zhàn)斗過的地方,已經(jīng)建起了孩子們的課堂,聽那朗朗讀書聲,孩子們在為著祖國美好的未來而學習,看到他們那么幸福,這不正是先烈們的理想嗎?我們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因為它來之不易啊!

  8)多種形式再練讀這兩小節(jié)。

  (三)過渡:作者追憶過去,又聯(lián)想到今天,感慨萬分,心潮,他要把這心中之情抒發(fā)出來,教師邊范讀并補充完整最后一小節(jié)。

  全班同學齊讀。

  三、讀詩,背詩,唱詩。從整體上回味本首詩歌,

  1)小組合作讀詩,并展開比賽。

  2)背自己喜歡的詩節(jié)。(到此,應是水到渠成)

  3)這首詩曾被譜成曲子,我們來聽聽。

  放歌曲:《我站在鐵索橋上》

  四、拓展延伸:搜集關于戰(zhàn)爭年代革命戰(zhàn)爭的詩歌,參加班級的詩歌朗誦會。

  五、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熟練背誦喜歡的詩節(jié),看誰能背過全詩。

  2 搜集關于戰(zhàn)爭年代革命戰(zhàn)爭的詩歌。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顧工

  追憶       強渡  高舉  迎著  攀著  冒著 沖破  ——緬懷先烈

  心潮

  洶涌激蕩     惜今        課堂  梨花開  ——————珍惜今天

  課后反思

  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第二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但是從他的回答中,我聽到的僅僅是對資料的轉述,并沒有和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使用搜集的資料。     此外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解讀

  本課是一首詩,曾被譜成曲子,填作了歌詞。這首詩追憶了工農紅軍搶渡大渡河的激烈戰(zhàn)斗,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身臨鐵索橋,“站在鐵索橋上”所看到的景物,頭上的云霧,腳下的白浪;第二節(jié),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盧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第三節(jié),撫看今朝,烈士們當年激戰(zhàn)過的地方成為今天鮮花盛開的地方;第四節(jié),反復吟詠,寓情于景,進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是本課表達的主要特點。如:“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激戰(zhàn)的樓房”“孩子們的課堂”“梨花正在開放”……本詩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詩感情強烈,節(jié)奏鮮明。

  二、學情分析

  經(jīng)過六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初步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理清條理,寫出課文的提綱,但這之中也需要老師給以適當?shù)囊龑。學生基本都能通過理解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思 想感情。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的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

  四、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師: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是否還記得四方面軍搶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顧工站在鐵索橋上心潮洶涌激蕩寫下了現(xiàn)代詩。(板書課題)

  (二) 自瀆自悟

  分組學習

  甲組:學習吟詠四節(jié)詩,邊誦邊悟。這首詩每節(jié)寫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組:吟詠每節(jié)詩,思考詩人站在索橋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組:通讀四節(jié)詩。

 。ㄈ 討論交流

  1、 檢查自悟情況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懷。

  3、 指導朗讀,注意韻律

 。1) 找甲組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鼓勵乙組同學有感情朗讀課文

 。3) 討論思考每節(jié)詩寫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結尾,詩人要歌唱什么?

  6、 齊聲朗誦

 。ㄋ模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鐵索橋上你會想起什么?

  2、 學會本文后,你想對無數(shù)先烈說些什么?

 。ㄎ澹┳鳂I(yè):背誦詩

  五、教學資源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文學巨匠。魯迅在三十年代曾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shù)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卑徒饘χ袊F(xiàn)代文學有多方面的貢獻,但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他是我國現(xiàn)代具有獨特風格、在國外有廣泛影響的杰出小說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家》、《春》、《秋》、《霧》、《雨》、《電》。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榮獲但丁文學獎。

  巴金是從創(chuàng)作散文開始走上文學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從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為止,始終沒有間斷過散文創(chuàng)作。巴金的散文不僅數(shù)量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質樸的筆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說家,也是一位勤奮多產、文質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雜記》、《旅途隨筆》等旅行游記;《憶》、《短簡》等傳記性的作品;《懷念集》、《無題》等懷念回憶性的作品;《夢與醉》、《龍·虎·狗》、《廢園外》、《隨想錄》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較著名的。

  巴金簡歷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fā)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yè)后,經(jīng)常發(fā)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

  說月報》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shù)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chuàng)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后聯(lián)名發(fā)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zhàn)爭期間輾轉于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后改名《烽火》)發(fā)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zhàn)三部曲”《火》。抗戰(zhàn)后期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箲(zhàn)勝利后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lián)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wèi)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和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拔母铩敝,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意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

  安瀾橋

  飛跨著名都江堰上的安瀾橋是中國和世界上現(xiàn)存最長的古代索橋。橋以竹為纜,木樁為墩,在宋代文獻上即有記載。清朝一對夫妻重修此橋利濟萬民,人們又尊稱其為“夫妻橋”。如今,安瀾橋橋頭堡巍峨雄壯,沿堡側上樓,可以俯瞰索橋及都江堰風光。

  魚嘴分水工程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jié)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jié)水量的作用。

  魚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區(qū)正值春耕,需要灌溉,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江,水量約占六成,外江約占四成,以保證灌溉用水;洪水季節(jié),二者比例又自動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qū)不受水潦災害。

  在二王廟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jīng)》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魚嘴這一天然調節(jié)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采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江,整就使內江灌區(qū)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魚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電動制閘,代替過去臨時榪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靈活可靠。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開寶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于戰(zhàn)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繼修復。本世紀三十年代二王廟主體建筑毀于火災,再次重建!笆旰平佟敝,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難,經(jīng)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F(xiàn)存建筑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繼赦封為王,更稱今名。廟內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莊嚴。漫步其間,似入“先都”。壁間刊刻的“深淘灘,低作堰”等許多治水格言,是我國古代治水經(jīng)驗的種結。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xiàn)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

  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jīng)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xiàn)。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課時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利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

  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jīng)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

  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jīng)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xiàn)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shù)先烈說些什么?

  3、課后欣賞。(本詩的歌曲演唱、毛澤東詩詞《長征》、蕭華的詩《飛渡大渡河》)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 冒著 沖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讀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使學生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3,使學生體會紅軍英雄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的寫法.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

  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準備:查找瀘定橋的資料,閱讀《七律·長征》和《飛奪瀘定橋》等文章,了解紅軍北上抗日的事跡.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歌曲,請學生欣賞.

  這首歌曲中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 你了解瀘定橋嗎 學生介紹自己查找的有關瀘定橋的資料.

  教師出示瀘定橋的圖片,并簡單介紹:這就是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705年.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至此,把守這里的敵將橋板抽掉,并在橋東頭構筑工事封鎖橋面.左路軍的先頭團----紅四團組織強攻,22名紅軍戰(zhàn)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攀著鐵索匍匐前進,奪取了瀘定橋,使全軍勝利地通過.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可以帶領學生回憶課文《飛奪瀘定橋》)

  2,今天我們學習顧工的《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

  1,小聲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齊讀.

  三,理解體會: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與美麗.

  2,過渡:看到這樣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學生讀有關的詩句.

  (2)你了解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嗎 簡要地講給大家聽.

  指名講述故事.

  師: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提到了這次重要的戰(zhàn)斗,其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描述了這次事關紅軍命運的關鍵戰(zhàn)斗.

  (3)作者為什么稱紅軍戰(zhàn)士為"英雄"

 、賹W生可以聯(lián)系自己查閱的資料中當時的危險的形勢來談.

  ②學生可以抓住課文中的"強渡,攀關著鐵索,冒著彈雨,沖破火網(wǎng)"來談.

  ③還可以從戰(zhàn)斗結束紅軍僅僅付出了三人傷亡的代價就取得了這次重要戰(zhàn)斗勝利來談.

  (4)小結: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紅軍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5)練習有感情朗讀.

  指名讀,比賽讀,看誰能讀出作者表達的感情.

  3,過渡:今天,當年紅軍們戰(zhàn)斗的地方變成了什么樣子 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jié).

  從哪些地方看出現(xiàn)在這里很美麗

  (對比的寫法,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鮮花撒地上)

  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涌激蕩."洶涌激蕩"在這里什么意思

  4,學習第四小節(jié):

  作者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四,朗讀背誦:

  1,練習有感情朗讀.

  2,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看誰背得快.

  五,討論寫法:

  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

  六,欣賞:

  再次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欣賞.

  課后作業(yè):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回答課后問題.

  3,有興趣的同學,學唱《我站在鐵索橋上》.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對比 抒情

  橋身搖晃 紅軍強渡 樓房成課堂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云霧 攀著鐵索 梨花開放

  腳下白浪 沖破火網(wǎng) 鮮花撒地上 高聲歌唱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背誦,拓展學生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練習背誦:

  1,回顧課文:

  (1)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 他心情怎樣

  (2)為什么作者的心潮洶涌激蕩

  2,練習背誦:

  (1)有感情朗讀擂臺賽.

  (2)練習背誦全文.

  背誦挑戰(zhàn).

  二,拓展練習:

  (一)閱讀《長征組歌》第六樂章《飛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問題(13分)

  飛渡大渡河

  蕭華

  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顯,豺狼兇.

  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

  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流殲敵兵.

  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

  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

  (1)談談你對下面兩個詞語的理解.

