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
學習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所謂閱讀能力,就是準確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譯正是全面檢測閱讀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譯是指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古文翻譯的過程是全面運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語法、詞匯等知識的過程,所以翻譯是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古文翻譯的方法主要有直譯、意譯兩種,主要注意掌握直譯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譯方法實際上是個實踐的問題,即只有通過大量地做翻譯練習,才能真正掌握、純熟運用直譯的方法。
學習古文翻譯,主要是明確翻譯的要求,掌握翻譯的方法。
一、古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古文翻譯的要求,一般歸納為信、達、雅三項!把拧笔呛芨叩囊,在目前學習階段,我們只要能做到“信”和“達”就可以了。
1.“信”是指譯文要準確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內容。例如:
原文: 厲王 虐,國 人 謗 王。(《召公諫弭謗》)
誤譯: 周厲王暴虐,國內的人誹謗厲王。
這段譯文有兩處不準確,沒有達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國”指國都,“國人”指國都里的人,不能譯成“國內的人”。二是“謗”在句中指公開批評,沒有貶義。用今義“誹謗”的來翻譯就歪曲了原意。這句應譯為“周厲王暴虐,國都里的人議論厲王!
2.“達”是指譯文應該通順、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就是說,譯文即使在內容上與原文相符,但表達不通順,不符合現代漢語語言規范,便不合乎“達”的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譯文:永州的野外出產奇異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異蛇觸草木,草木全盡死。
這一段譯文內容上沒有多大問題,但表達得拗口。“奇異蛇”、“黑底而白花”、“全盡死”等,都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爱惿摺、“觸”也應該翻譯,意思才更清楚。這段可譯為:“永州的郊野生長一種怪蛇,黑色的皮上帶有白色斑紋。它碰到草和樹木,草和樹木都會死去!
“信”和“達”是緊密相關的。脫離了“信”而求“達”,不能稱為翻譯;只求“信”而不顧“達”,也不是好的譯文。因此“信”和“達”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齊 師 伐 我 。 公將 戰,曹劌請 見。(《曹劌論戰》)
譯文: 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于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后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譯文:
(2) 原文: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
(3)原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文:
(4)原文: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譯文: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于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1) 原文:銜遠山,吞長江
譯文:
(2) 原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
(3) 原文:可以一戰
譯文:
(4) 原文:林盡水源
譯文: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例如:
原文:狼度 簡子之 去遠 。(《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原文“簡子”和“去遠”之間的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字,現代漢語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可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匯,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銘》)
譯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憲宗年號,也保留不譯。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調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準確地譯出原文內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和表達習慣。
三、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
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復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愛”字在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例(1)中的“愛”字正是吝惜義!拔岷螑垡慌!睉g為“我怎么會吝惜一頭!,如果不明古義,就會誤譯為“我怎么會疼愛一頭!。例(2)的“卑鄙”是個詞組!氨啊笔潜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識淺薄?勺g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如果把這個詞組理解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就誤譯成道德品質惡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這類錯誤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例如:
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例句中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進士取得做官資格稱“通籍”,意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會誤譯為“精通書籍”。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生誤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準確通順地翻譯古文,最重要的是結合上下文準確地理解每一個詞。
以上雖然列了一些常見錯誤,不過從考試的角度說,這樣的問題不常遇到。所以,重點還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譯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