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知識點大全(精選4篇)
初中語文閱讀知識點大全 篇1
二種常見敘事線索:物線、情線。 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 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二種說明文類型: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
二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 道理論據。 第二部分
三種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 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閱讀技巧。 情節: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內容及理解、分析小說情節的方法、技巧。
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敘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兩種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幫、長衫主顧)來往的情景,交代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背景,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鋪墊。
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發展部分敘寫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刻畫孔乙己的肖像、神態、動作、語言等,揭示其貧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惡勞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現沖突,揭示主題。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敘寫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側面反映丁舉人的橫行霸道、心橫手辣和正面描寫孔乙己的身殘氣微,表現其悲慘遭遇,從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結局部分以“大約”、“確實”這樣一組意味深長的詞句,不僅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增添了悲劇意味,還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思考。
環境:主要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景象,渲染了凄涼的氣氛,預示著孔乙己即將死亡的悲慘結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結局部分通過描寫兩處對比鮮明海上景象,分別襯托出人物歡快和失落、沮喪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極力描寫烈日、狂風暴雨,不僅步步亦趨地推動著情節發展,還表現了拉車人牛馬不如的悲慘命運,更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炎涼。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內容。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通過描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來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當時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了鋪墊。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 分析問題(本論)、 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 連貫、 得體。
四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 記敘的四種順序:順敘、 倒敘、 插敘、 補敘。
引號的四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
初中語文閱讀知識點大全 篇2
小說要素
1、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2、完整的故事情節
3、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三、方法歸納
解答小說閱讀題,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說是最能表現人的藝術,分析人物形象獨特、鮮明的個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典型環境)下去理解,也要結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二、觀描寫重細節。描寫是小說區別于其他文學樣式的最大特點。不管是白描還是工筆,都是使小說展現的場面、人物顯得栩栩如生的基礎。分析小說的描寫,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情、語言、行動、心理描寫尤其是細節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三、讀情節理構思。情節是小說故事推進的過程,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在小說中起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等作用。
四、獲主旨多思考。小說的主題不是象貼標簽一樣明顯地張榜在作品的前頭,而是蘊藏于作品的所有藝術形象中,它有待于讀者去尋找、去挖掘、去發現、去獲得。讀者對小說作品主題的理解有一個由潛漸明的過程,還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薄到厚的過程。
初中語文閱讀知識點(三)
四種文學體裁:小說、 詩歌、 戲劇、 散文。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句、 疑問句、 祈使句、 感嘆句。 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第四部分
五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引用論證。 五種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引號的五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⑤特殊含義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注釋 ②表插說 ③表聲音中斷、延續 ④表話題轉換 ⑤表意思遞進 第五部分
六種邏輯順序:①一般←→個別 ②現象←→本質 ③原因←→ 結果④概括←→具體 ⑤部分←→整體 ⑥主要←→次要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 ②搭配不當 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 ④前后矛盾 ⑤語序不當 ⑥誤用 濫用虛詞(介詞)
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第六部分
七種說明方法:舉例子、 打比方、 作比較、 列數字、分類別、 下定義、作引用。
七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 偏正短語、 主謂短語、 動賓短語、后補短語、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第七部分
八種復句類型:①并列復句 ②轉折復句 ③條件復句 ④遞進復句 ⑤選擇復句 ⑥因果復句 ⑦假設復句 ⑧承接復句
八種常用修辭方法:
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③夸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⑥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初中語文閱讀知識點大全 篇3
(1)敘述(記敘)
①敘述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②敘述人稱:
第一人稱(我、我們);作用:真實可信、親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稱(你、你們);作用:直接對話,親切自然;拉近距離:便于交流,便于抒情。
第三人稱(他、他們);作用:不受時空限制,自由敘述,客觀表達。
③敘述線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時間,地點(游蹤),情感變化;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④敘述順序:
順敘(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倒敘(先寫結果,再交代前面發生的事);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插敘(敘事時插入相關的一件事);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2)描寫
①描寫的分類:
A.按描寫對象分:人物描寫(肖像、外貌、神態、動作、心理、細節);環境描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場面描寫。
B.按描寫角度分: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②環境描寫的作用:
A.自然環境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活動的空間;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突出人物的性格。
B.社會環境 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襯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3)議論
文學作品中議論的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抒情
文學作品中抒情的作用: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震撼力。
修辭手法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事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夸張:突出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突出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初中語文閱讀知識點大全 篇4
七種說明方法:舉例子、 打比方、 作比較、 列數字、分類別、 下定義、作引用。
七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 偏正短語、 主謂短語、 動賓短語、后補短語、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第七部分
八種復句類型:①并列復句 ②轉折復句 ③條件復句 ④遞進復句 ⑤選擇復句 ⑥因果復句 ⑦假設復句 ⑧承接復句
八種常用修辭方法:
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③夸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⑥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六種邏輯順序:①一般←→個別 ②現象←→本質 ③原因←→ 結果④概括←→具體 ⑤部分←→整體 ⑥主要←→次要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 ②搭配不當 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 ④前后矛盾 ⑤語序不當 ⑥誤用 濫用虛詞(介詞)
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初中語文閱讀知識點(三)
表現手法
(1)對比。
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
①文學作品中,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刻畫性格。
如契訶夫的《變色龍》,寫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一只狗咬傷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態度在頃刻間變了四次,反復再三,前后判若兩人。這里通過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態度的對比,鮮明地刻畫了“變色龍”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過菲利浦夫婦對于勒態度前后不同的對比,揭示出他們自私、庸俗、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鄉》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的對比。再如《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后態度的對比。
②運用對比手法,描摹景物,抒發感情。
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邊描寫了百草園景色,這是一片生機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這里的景物描寫與充滿枯燥乏味氣息的“三味書屋”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對“三味書屋”的厭倦、煩惱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
(2)襯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主要事物。
①用其他人物襯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愛國青年”的無理挑釁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熱忱、毫無民族偏見。
②用景物描寫來襯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義。如《故鄉》開頭描繪了荒涼蕭索的村景,十分貼切地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
(3)鋪墊。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現之前,對環境、情緒、氣氛等所做的描寫,借以造成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藝術效果。
如《皇帝的新裝》第一段極力描述皇帝如何喜愛新衣服,這就交代了他被兩個裝成織工的騙子所騙,最后光著身子舉行游行大典的原因,為故事的發生作了鋪墊。
(4)伏筆、照應。
①伏筆,實際上是一種交待,對將要出現的事件作暗示,為情節發展做鋪墊。埋下伏筆后,后邊一定要有照應。
如《故鄉》中,“我”剛回到故鄉時,母親說“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這是一處伏筆,它不僅點明了閏土和“我”的關系,而且暗示“我”將要與閏土見面,使后面閏土的出場十分自然。
②照應,是文章前后內容上的關照呼應。方式主要有與伏筆照應、與開頭或題目照應、反復照應等。照應得好,可使文章結構嚴謹細密,主題更加鮮明強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寫“背影”,三次寫“流淚”,反復照應,感情抒發一次次更加強烈,滾滾熱淚既表達了兒子的情感,又襯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這篇文章是情與淚的結晶!
(5)象征。
再如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用象征手法構思全文,賦予高傲飛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驅者的象征意義,使作品意義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