  峭聳:

  兼程:

  (2)上面這首歌詞的中心句是:

  (3)這首詩主要贊揚紅軍戰(zhàn)士,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兇",對表達中心起什么作用

  (5)讀了這首詩,你想說點什么

  (二)小練筆:

  學習了《我站在鐵索橋上》和《飛渡大渡河》等,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然后寫在練筆本上.

  課后作業(yè):

  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讀.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8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反思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

  因此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紅詩并不難教——《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反思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第一次試教,由于對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課沒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對紅軍英勇頑強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滿意,覺得自己在詩句的把握上還不夠好,教案沒有細化。后來,在馮老師和王老師的建議下,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jié)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怎樣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句子,準確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的體會應該是他們通過閱讀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

  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用搜集的資料。我想,羅主任說得好,要注意抓住教學中學生的發(fā)言點去引導學生,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每一個評價,甚至每一句話都要背下來;教學中不要太瑣碎,太細化,要給學生一個整體感,這兒可讓學生想象畫面,給他一個整體的印象……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現(xiàn)代詩,曾被普成曲子歌唱。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要想當年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無畏,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詩人身臨鐵索橋所見到的景物:頭上“二郎山的云霧”,腳下“大渡河的白浪”。詩意濃,意境美。

  第二節(jié),跳躍時空,展開回憶,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紅旗”“火光”“鐵索”“彈雨”“火網(wǎng)”這些具體的意象,構成了一幅活動的畫面,引人遐想。

  第三節(jié),詩人的思緒、回憶又回到現(xiàn)實,寫了烈士們當年激戰(zhàn)過的地方,今天已經(jīng)成為鮮花盛開的地方孩子們在樓房里學習,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撒在英雄的土地上。

  第四節(jié),復唱,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詩感情濃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革命戰(zhàn)爭年代英烈們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和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字,會認1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出示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

  2、請學生談一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3、師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寬闊,河水浩蕩,氣勢磅礴,欲爭脫群山的束縛,以氣吞山

  河之勢,奔流而去。鐵索橋高臨江水之上,橋下江水湍急,莫說從鐵索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墒羌t軍是英雄好漢,他們冒者對岸射來的彈雨,攀橋欄,踏鐵索,邊前進,邊鋪板,沖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激戰(zhàn),終于在敵人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占領了盧定城。毛主席的詩句“大渡橋鐵索寒”已給人驚心動魄之感。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寫什么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細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齊讀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生字讀音。

  重點指導:樓  撒

  3、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讀課文,思考:本詩有幾小節(jié)?每節(jié)寫什么?

  2、學生回答。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jié)。

  1、輕聲讀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一邊讀,一邊想: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是啊!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橋身在輕輕地搖晃,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誰愿意把詩人看到的,感受到的讀給大家聽。(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3、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如果此時是你站在鐵索橋上,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學生談感受)

  4、我們的詩人心情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時心情的詞語。(心潮洶涌激蕩)

  5、“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6、過渡:詩人此時為何心潮洶涌激蕩?他站在鐵索橋上,想到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認讀生字 。

  2、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

  二、學習、品讀第2、3小節(jié)。

  1、讀2、3小節(jié),把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作記號,并仔細想一想:他站在鐵索橋上想到了什么?

  2、分組討論交流。

  3、指名交流反饋,教師相機進行點撥、指導。

 。1)是!詩人想到了紅軍曾在這里強渡,這是怎樣的一場激烈戰(zhàn)斗啊?查找了資料的同學能介紹一下嗎?(學生交流)

  (2)同學們,詩人顧工將這難忘的時刻再現(xiàn)了出來。請你再讀第2 小節(jié),想想自己體會到了什么?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a、指名學生回答。

  b、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通過換詞比較、看圖想象等方法,深入體會環(huán)境的險惡,紅軍的英勇頑強。

  (3)你能把感受到的讀出來嗎?(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4)教師小結:同學們,鐵索橋高臨江水之上,橋下大渡河水湍急,別說從鐵索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紅軍個個是英雄好漢,他們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對岸射來密密的彈雨,邊前進邊鋪板,沖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真是“大渡河橫鐵索寒”“鐵索橋上顯威風”。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齊讀第2小節(jié)。

 。5)過渡: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反饋)

 。6)教師相機出示句子:“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yōu)⑦^鮮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從這種對比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今日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師述:多么幸福安寧的生活呀!是烈士們的鮮血換來的。多么美好和平的日子呀!是革命前輩用生命換來的。

 。7)教師深情地朗讀句子:“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同學們,讀到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指名交流反饋,并帶著自己體會讀)

 。8)假如此時,你正手捧著鮮花,站在烈士紀念碑前,你會想些什么呢?請寫一寫,說一說。

 。9)來,讓我們帶著對英雄的敬佩之心,敬重之情來緬懷他們。(齊讀第3小節(jié))

  三、學習、品讀第4小節(jié)。

  我站在鐵索橋上,聆聽大渡河的呼喚,遙想昔日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壯舉。和第1小節(jié)相比,詩人同樣是站在鐵索橋上,但此時詩人已思古接今,心潮怎能不洶涌激蕩。讓我們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全班深情激昂地朗讀第4小節(jié))

  四、總結背誦全文,拓展延伸。

  1、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我們要高聲歌唱。(引導學生齊讀全文)

  2、讀到這里,下面我們來練習背誦。誰來說說你想用什么方法背誦下來?(生練習試背)

  3、指名背。

  4、關于紅軍,關于鐵索橋,毛澤東主席曾寫過一首著名的七律《長征》,詩人蕭華寫了《飛渡大渡河》,課后同學們可以讀一讀,讓我們記住這些英雄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板書設計:

  10、我站在鐵索橋上

  心潮洶涌激蕩

  思古:攀著 冒著 沖破

  接今:課堂 梨花 輕輕地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作業(yè)設計:

  一、讀拼音,寫詞語。

  lóu fánɡ  ɡǔn dònɡ  xīn lánɡ  sǎ luò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組詞。

  郎(    )  樓(    )  散(    )

  朗(    )  摟(    )  撒(    )

  三、把下面的詞語搭配起來。

  美麗的      彈雨      頭上      滾著白浪

  密密的      土地      耳邊      飄著云霧

  英雄的      鮮花      腳下      聽到歌聲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0

  一、看拼音寫漢字

  tiesuoqiao  yaohuang  yunwu  erlangshan  daduhe  qiangdu  danyu  huowang  jilie

  (        )  (      )  (   )  (        ) (     )  (      ) (    ) (     )  (    )

  ketang  xianxue  xinchao  xiongyongjidang

  (    ) (      ) (       ) (             )

  二、給下列字注音

  強渡  彈( )雨  鮮血  洶( )涌( )  英雄

  二、多音字組詞

  強  彈  鮮  沖

  三、形近字組詞

  搖(  ) 飄(  )度(  )密(  )激(  ) 烈(  )灑(  )瀘(  )

  遙(  ) 漂(  )渡(  )蜜(  )檄(  ) 列(  )撒(  )滬(  )

  繳(  )                                           

  四、把詞語補充完整.

 。 )戰(zhàn)斗  ( )( )激蕩  ( )歌唱  

  五、回答問題.

  1、這首詩追憶了(                           ),歌頌了(                              ),追往昔,惜今朝,表達了(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我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        )(          ),第二節(jié),追憶了(                    ),第三節(jié)寫(                              ),第四節(jié)(                                      )。本詩的寫作特點是(                   ),整首詩的韻腳是(           )。

  2、找出文中前后呼應的句子,并說明起作用。

  3、“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這是(    )寫法,同樣的寫法還有(                                                     )一句。試說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4、作者站在鐵索橋上,心潮為何洶涌激蕩?

  5、作者高聲歌唱的是什么?

  6、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還會想到什么?

  7、默寫本詩。

  8、本詩作者(    ),(  )代作家,作品多反映(                                      )。其代表作品有《      》《      》《      》《      》等。

  9、本文所說的鐵索橋,指(                       ),1935年5月,紅軍(              )經(jīng)過這里。毛主席著名詩句描寫這件事(                                       )。你還知道這座橋的什么歷史?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1

  學情分析:

  經(jīng)過六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初步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理清條理,寫出課文的提綱,但這之中也需要老師給以適當?shù)囊龑。學生基本都能通過理解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教學目標:

  1.了解本首詩歌主要內容,了解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跡;

  2.根據(jù)詩歌情感的起伏變化及畫面展現(xiàn)的特點朗誦詩歌,注意讀出感情,讀出節(jié)奏,并注意引導學生對韻腳“ang”的認識,從詩歌的壓韻中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

  3.感覺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朗讀訓練,通過讀來感悟詩情

  教學準備:查找瀘定橋的資料、閱讀《七律·長征》和《飛奪瀘定橋》等文章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讀課文

  1請同學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四川有哪些重要的古跡或風景名勝私下安排學生,讓學生在事后有成就感。

  2教師導入:剛才**同學和我們說了不少真讓我們大開眼界,也讓我們心向往之。大四川還有一處古跡為人們所熟知,這就是同學們在四年級曾接觸過的瀘定橋。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內,橫跨大渡河。大渡河河谷寬闊,河水浩蕩,氣勢磅礴,欲爭脫群山的束縛,以氣吞山河之勢,奔流而去。橋面臨江水之上十幾米,橋下江水咆哮如雷,莫說從鐵索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就在這樣的天險之地,卻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由于瀘定橋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所以又稱為鐵索橋。今天我們來學一首顧工的現(xiàn)代詩《我站在鐵索橋上》,看看,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又為什么會這樣浮想聯(lián)翩呢?

  3學生自讀詩歌

  自由讀,初讀的目的是讀通讀順,掃清障礙

  4教師范讀,做到脫稿,讓學生不看課本,盡量用語言將學生帶入情境

  5學生個人讀,學生互評    最后齊讀

  6說說讀了之后,你讀出了哪些內容,知道詩歌寫了什么。(一句話說,不一定要概括)

  注意表達:我讀出了。。。。。。/我看出了。。。。。。。/我知道了什么。。。。。。(是為培養(yǎng)學生發(fā)言或回答的模式)(教師點頭即可,不要深究)

  (二)精讀課文、理解體會

  1、第一節(jié)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有什么感覺?

  “橋身在輕輕地搖晃”,為什么會搖晃?能感覺到一種害怕和艱險。要怎么讀?讀起來要輕,語氣太重仿佛要把橋震塌,也更險了。畫面是寧靜的就是讀出這種寧靜。

 。2)此外,作者還看到了什么?這種景象寫出了鐵索橋的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

  高,險,(從飄字,從搖晃可以看出)

  這一節(jié)總的寫什么?寫站在鐵索橋上所看到的景物。齊讀第一節(jié)。

  2第二節(jié)

 。1)過渡語:鐵索橋是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橋,因為它地勢險要,具有一夫當當萬夫莫開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成為兵家爭奪之地。我們的紅軍也在此用自己的膽識和智慧寫下了重要的一筆,現(xiàn)在我們看第二節(jié),讀一讀,想想當作者站在鐵索橋上時,又想到了哪些人與事呢?

  你了解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嗎?簡要地講給大家聽。

 。ūM可能由學生來補充)35年敵軍對紅軍進行瘋狂地圍剿,敵人的援軍正趕往川藏交通的咽喉之地----瀘定橋,紅軍必須在敵軍的授軍到來之前搶占瀘定橋,他們冒者對岸射來的彈雨,攀橋欄,踏鐵索,邊前進,邊鋪板,沖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激戰(zhàn),終于在敵人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占領了盧定城。

  (2)《飛奪瀘定橋》中詳細記敘了紅軍飛與奪的過程,本文也寫了這件事,但用語卻非常凝練,一字一詞一樣展現(xiàn)紅軍的英雄行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們是英雄?這一節(jié)表現(xiàn)出他們什么精神?

 、偈裁唇“強渡”?為什么要“強渡”?

  ②學生可以抓住課文中的“攀著鐵索、冒著彈雨、沖破火網(wǎng)”來談。

  "攀"的艱難險阻,"冒"的無所畏懼,"沖"的毫不退縮

  小結: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激烈戰(zhàn)斗場面,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精神。

  讀這一節(jié)詩,讀出豪邁,雄壯的氣勢。

  3第三節(jié)

 。1)過渡:英雄的鮮血沒有白流,當年紅軍們戰(zhàn)斗的地方今天變成了什么樣子?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jié)。

 。2)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此地,大家看可以用什么詞呢?美麗

 。3)從哪些地方看出現(xiàn)在這里很美麗?

 。▽Ρ鹊膶懛,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那可是書聲瑯瑯,孩童的臉龐嬌艷得像是朝陽;滿樹的梨花,潔白似雪;鮮花撒地,蝶飛燕舞,再也沒有廝殺和炮鳴,再也沒有流血和犧牲,只有美麗與和諧。

 。4)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結合第三節(jié)。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第三節(jié):作者撫看今朝,烈士們當年戰(zhàn)斗的地方成為今天鮮花盛開的地方。

  充滿激情希望地讀這一節(jié)。

  4第四小節(jié)

 。1)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涌激蕩。“洶涌激蕩”在這里什么意思?

 。2)內心激動,便想放聲歌唱,想想作者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小結:這一節(jié)反復吟誦,寓情于景,進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行為英雄的大地。

  朗誦此節(jié)。

  (三)小結全文,加以鞏固。和學生一起,教師用揭示語引導學生回顧總結。

  前面我們把整首詩作了較深入的閱讀,現(xiàn)在再回顧一下全詩。

  全詩共分為 。。節(jié),第一節(jié)作者寫站在鐵索橋上所看到的景物:頭上的云霧、腳下的白浪,感受到了鐵索橋的艱險與美麗,同時思緒起伏,浮想聯(lián)翩;所以在第二節(jié)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曾在發(fā)生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壯舉。追憶起了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激烈戰(zhàn)斗場面;當作者再次回到現(xiàn)實時,卻看到了現(xiàn)在一幅幅祥和美麗的畫面,這就是第三節(jié)中所寫的,作者撫看今朝,感受此地鮮花盛開的美麗;最后一節(jié),作者情難自抑,心潮洶涌激蕩,并放聲歌唱,情感達到高潮。

 。ㄋ模┰俅卫首x全文,試背誦。

  五、討論寫法:

  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

  六、找找壓"ang"的尾字,體會詩歌節(jié)奏。

  課后作業(yè):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回答課后問題。

  3、有興趣的同學,學唱《我站在鐵索橋上》。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對比       抒情

  橋身搖晃    紅軍強渡    樓房成課堂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云霧    攀著鐵索    梨花開放   

  腳下白浪    沖破火網(wǎng)    鮮花撒地上   高聲歌唱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背誦,拓展學生的學習。

  教學過程:一、回顧課文,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一、回顧課文,練習背誦:

  1、回顧課文:

  2、(1)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他心情怎樣?

  3、(2)為什么作者的心潮洶涌激蕩?

  4、練習背誦:

  5、(1)有感情朗讀擂臺賽。

  6、(2)練習背誦全文。

  7、背誦挑戰(zhàn)。

  二、拓展練習:(一)閱讀《長征組歌》第六樂章《飛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問題

  飛渡大渡河

  蕭華

  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顯,豺狼兇。

  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

  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流殲敵兵。

  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

  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

  (1)談談你對下面兩個詞語的理解。

 。2)  峭聳:  兼程:

  (3)上面這首歌詞的中心句是:

 。4)這首詩主要贊揚紅軍戰(zhàn)士,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5)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兇”,對表達中心起什么作用?

 。6)讀了這首詩,你想說點什么?

  三小練筆:

  (7)學習了課文,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然后寫在練筆本上。

 。8)課后作業(yè):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讀。

  反思:

  教師的激情一定能點燃學生的激情,在我的激情帶動下,教學效果不錯。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2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案例及反思——“有效教學的行動策略研究”課題錄像課案例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0課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具及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學習菜單

  教學關鍵:

  1、在教學中著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將讀和想象、表達有機結合起來。如:讀第二節(jié),要結合課前收集的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想象紅軍飛奪盧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想象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后再讀,這樣更容易把自己置身于詩歌描寫的情景之中,讀出文中的感情和韻味。采取多種形式的讀書方法來表達感情,真正使朗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2、要抓住描寫紅軍強渡的詞句,加強朗讀、想象,重視熏陶感染,細心體會紅軍的品質以及蘊涵的感情,提高品德修養(yǎng)。

  3、注意鏈接教材以外的豐富材料,幫助學生真切地了解戰(zhàn)爭年代革命英雄的偉大事跡,緬懷那些英勇戰(zhàn)斗的英雄們,激發(fā)學生繼承革命傳統(tǒng)的精神。

  研究目標:

  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體現(xiàn)新課程有效教學“先學后導、問題評價”的教學思想,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材分析: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鄂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英雄贊歌”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本課是一首詩,曾被譜成曲子,填作了歌詞。全詩共四節(jié),追昔惜今,既追憶了我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的積累戰(zhàn)斗,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又撫看今朝,敘述了烈士們當年激戰(zhàn)過的地方成為今天鮮花盛開的地方,表達了對先烈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學生分析:

  在教學《我站在鐵索橋上》這首詩時,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作為四年級學生,能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字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已經(jīng)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學習這首詩歌中,要想讓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了《飛奪瀘定橋》一文,收集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并組織學生收看了電影《飛奪瀘定橋》。學生對瀘定橋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紅軍浴血奮戰(zhàn),不畏生死地奪下瀘定橋的事跡比較熟悉,為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作好了鋪墊。但如何使學生能深刻體會到作者站在鐵索橋上那時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緒呢?我嘗試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按學習能力強弱組建學習小組,這樣借助優(yōu)等生的智慧啟發(fā)和引領后進生學習。對他們采取同步建構、異步達標的教學策略,并給與他們個性化指導和幫助,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在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情況,把握詩歌教學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復吟誦,細細品味領悟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

  設計理念:

  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一切適應學生發(fā)展、一切促進學生發(fā)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讓教師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悅,讓課堂充滿生命力。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新課程有效教學“先學后導、問題評價”教學思想,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及要求,結合我班學生實際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設計。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讀的方式,走近文本,發(fā)現(xiàn)問題,使知識問題化。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設計環(huán)節(jié)時,確立了滿足學生差異及需要的教學重點、難點和三維目標。使學生在自主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審美情趣的陶冶。繼而,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拓寬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真正讓語文詩意化、風情化、情感化、社會化、多元化。把讀與思、讀與想(象)、讀與劃、讀與寫、讀與練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體驗式、參與式、自主式教學中,凸現(xiàn)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構建煥發(fā)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課件展示不同角度的“瀘定橋”風貌,播放歌曲,教師畫外音: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瀘定橋,也就是詩中寫到的鐵索橋。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在瀘定橋受到國民黨軍隊的攔截,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多年后,詩人顧工來到這里,心潮起伏,激動地寫下了《我站在鐵索橋上》這首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細細地體味詩人的情感。

  二、問題生存預設:

  1、師:課前,同學們都仔細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誰能告訴老師,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交流一下: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三、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ㄒ唬┳宰x詩歌、完成學習菜單

  1、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的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幾個問題,把詩中描寫看到的句子用“……”劃下來;把詩中描寫想到的句子用“~~~~~”劃下來;把詩中描寫心情的句子用“    ”劃下來。然后完成學習菜單(學習菜單附后)。

 。ǘ⿲W習第一節(jié)詩

  1、師:剛才同學們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xiàn)在請大家來匯報一下: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

  2、師:課件出示句子:“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從這句詩中體會到什么呢?誰愿意讀讀這句話?(引導學生讀出過鐵索橋的驚險。)

  3、師: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橋身在輕輕地搖晃,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誰愿意把第一小節(jié)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導讀,師生齊讀。)

  (三)學習第二節(jié)詩

  1、師: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看到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這時詩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紅軍,曾在這里強渡。)理解“強渡”。

  2、師:那我們的紅軍在強渡瀘定橋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的第2小節(jié),劃出相關的語句。(遇到的困難:一根根鐵索  密密的彈雨  敵人的火網(wǎng)  )從這些詞語中你又能體會到了什么呢?

  3、師:遇到這么多的困難,紅軍戰(zhàn)士為什么還要強渡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當時的情形吧。ㄕn件播放示意圖播放時代背景介紹。)

  4、師:同學們,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面對敵人的先進武器,我們的紅軍必須強行渡過瀘定橋,才能順利北上抗日。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又是怎樣強渡的呢?(攀著、冒著、沖破等)從這些詞語當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頑強,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師:多么危險的情形呀!英雄的紅軍戰(zhàn)士毫不畏懼、不怕犧牲,奮勇強渡,請同學們帶著這種體會練習讀這一句話。指名讀。

  5、師:英雄的紅軍戰(zhàn)士毫不畏懼、不怕犧牲,奮勇強渡,你們想親眼去目睹他們強渡瀘定橋時的激戰(zhàn)場面嗎?(看視頻),看完視頻短片,相信大家對我們英雄的紅軍戰(zhàn)士更加敬佩,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節(jié)詩呢?指名讀、男女生分角色讀、齊讀第2小節(jié)。

 。ㄋ模⿲W習第三節(jié)詩

  1、師:在這次強渡中,紅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這場戰(zhàn)役真可謂是“大渡橋橫鐵索寒”,鐵索橋上顯威風。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不僅想到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情景,他還想到了什么呢?

  2、師:請大家自由地讀課文的第3節(jié)。你們從這里能體會到什么?指名讀、齊讀這句話。

  3、師:除了詩中寫到的這些,詩人還會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感激之情來讀一讀這句話。

  4、師:勇士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祖國的安寧、祥和;勇士們的浴血奮戰(zhàn)換來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勇士們用生命換來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也不會忘記他們。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著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讀這句話。相機問,你為什么讀得這么輕?全班帶著敬意之情來讀這一句。英雄的紅軍用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安寧祥和、繁榮昌盛,也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現(xiàn)在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感激、緬懷之情再來讀一讀這一節(jié)詩。小組讀、齊讀第3節(jié)。

  (五)學習第四節(jié)詩

  1、師:站在鐵索橋上,詩人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遙想紅軍當年在這里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情景,又想到現(xiàn)在人民在這里幸福生活,詩人的心情怎樣呢?誰能用書上的一個詞語來回答?(洶涌激蕩)“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當年在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們曾浴血奮戰(zhàn)過,追憶這些,詩人心情洶涌激蕩;想到現(xiàn)在人民在這里安居樂業(yè),想到祖國的和平盛世!詩人的心潮更加的洶涌激蕩!讓我懷著洶涌激蕩的心情來讀一讀詩的二、三兩節(jié)。指名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齊讀。

  2、師:站在鐵索橋上追憶過去,詩人心潮洶涌激蕩,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詩人心潮更加洶涌激蕩!這時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腳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樣的變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讀、小組對比讀這兩句話,再次體會詩人洶涌激蕩的心情。

  3、師:此時此刻,詩人的心潮洶涌激蕩!他情不自禁地要高聲歌唱。齊讀課文的最后兩句話。詩人要高聲歌唱什么呢?讓我們滿懷激情地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吧!齊讀第4節(jié)。

 。┍痴b指導

  1、師:在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人們的幸福生活,這里的人們格外珍惜。這些情景令詩人心情洶涌激蕩,久久不能平靜,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懷念之情來背背這首詩吧。 先在小組內試著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會背誦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背。

  四、拓展:

  1、師:長征勝利以后,許多作家、詩人等寫下了一篇篇壯麗的長征詩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澤東同志也寫了一篇著名的詩詞《長征》來歌頌長征中英勇奮戰(zhàn)的勇士們,你們想讀一讀這首詩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懷著對紅軍戰(zhàn)士的歌頌、贊美之情齊讀這首詩。

  2、師:學習本文后,你想對先烈說些什么呢?請把你的心里話寫下來。

  板書設計:

  10、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心情

  二郎山的云霧

  大渡河的白浪       強渡:攀著  冒著   沖破         洶涌激蕩

  激戰(zhàn)的樓房            教室

  灑過鮮血              梨花開

  附件一:

  《我站在鐵索橋上》學習菜單

  看到 想到 心情

  教后反思: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人文因素,陶冶學生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是語文本真的體現(xiàn)。在教學時,為了凸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構建煥發(fā)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策略,取得了比較理想教學效果。

 。ㄒ唬┱n前行動策略

  課前,我讓學生反復地閱讀課文,使其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的了解,然后布置學生閱讀了《飛奪瀘定橋》一文,收集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并組織學生收看了電影《飛奪瀘定橋》。讓學生對瀘定橋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紅軍浴血奮戰(zhàn),不畏生死地奪下瀘定橋的事跡比較熟悉,為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作好了鋪墊。

 。ǘ┱n堂行動策略

  1、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以情帶讀”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體驗、想象、靈性的情,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愛美的情。以情帶讀,帶出的是飽含深情的讀、是全神貫注的讀、是多元感悟的讀、是個性飛揚的讀、是融會貫通的讀、是出神入化的讀。以情帶讀,還自然帶出讀的技巧、讀的節(jié)奏、讀的旨趣、讀的韻味、讀的神采。語文學習是學生以原有的認知經(jīng)驗和人生體驗為基礎,對文本主動加工并重新建構的過程。

  (1)在教學時,創(chuàng)設媒體情境,采用教學視頻讓學生欣賞盧定橋的旖旎風光,自然的引出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2)“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小組讀、對比讀、邊想象邊讀,看完視頻短片后再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書,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詩人心潮激蕩的心情,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2、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理念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在深度預習的基礎上,提出在預習中解決不了的問題,生存學習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小組合作訓練來加以解決。在訓練過程中,采用學習菜單對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和尚未解決問題進行分析和登記。這個訓練過程,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我始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詩人所要表達之情,讓學生邊讀邊思,暢談心得,將自己的領悟都表達出來,并以朗讀作為貫穿課堂教學過程的線索,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情感發(fā)展。同時充分體現(xiàn)出“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的感受”這一精神,師生憑借文本,言語、思維、表達就能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努力通過個人思考,小組交流等層層遞進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促進教與學兩類活動間、學生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的多向交流,使每個學生自覺能動地感知新內容,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ㄈ┩卣共呗

  在“知識傳授型”教學中,拓展學習是非常忌諱的事情,恐怕學生涉獵更多的課外知識,擔心個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瞎說”或“違犯紀律”。在新課程有效教學中,拓展策略是在課前有結構化預習中生成高質量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有效策略。新課程理念強調課程整合,教材是課程的一個范例,要想使文本問題得到更好地生成和解決,就得把課程視閾擴大,讓學生主動探究和拓展更大的課程空間,以便深刻了解文本真諦。比如: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了《飛奪瀘定橋》一文,收集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并組織學生收看了電影《飛奪瀘定橋》。讓學生對瀘定橋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紅軍浴血奮戰(zhàn),不畏生死地奪下瀘定橋的事跡比較熟悉,為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作好了鋪墊。課后設計讀一讀、寫一寫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完課文后交流自己收集的其它有關描寫長征的詩歌,學習本文后,請把自己想對先烈說的心里話寫下來。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按照新課程有效教學“先學后導、問題評價”的教學思想,采用“深度預習、問題生存;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個性朗讀、體會感情;拓展練習、升華情感”的教學流程,努力讓我的課堂變成了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3

  二. 學習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生字:瀚hàn             隘ài             栩xǔ         橢tuǒ

  淤yū             涪fú             矍jué           鑠shuò               礫lì

  潼tóng            駑nú            駟sì            磬qìng

  多音字:

  形似字:

  正音字:填tián,不讀tiān                     刻kè,不讀kē           庶shù,不讀shǔ

  詞 語:

  栩栩如生:栩栩:生動活潑的樣子。生動活潑得像活的一樣。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刻等技藝的精巧。

  責無旁貸:貸:推卸。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給別人。

  首尾呼應:起頭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互相照應。

  豐姿:與“風姿”同,風度姿態(tài)。

  盛贊:極力稱贊。

  震撼:震動,搖撼。

  無與倫比:倫比:類比。沒有能比得上的。

  作家簡介:

  顧工:當代詩人。

  相關知識:

  (1)介紹長城的知識;                   (2)介紹對聯(lián)的知識;

  (3)有關瀘定橋的知識;                (4)有關三峽的知識。

  2. 能力目標

  了解對聯(lián)常識。

  用人物的語言、動作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的寫法。

  抓住特征說明事物。

  3. 思想情感目標

  了解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特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 重點、難點

  重點:對聯(lián)常識。說明的順序。

  難點:古代藝術的輝煌成就。

  四. 課文分析

  1. 《長城贊》

  這是一副對聯(lián),一副全面贊美長城的長聯(lián),是對聯(lián)中的珍品。

  上聯(lián)從時間起筆,點明長城是經(jīng)過幾千年的艱苦勞動而完成的。接著指出在修筑長城過程中“將帥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最后盛贊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及長城的深廣的歷史、現(xiàn)實意義。

  下聯(lián)從空間入筆,描繪長城的雄姿:蜿蜒盤旋,起伏奔騰,壯麗磅礴,如玉帶,似明珠,最后指出長城在世界在人類歷史上的豐碑式的地位。

  全聯(lián)句式整齊,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意境開闊;內容博大,意義深遠;是對聯(lián)中的精品,能給長城增色生輝。

  2. 《我站在鐵索橋上》

  這是一首現(xiàn)代詩,曾被譜成曲子歌唱。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詩人身臨鐵索橋所見到的景物:頭上“二郎山的云霧”,腳下“大渡河的白浪”。詩意濃,意境美。第二節(jié),跳躍時空,展開回憶,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第三節(jié),詩人的思緒、回憶又回到現(xiàn)實,寫了烈士們當年激戰(zhàn)過的地方今天已經(jīng)成為鮮花盛開的地方。第四節(jié),復唱,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詩感情濃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

  3. 《白鶴梁的沉浮》

  白鶴梁是國家級文物。所謂“沉浮”是一種比喻,表現(xiàn)白鶴梁的出水和沒水,盛衰命運。

  本文寫了以葛修潤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經(jīng)過反復研究論證,反復實驗,在否定一個又一個保護方案的情況下,最終設計出了原地保護白鶴梁的理想方案,表現(xiàn)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極其強烈的責任感,以及他們?yōu)楸Wo國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本文用設問句開頭,交待了對白鶴梁命運的關注,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接下去交待了白鶴梁的重要文物價值,然后又寫了為了保護白鶴梁,專家們設計的三套方案,最后寫了葛修潤在推翻了前三個方案后所設計的新方案。

  本文詳寫了葛修潤謹慎而又全面地對前三個方案的利弊分析,煞費苦心地設計第四套方案,通過他的言行舉動,表現(xiàn)了一位科技工作者高度的責任感。

  全文詳略安排恰切,使文章顯得重點突出,中心明確。

  本文采用了心理、神態(tài)、語言等描寫方法,表現(xiàn)人物的高尚精神境界和對事業(yè)的不懈追求。

  4. 《秦始皇陵兵馬俑》

  這是一篇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文題中已經(jīng)交待了。

  本文開頭有特色,轉引比利時一家報紙的報導,然后引出說明對象。

  簡單地交待了兵馬俑發(fā)現(xiàn)的時間、地點、經(jīng)過后,從三個方面說明兵馬俑的特點。

  (1)地下大軍:從數(shù)量、布局、作用方面說明;

 。2)從兵馬俑的藝術價值角度說明;

 。3)從制作技術方面說明。

  全文按著總分順序(總分順序歸屬于邏輯順序)由外及內地進行說明。這個說明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是科學的。

  本文能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用詞準確,說明透徹。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0分鐘)

  一. 給加點的字注音。

  吏卒(   ) 黎庶(   ) 巍峨(   ) 峻嶺(   )

  縱橫(   ) 烽垛(   ) 隘口(   ) 錦繡(   )

  巡回(   ) 目睹(   ) 塑像(   ) 發(fā)掘(   )

  弩兵(   ) 駟馬(   ) 車千乘(   )     解剖(   )

  二. 詞語書寫有誤的一組是(    )。

  a. 隧道         矍爍              過濾              淹埋              b. 嚴峻         銷蝕              涪陵              矗立

  c. 欣慰         抵消              凝重              記載              d. 暴露         陳列              迄今              碑林

  三. 下面各組加點字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 莫名(名稱)         偃旗息鼓(放倒)              姿情(放縱)

  b. 聊敘(姑且)         聲色俱厲(都)           栩栩如生(生動活潑的樣子)

  c. 偌大(這么)         深惡痛疾(疾。              坦蕩如礫(磨刀石)

  d. 業(yè)已(事業(yè))         拍案而起(長桌)              秀頎(美麗)

  四. 簡答

  1. 概括詩歌《我站在鐵索橋上》第二節(jié)的大意。

  2. 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 第三節(jié)詩歌主要運用了          的方法,作用是                       。

  4. 理解“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這句話的含意。

  五. 閱讀答問。

  (一)親近長沙(節(jié)選)

  1長沙,一個歷史大遺址。古今城址重合,古今城市中心重合,而且從戰(zhàn)國一直延續(xù)至今的都市在中國屈指可數(shù)。岳麓為屏,湘江為帶,水陸洲浮碧江心,瀏陽河曲繞郊外,湖泊星布,崗巒交替,城郭錯落其間。漢代定王臺、賈誼故居,唐五代的園林、寺廟,宋代的書院,明代的王府、城閣等古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2杜甫那年有感于長沙的秀麗山河和繁華市景,隨口吟唱《清明》:“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齒膝!痹诙鸥χ,詩人杜荀鶴、李白、柳宗元、劉長卿、杜牧、李商隱、歐陽修、范成大、楊萬里、袁牧……紛紛趕來,“一為遷客去長沙”,美麗的山水讓這些文學巨匠們激動不已,按捺不住自己喜悅的心情,都爭著為這片神奇的土地吟詩作賦。一生憂郁的宋代詞人戴復古,一至長沙心情就像春天般愉悅,就潑墨揮毫。連從未到過湖南的明代名臣于謙也寫了《壁間畫瀟湘八景》,為長沙壯色。

  3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上諭上,把長沙稱作潭州;实劢鹂谟裱,長沙就叫潭州了。在這之前,長沙曾叫青陽,《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王統(tǒng)一天下,楚王驚恐之余,答應“獻青陽以西”。后來,人們按星宿分野,把與軫宿“長沙星”對應的這塊地方叫長沙,或曰“星沙”。長沙還有“萬里沙祠”、“沙長如米”、“長沙洲”、“祭祀女神的地方”等說法。每一種說法都能演繹出一段美麗的傳說。

  4長沙名稱的演變,折射出這座古城數(shù)千年的滄桑。在堯帝之前,長沙為揚越之地,屬古三苗國。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把熊湘封給他的兒子少昊,熊湘即為長沙。炎帝教耕,“崩葬于長沙茶鄉(xiāng)之尾”,舜帝南巡,“葬在長沙零陵界中”。禹分九州,長沙在荊州境內,至今岳麓山還留有禹碑、禹跡蹊等勝跡。春秋時期長沙被納入楚國版圖,戰(zhàn)國時已建城邑,為楚南重鎮(zhèn)。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設36郡,長沙郡名列其中。自此,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qū)劃的治所存世,歷代相傳。北魏人酈道元在公元520年秋天到了長沙,住月余,在《水經(jīng)注》中寫到了長沙。他的筆下,長沙為商船云集之所,水面廣闊,商船云集,人聲鼎沸,十分熱鬧和繁榮。

  5而從湖南全境看長沙,清人卞寶第做了很好的描述:“(湖南之地)以長沙一郡為撫治,衛(wèi)內則資乎衡、寶、岳、常,捍外則恃乎辰、沅、永、靖,(長沙)居中控馭,遠駕不勞。”按卞寶第的說法,長沙后來成為湖南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是很自然的事了。

  6三千載春秋幾許;三千年云月幾許;我要說,感謝三千年的人文給我的長沙輝煌瑰麗的贈予!

  1. 本文是從         、         、         等方面來介紹長沙。

  2. 文中第2段列舉了一大批文學巨匠紛紛以長沙吟詩作賦的事例,這些文學巨匠這樣做的原因是                   。

  3. 下列名稱中不是長沙曾用名的是(    )

  a. 潭州                b. 青陽                c. 熊湘                d. 三苗

  4. 對文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主要采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提出了發(fā)展長沙、建設長沙的觀點,表達了熱愛長沙、親近長沙的感情。

  b. 本文主要通過描繪長沙的美麗景色來抒發(fā)作者熱愛長沙、親近長沙的感情。

  c. 本文主要通過列舉史實、引用史料來表現(xiàn)長沙人文積淀的厚重,字里行間滲透了作者熱愛長沙、親近長沙的感情。

  d.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句式整齊,語言通俗,朗朗上口。

  (二)

  甲:歲月相積,白鶴梁刻上了19尾石魚,題刻174段,計3萬余字。與水文有關的題刻108段,記載了唐代之后共1200余年間72個枯水年份。白鶴梁題刻是世界江河水文記錄最早之地,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惟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上還刻有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白鶴、彌勒佛以及風格不同、甚為寶貴的歷代文人的詩文、書法和繪畫作品。因此白鶴梁又被稱為中國書法繪畫藝術的水下博物館。1988年國務院將白鶴梁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乙:葛修潤站起來:“我想耽誤一會兒大家的吃飯時間,再談談白鶴梁的保護問題!边@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鑠的老人,此刻面容極其凝重,“迄今為止,我們提出的白鶴梁保護方案,包括即將通過的這個方案,都不能改變白鶴梁被淹埋的命運。”他的語氣沉重起來,“作為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原地保護白鶴梁責無旁貸。如果不能這樣,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失職!”

  1. 甲段文字從表達方式看是                ,乙段文字是                。

  2. 甲段文字畫線句主要使用          的方法,作用是                      。

  3. 甲段中加點字的詞語是否可以刪去?說說為什么?

  4. 解釋詞語。

  栩栩如生:                  責無旁貸:                  矍鑠:

  5. 乙段主要從        、        、        等方面對葛修潤進行了刻畫。

  6. 說說葛修潤“面容極其凝重”的原因是什么?

  7. “作為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原地……失職”這句話表意作用是什么?

  8. 概括選文甲的主要內容。

  【試題答案】

  一. 略          

  二. a            

  三. b

  四. 1. 紅軍強渡大渡河的英勇情景。

  2. 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想到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情景,想到了今天這里人們幸福安寧的生活。

  3. 對比。突出了變化,表現(xiàn)人們幸福安寧的生活,歌頌了英烈們勇于獻身換來今天幸福生活的精神。

  4. 含意:寫出了人民對英烈的敬畏、熱愛、紀念之情。

  五.

 。ㄒ唬1. 景觀(或市景)名稱的演變、歷史變遷(或滄桑)、地位。

  2. 有感于長沙的秀麗山河和繁華市景(或被……吸引)  

  3. d          

  4. c

 。ǘ1. 說明;描寫。

  2. 列數(shù)字,準確、科學地說明了白鶴梁的珍貴價值。

  3. 略。

  4. 略。

  5. 動作、神態(tài)、語言。

  6. 想到白鶴梁的未來,作為科技工作者身上肩負的責任。

  7. 表現(xiàn)了葛修潤作為科技工作者勇于承擔責任(為人民、為祖國負責任),熱愛文物、熱愛祖國的高度責任感。

  8. 說明白鶴梁在水文、藝術方面珍貴的價值。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4

  《我站在鐵索橋上》課后反思

  《我站在鐵索橋上》課后反思《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jié)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

  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我覺得,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用搜集的資料。我想,要注意抓住教學中學生的發(fā)言點去引導學生,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每一個評價,甚至每一句話都要背下來;教學中不要太瑣碎,太細化,要給學生一個整體感。總之這節(jié)課上的比較成功。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反思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第一次試教,由于對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課沒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對紅軍英勇頑強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滿意,覺得自己在詩句的把握上還不夠好,教案沒有細化。后來,在羅主任和馬老師建議下,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jié)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星期四,我又一次試教這一課,不光組內老師,羅主任也來聽課,親身指導。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怎樣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句子,準確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的體會應該是他們通過閱讀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用搜集的資料。我想,羅主任說得好,要注意抓住教學中學生的發(fā)言點去引導學生,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每一個評價,甚至每一句話都要背下來;教學中不要太瑣碎,太細化,要給學生一個整體感,這兒可讓學生想象畫面,給他一個整體的印象……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首先來談談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 篇課文,本單元圍繞“遺跡”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這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 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2、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xiàn)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二、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我說一說設計這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師有指導地自讀自探自悟式教學方法為主,以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而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谝陨系囊恍├碚撝笇,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xiàn)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學生 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 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jīng)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 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xiàn)。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領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內容或重點段落,體會表達的情感。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詩歌的2、3小節(jié),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節(jié)。“詩 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 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再回過頭 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利 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 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jīng)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jīng)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xiàn)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shù)先烈說些什么?

  四、說板書

  本課教學抓住重點段落的理解,通過三個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 冒著 沖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結束語:“云無定姿姿萬態(tài),教無定法法自在。”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我們每位教師不斷探索的目的所在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6

  教案一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具及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學習菜單

  設計理念:

  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一切適應學生發(fā)展、一切促進學生發(fā)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讓教師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悅,讓課堂充滿生命力。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新課程有效教學“先學后導、問題評價”教學思想,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及要求,結合我班學生實際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設計。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讀的方式,走近文本,發(fā)現(xiàn)問題,使知識問題化。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設計環(huán)節(jié)時,確立了滿足學生差異及需要的教學重點、難點和三維目標。使學生在自主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審美情趣的陶冶。繼而,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拓寬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真正讓語文詩意化、風情化、情感化、社會化、多元化。把讀與思、讀與想(象)、讀與劃、讀與寫、讀與練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體驗式、參與式、自主式教學中,凸現(xiàn)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構建煥發(fā)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課件展示不同角度的“瀘定橋”風貌,播放歌曲,教師畫外音: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瀘定橋,也就是詩中寫到的鐵索橋。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在瀘定橋受到國民黨軍隊的攔截,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譜寫了中國歷 “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多年后,詩人顧工來到這里,心潮起伏,激動地寫下了《我站在鐵索橋上》這首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細細地體味詩人的情感。

  二、問題生存預設:

  1、師:課前,同學們都仔細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誰能告訴老師,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交流一下: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三、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ㄒ唬┳宰x詩歌、完成學習菜單

  1、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的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幾個問題,把詩中描寫看到的句子用“……”劃下來;把詩中描寫想到的句子用“~~~~~”劃下來;把詩中描寫心情的句子用“ ”劃下來。然后完成學習菜單(學習菜單附后)。

 。ǘ⿲W習第一節(jié)詩

  1、師:剛才同學們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xiàn)在請大家來匯報一下: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

  2、師:課件出示句子:“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從這句詩中體會到什么呢?誰愿意讀讀這句話?(引導學生讀出過鐵索橋的驚險。)

  3、師: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橋身在輕輕地搖晃,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誰愿意把第一小節(jié)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導讀,師生齊讀。)

 。ㄈ⿲W習第二節(jié)詩

  1、師: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看到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這時詩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紅軍,曾在這里強渡。)理解“強渡”。

  2、師:那我們的紅軍在強渡瀘定橋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的第2小節(jié),劃出相關的語句。(遇到的困難:一根根鐵索 密密的彈雨 敵人的火網(wǎng) )從這些詞語中你又能體會到了什么呢?

  3、師:遇到這么多的困難,紅軍戰(zhàn)士為什么還要強渡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當時的情形吧!(課件播放示意圖播放時代背景介紹。)

  4、師:同學們,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面對敵人的先進武器,我們的紅軍必須強行渡過瀘定橋,才能順利北上抗日。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又是怎樣強渡的呢?(攀著、冒著、沖破等)從這些詞語當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頑強,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師:多么危險的情形呀!英雄的紅軍戰(zhàn)士毫不畏懼、不怕犧牲,奮勇強渡,請同學們帶著這種體會練習讀這一句話。指名讀。

  5、師:英雄的紅軍戰(zhàn)士毫不畏懼、不怕犧牲,奮勇強渡,你們想親眼去目睹他們強渡瀘定橋時的激戰(zhàn)場面嗎?(看視頻),看完視頻短片,相信大家對我們英雄的紅軍戰(zhàn)士更加敬佩,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節(jié)詩呢?指名讀、男女生分角色讀、齊讀第2小節(jié)。

 。ㄋ模⿲W習第三節(jié)詩

  1、師:在這次強渡中,紅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這場戰(zhàn)役真可謂是“大渡橋橫鐵索寒”,鐵索橋上顯威風。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不僅想到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情景,他還想到了什么呢?

  2、師:請大家自由地讀課文的第3節(jié)。你們從這里能體會到什么?指名讀、齊讀這句話。

  3、師:除了詩中寫到的這些,詩人還會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感激之情來讀一讀這句話。

  4、師:勇士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祖國的安寧、祥和;勇士們的浴血奮戰(zhàn)換來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勇士們用生命換來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也不會忘記他們。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著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讀這句話。相機問,你為什么讀得這么輕?全班帶著敬意之情來讀這一句。英雄的紅軍用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安寧祥和、繁榮昌盛,也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現(xiàn)在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感激、緬懷之情再來讀一讀這一節(jié)詩。小組讀、齊讀第3節(jié)。

 。ㄎ澹⿲W習第四節(jié)詩

  1、師:站在鐵索橋上,詩人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遙想紅軍當年在這里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情景,又想到現(xiàn)在人民在這里幸福生活,詩人的心情怎樣呢?誰能用書上的一個詞語來回答?(洶涌激蕩)“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當年在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們曾浴血奮戰(zhàn)過,追憶這些,詩人心情洶涌激蕩;想到現(xiàn)在人民在這里安居樂業(yè),想到祖國的和平盛世!詩人的心潮更加的洶涌激蕩!讓我懷著洶涌激蕩的心情來讀一讀詩的二、三兩節(jié)。指名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齊讀。

  2、師:站在鐵索橋上追憶過去,詩人心潮洶涌激蕩,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詩人心潮更加洶涌激蕩!這時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腳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樣的變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讀、小組對比讀這兩句話,再次體會詩人洶涌激蕩的心情。

  3、師:此時此刻,詩人的心潮洶涌激蕩!他情不自禁地要高聲歌唱。齊讀課文的最后兩句話。詩人要高聲歌唱什么呢?讓我們滿懷激情地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吧!齊讀第4節(jié)。

  (六)背誦指導

  1、師:在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人們的幸福生活,這里的人們格外珍惜。這些情景令詩人心情洶涌激蕩,久久不能平靜,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懷念之情來背背這首詩吧。先在小組內試著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會背誦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背。

  四、拓展:

  1、師:長征勝利以后,許多作家、詩人等寫下了一篇篇壯麗的長征詩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澤東同志也寫了一篇的詩詞《長征》來歌頌長征中英勇奮戰(zhàn)的勇士們,你們想讀一讀這首詩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懷著對紅軍戰(zhàn)士的歌頌、贊美之情齊讀這首詩。

  2、師:學習本文后,你想對先烈說些什么呢?請把你的心里話寫下來。

  板書設計:

  10、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心情

  二郎山的云霧

  大渡河的白浪 強渡:攀著 冒著 沖破 洶涌激蕩

  激戰(zhàn)的樓房 教室

  灑過鮮血 梨花開

  教案二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字,會認1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讓學生了解革命戰(zhàn)爭年代英烈們英勇的戰(zhàn)斗精神和熱愛和平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歌的內容。

  2.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收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

  2.組織學生收看電影《飛奪盧定橋》。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如。

  1.出示圖片或CAI課件,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

  2.請學生談一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3.師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寬闊,河水浩蕩,氣勢磅礴,欲爭脫群山的束縛,以氣吞山河之勢,奔流而去。鐵索橋高臨江水之上,橋下江水湍急,莫說從鐵索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紅軍是英雄好漢,他們冒者對岸射來的彈雨,攀橋欄,踏鐵索,邊前進,邊鋪板,沖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激戰(zhàn),終于在敵人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占領了盧定城。毛主席的詩句“大渡橋鐵索寒”已給人驚心動魄之感。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寫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生字讀音。

  重點指導:樓梨

  3.齊讀課文

  三、 整體感知課文

  1.讀課文,思考:本詩有幾小節(jié)?每節(jié)寫什么?

  2.學生回答。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

  2.思考:人在鐵索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高又險)

  3.指導感情朗讀

  五、學寫生字

  重點指導:滾

  六、作業(yè)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認讀生字。

  2.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瀏覽課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時心情的詞語。(心潮洶涌激蕩)

  2.作者站在鐵橋上,心潮洶涌激蕩,思接古今,找出有關的詩句,同桌互相讀一讀。對自己喜歡的詩句,可以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作記號。

  3.學生匯報

 。1)重點學習第二節(jié)。

  A 圈出最能體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英勇的詞語。

  B補充《飛奪盧定橋》中有關資料,豐富學生認識。

  (2) 指導朗讀第二節(jié)

  4.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三、作業(yè)

  1.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

  我體會到:

  2.“在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聲歌唱!”

  假如你就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壯觀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紅軍,你會高聲歌唱: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紅旗 火光

  鐵索 彈雨 英勇無畏

  火網(wǎng)

  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讀中感悟讀中激情”,說課的內容是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0課《我站在鐵索橋上》。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說教材】

  首先來談談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拌F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薄段艺驹阼F索橋上》是鄂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英雄贊歌”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這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能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字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他們總結理解詞句的方法,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和本冊教材的重點,以及本課書所在單元的學習重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第二課時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說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xiàn)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說教學特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薄

  因此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我說一說設計這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師有指導地自讀自探自悟式教學方法為主,以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而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論指導,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xiàn)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jīng)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xiàn)。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領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內容或重點段落,體會表達的情感。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詩歌的2、3小節(jié),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節(jié)!霸娙苏驹跇蛏匣貞浭裁矗俊蓖ㄟ^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利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

  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jīng)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jīng)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xiàn)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shù)先烈說些什么?

  3、課后欣賞。(本詩的歌曲演唱、毛澤東詩詞《長征》、蕭華的詩《飛渡大渡河》)

  四年級閱讀教學要求重視詞句的教學,注重詞句的積累。通過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語言,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和在生活中積累。

  【說板書】

  本課教學抓住重點段落的理解,通過三個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10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 冒著 沖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結束語:“云無定姿姿萬態(tài),教無定法法自在!痹诮虒W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限度地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我們每位教師不斷探索的目的所在!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的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教學準備

  搜集相關資料,更多的了解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跡。

  ★教學時間: 2課時

  ★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師:1.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索橋的故事》,誰來說說你眼中的索橋有什么樣的特點?

  2.是啊!索橋是兇險的,今天,我們再來參觀一座與我們新中國息息相關的、也是危險無比的橋——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二、預習探究:

  預習提綱:

  1.了解瀘定橋的有關資料。

  2. 俗話說:“睹物思人”,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合作交流:

  1.鐵索橋有關的資料

  2.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以奇兵強奪瀘定橋,紅軍遂過大渡河。毛澤東《長征》詩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維修,并建立陳列館,展出大渡河鐵索橋戰(zhàn)斗史料。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板書課題,結合預習提綱,質疑解疑。

  三、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配樂范讀全詩,整體感知。

  邊聽邊思考: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

  2.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

  能讀出體會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2)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學習詩歌第四節(jié))

  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

  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

  (3)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

  3.重點指導品味詩歌的2小節(jié)。

  (1)思考: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學生自由朗讀第2小節(ji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

  (2)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指名說一說

  播放錄象:“飛奪瀘定橋”的場景,追憶工農紅軍強渡大河的激烈戰(zhàn)斗,體驗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3)再細細體味詩句,劃出最能體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寫出批注。

  小組交流討論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

  (利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

  4.品讀第3節(jié)詩

  (1)自由讀,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

  (1) 指導朗讀。

  5.引導朗讀全詩。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shù)先烈說些什么?

  (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四、拓展延伸:

  課后欣賞:

  (本詩的歌曲演唱、毛澤東詩詞《長征》、蕭華的詩《飛渡大渡河》)

  五、作業(yè)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全文。

  2、搜集關于戰(zhàn)爭年代革命戰(zhàn)爭的詩歌,參加班級的詩歌朗誦會。

  附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 冒著 沖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2.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的寫法。

  ★教學重點:

  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教學難點:

  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的寫法。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歌曲,請學生欣賞。

  這首歌曲中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你聽后有何感受?

  2.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顧工的《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

  二、品讀感悟:

  師: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與美麗。

  2.過渡:看到這樣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學生讀有關的詩句。

  師: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提到了這次重要的戰(zhàn)斗,其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描述了這次事關紅軍命運的關鍵戰(zhàn)斗。

  (3)作者為什么稱紅軍戰(zhàn)士為“英雄”?

 、賹W生可以聯(lián)系自己查閱的資料中當時的危險的形勢來談?梢宰プ≌n文中的“強渡,攀關著鐵索,冒著彈雨,沖破火網(wǎng)”來談。還可以從戰(zhàn)斗結束紅軍僅僅付出了三人傷亡的代價就取得了這次重要戰(zhàn)斗勝利來談。

  (4)小結。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紅軍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5)練習有感情朗讀。

  過渡:今天,當年紅軍們戰(zhàn)斗的地方變成了什么樣子 ?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jié)。

  從哪些地方看出現(xiàn)在這里很美麗?

  (對比的寫法,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鮮花撒地上)

  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涌激蕩,“洶涌激蕩”在這里什么意思?

  三、朗讀背誦:

  1.練習有感情朗讀.

  2.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看誰背得快。

  四、討論寫法:

  1.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

  2.小練筆:

  學習了《我站在鐵索橋上》和《飛渡大渡河》等,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然后寫在練筆本上。

  五、拓展欣賞:

  再次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欣賞。

  六:課后作業(yè):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有興趣的同學,學唱《我站在鐵索橋上》。

  3.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讀。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對比 抒情

  橋身搖晃 紅軍強渡 樓房成課堂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云霧 攀著鐵索 梨花開放

  腳下白浪 沖破火網(wǎng) 鮮花撒地上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8

  【說教材】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 “遺跡”這個話題,編排了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這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了我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激烈戰(zhàn)斗場面,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熱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說教學目標】

  綜合學生意見,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jié)。

  2、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育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才能。

  了解詩句,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說教法】

  《語文課程規(guī)范》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剖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理解……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

  因而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形式,將師生各種方式的讀貫串于閱讀教學的一直,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求、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求、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情境設置法:在本課開始,我就利用單元主題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2.主問題引領法:用主問題引領的方式可以簡化教學頭緒,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避免傳統(tǒng)教學中的碎問碎答,一問到底的弊端。

  3. 朗讀法:這是一首詩歌,應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它的韻味,讓“朗讀”貫穿全課,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齊讀、接讀、默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學。

  4.合作討論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說學法】

  六年級學生能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字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誦課文。教學中我重點引導通過朗讀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這堂課我設計的學法指導,具體如下:

  1.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于動筆,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討論法。

  【說教學過程】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谝陨系囊恍├碚撝笇,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題

  1、同學們,本單元的主題是----(板書:遺跡  ),前面我們游覽了綿延萬里的長城,感受了歷經(jīng)風雨的索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有關“遺跡”的文章。齊讀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2、通過預習,你知道本文中的鐵索橋指的是哪一座橋?你對它有哪些了解?(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老師板書:顧工,學生齊讀小資料)

  二、整體感知、示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指名讀(4人分小節(jié))、齊讀、默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什么?(學生自由說)

  2、作者通過這些內容,想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3、請看學習目標:齊讀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對先烈的懷念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2)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jié)。

  三、自主學習:(8分)

  師:有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請看自學提示:指名讀

  自學提示:

  自由朗讀詩文,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用~~~~畫出)想到了什么?(用 ———畫出)想想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在旁邊做簡單批注。

 。ㄟ@個環(huán)節(jié)我只設計了一個能牽動全文的的主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簡化教學頭緒,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避免傳統(tǒng)教學中的碎問碎答,一問到底的弊端。)

 。1)個人學習(2)小組交流

  四、交流釋疑:

  1、檢查自學情況(小組展示)

  過渡:同學們都學得很認真,并做了批注。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大家的學習收獲。

  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過渡:由詩人看到的、想到的,你體會到什么?小組派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體會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老師評價,隨機用紅筆圈出重點詞,并隨機指導朗讀課文。

  【預設:(1)抓住 “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橋險、景美;(這組的同學從第一小節(jié)體會到的,把你的感受送進去,讀一讀。)(2)抓住“冒著、攀著、沖破”等動詞,體會到戰(zhàn)斗的激烈,體會紅軍戰(zhàn)士英勇頑強、奮不顧身、舍生忘死、不怕犧牲】

  教師補充資料:鐵索橋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橋下水流湍急,別說是用手抓住鐵索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會不寒而栗,可是紅軍戰(zhàn)士個個是英雄好漢,他們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邊前進邊鋪板,沖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沖破了敵人的火網(wǎng)。真是鐵索橋上顯威風啊!讓我們帶著雄壯豪邁的感情讀第二小節(jié)。(自己讀、指名讀、齊讀)

 。ㄔ谶@一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個別讀、齊讀、接讀等不同的朗讀方法。我在這里只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真正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預設:(3)抓住學生體會到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你從哪兒體會到?)】

  小結: 是呀,沒有烈士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因此,我們要——緬懷先烈、珍愛生活(板書)讓我們帶著對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來緬懷他們,有感情地讀第三小節(jié),讀的時候我們采用男女分讀的形式。

  小結:看到: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想到:紅軍強渡(冒著、攀著、沖破),又想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洶涌激蕩”呢?讓我們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齊讀第四小節(jié)。

  過渡:一座索橋,一個故事,讓我們銘記發(fā)生在這座索橋上的故事,記住作者帶給我們的優(yōu)美詩篇。

  3、熟讀成誦:

 。1)自由練習背誦。

 。2)喜歡一個小節(jié)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背誦。

 。3)每個小組的4號或6號單獨展示。

  五、總結寫法:

  學完課文,你學到了哪些寫作方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反復;)你從冬冬的話中體會到什么寫作方法?(聯(lián)想;對比: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lián)系起來)

  六、拓展鞏固:

  1、關于紅軍、關于瀘定橋,毛澤東主席曾寫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齊背。

  2、課外搜集:關于戰(zhàn)爭年代的詩歌與小組同學交流。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既能夠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內容要點,也盡可能做到精練美觀,本課板書設計抓住課后問題,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緬懷先烈  珍愛生活。

  板書設計:

  看到:頭上云霧  腳下白浪       緬懷先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樓房成課堂 梨花開放 鮮花撒地上     

  想到:紅軍強渡(冒著、攀著、沖破)    珍愛生活

  綜上所述,本課我主要通過感知內容——品析語言——探究主題——拓展延伸幾個環(huán)節(jié),采用主問題引領全文,用朗讀貫穿全課,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無論是教學問題的設計還是作業(yè)的設計都從學生為出發(fā)點,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新課程教學的理念,是一個與時代為伍的教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9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查找資料,了解紅軍當年勇奪瀘定橋的英勇事跡;了解顧工的相關資料;理解重點詞句。

  2 . 過程與方法: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紅軍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學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紅軍英勇頑強、無所畏懼的革命精神,教育學生熱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學過程:

 。ㄒ唬. 激趣導入:

  同學們請看這張圖片(教具展示),這就是紅軍長征曾奪取的瀘定橋,睹物思人,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是否了解紅四方面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激烈戰(zhàn)斗場面,詩人顧工站在瀘定橋上心潮激蕩寫下了現(xiàn)代詩(板書課題)

  (二).展示交流:學生展示所查資料和圖片,簡介作者顧工,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簡介背景,相互交流學習。

 。ㄈ.自讀自悟:學生自由朗讀詩文,邊讀邊悟: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1.檢查自悟情況(學生發(fā)言互評)

  2.范讀、指導朗讀(注意節(jié)奏,語勢,感情)

  3.指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師生評)

  4.學生配樂朗誦詩文 (錄音機、磁帶)

  5.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詩文

  6.討論每節(jié)詩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黑板前列提綱

  7.分析第二節(jié)中所用動詞的作用 (再現(xiàn)鐵索橋圖片)

  8.探究文章結尾詩人要歌唱什么? 并歸納文章主旨

  9.討論分析寫作技巧(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10.欣賞經(jīng)典歌曲《我站在鐵索橋上》(錄音帶)

  (五).學后隨想:

  1.假如你站在鐵索橋上你會想起什么?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shù)先烈說些什么?

 。┎贾米鳂I(yè)

  1.背誦詩

  2.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讀后感。

 。ㄆ撸.板書設計:

  看到了云霧、白浪

  我站在鐵索橋上      追憶戰(zhàn)斗的場面

  撫看今朝鮮花盛開

  贊頌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一、教材解讀

  本課是一首詩,曾被譜成曲子,填作了歌詞。這首詩追憶了工農紅軍搶渡大渡河的激烈戰(zhàn)斗,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身臨鐵索橋,“站在鐵索橋上”所看到的景物,頭上的云霧,腳下的白浪;第二節(jié),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盧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第三節(jié),撫看今朝,烈士們當年激戰(zhàn)過的地方成為今天鮮花盛開的地方;第四節(jié),反復吟詠,寓情于景,進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是本課表達的主要特點。如:“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激戰(zhàn)的樓房”“孩子們的課堂”“梨花正在開放”……本詩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詩感情強烈,節(jié)奏鮮明。

  二、學情分析

  經(jīng)過六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初步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理清條理,寫出課文的提綱,但這之中也需要老師給以適當?shù)囊龑。學生基本都能通過理解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思 想感情。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的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

  四、教學過程

 。ㄒ唬 激趣導入

  師: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是否還記得四方面軍搶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顧工站在鐵索橋上心潮洶涌激蕩寫下了現(xiàn)代詩。(板書課題)

 。ǘ 自瀆自悟

  分組學習

  甲組:學習吟詠四節(jié)詩,邊誦邊悟。這首詩每節(jié)寫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組:吟詠每節(jié)詩,思考詩人站在索橋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組:通讀四節(jié)詩。

 。ㄈ 討論交流

  1、 檢查自悟情況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懷。

  3、 指導朗讀,注意韻律

 。1) 找甲組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鼓勵乙組同學有感情朗讀課文

 。3) 討論思考每節(jié)詩寫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結尾,詩人要歌唱什么?

  6、 齊聲朗誦

 。ㄋ模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鐵索橋上你會想起什么?

  2、 學會本文后,你想對無數(shù)先烈說些什么?

  (五)作業(yè):背誦詩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精選19篇) 相關內容:
  •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讀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2、使學生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這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揭題:(3分)1、同學們,本單元的主題是----(板書:遺跡 ),前面我們游覽了綿延萬里的長城,感受了歷經(jīng)風雨的索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有關遺跡的文章。...

  •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本詩中的生字,理解生詞的詞義。2、正確、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節(jié)背誦。3、通過品讀詩歌,引導學生體會紅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熱愛今天幸福生活。...

  •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一、教材解讀本課是一首詩,曾被譜成曲子,填作了歌詞。這首詩追憶了工農紅軍搶渡大渡河的激烈戰(zhàn)斗,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案(精選18篇)

    教學目標: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 《春酒》教學設計(精選23篇)

    【教學理念】語文課要充滿“語文味”,關鍵在于教學立意的明確得當。一堂課的教學立意,應依據(jù)文本特點、學生情況、編者意圖以及教師本人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來定位!敖淌裁础倍ㄎ磺逦,“怎么教”也就得當了。...

  •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設計(精選22篇)

    教學目標: 1、從“三美”的角度品讀現(xiàn)代詩歌,領會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精神。...

  • 綜合性學習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克什克腾旗| 乐都县| 清涧县| 通山县| 元江| 天柱县| 潮州市| 乌拉特前旗| 淮南市| 安陆市| 广汉市| 丹寨县| 昌平区| 丰县| 金堂县| 万源市| 凤山市| 台湾省| 大荔县| 阿合奇县| 宁武县| 嘉定区| 宁国市| 休宁县| 石台县| 黄大仙区| 大港区| 江达县| 云龙县| 桐梓县| 潜江市| 永济市| 合作市| 威远县| 安陆市| 满城县| 石泉县| 大荔县| 屏南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