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議論文閱讀復習教案
中考復習講義
(議論文閱讀)(4課時)
現代文閱讀能力要點: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對“現代文閱讀能力”的教學要求是:“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清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寫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議論文閱讀:
1、 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
2、 弄清文章的類別歸屬(立論、駁論或二者結合);
3、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分論點,并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層次(縱式結構、橫式結構、“總分總”式、“總分”式、“分總”式);
5、認識、分析論據類型,具體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及駁論中的歸屬論證等等);
7、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色,能抓住關鍵詞語、典型語句,注意分析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
8、分析寫法上的其他特點(如夾敘夾議、議論中的說明和過渡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
9、運用聯想、想象,豐富文章內容。
區分·發現·思考·判斷
——2003年中考語文走向預測與分析
影響2003年中考語文命題的有五大因素:1、2000年部頒《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是命題主要依據;2、2000年啟用的新教材,是命題材料資源庫;3、2001年新頒《語文課程標準》,其課程理念會對命題產生潛在影響;4、教育部的中考改革《指導意見》,指明了命題改革方向;5、高考命題改革的經驗也有借鑒作用。綜合這些因素,2003年議論文閱讀應考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走向預測
1、課外材料為主
2000年以來,《指導意見》關于“閱讀應以課外文字材料為主”的精神已逐漸得到落實。2002年70%以上的材料來自課外,2003年可能比例還會增加。當然不排除選用教科書中的新議論文作命題材料,但分量不會重。
2、人文內涵豐富
課外命題材料,大多涉及人們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如2002年《吃苦是一種資本》(南京市)《寬容是美德》(河南。蹲x書·養氣·寫作》(上海市)等。這些材料可以考察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
3、考查整體把握
《大綱》明確指出“語法修辭和文體常識不列入考試范圍”,《課標》也說“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因此不應在閱讀題中考語法、修辭、作家作品常識和文體知識,而應注重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是閱讀能力的核心。以片段文字作命題材料的將更少見,趨向以整篇文章來教師對文章整體的感知、理解和領悟能力!墩n標》要求“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 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理解”。這是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
二、題型分析
1、 客觀題減少。
選擇、判斷、填空和答案固定的簡答題等客觀題將進一步減速少。選擇題甚至可能在議論文題中消失。對議論文知識如論據類型、論證方法、論證結構、論證方式等單純辨識的題目,比例也會降低。
2、 主觀題主導。
《課標》指出:“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章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币虼,對文章內容要點即作者觀點、法、進行篩選、提取、概括、探究,這類主觀性試題將是議論文題的主導。
3、 開放題增加。
《大綱》要“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法或疑問”!墩n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因此,答案不惟一、鼓學生有創意地表達閱讀感悟的開放型 試題 會增加。如上海市2000年,《讀書·養氣·寫作》最后一題:第4段中說:“讀者通過讀書,感受到文章的氣,吸收文章的氣”。請你從課外閱讀中舉出一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要點:1、課外閱讀的篇名(書名)2、從中的得益3、表達完整。(三個要點各1分,如以課文為例,不給分)至于讀的是什么書,從中得到什么益、吸收了什么,則不求一致。這一類開放性試題,會有所增加。
三、復習重點
初中生外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很難全面、深刻!墩n標》只要求閱讀“簡單的議論文”,也沒有涉及論點、論據、論證等文體術語。復習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重點不是死記這些術語的定義,再到議論文中去“對號入座”,而應注意下面幾點;
1、 區分觀點、材料。
議論文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即主張和看法,也要擺出證明、支撐自己主張和看法的材料。《課標》要求“區分觀點與材料”,就是要在閱讀全篇的基礎上,篩選出作者觀點的語句。這樣的中心句或在開頭,或在結尾,或在文章中間。這項要求的關鍵詞是“區分”,即區分論點、論據,不要把論據誤認為論點,也不要把分論點誤認為論點。應該說這是閱讀議論文的起碼要求。
2、 發現內容聯系
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舉的事實、數據、圖表等,都是為證明觀點服務的!墩n標》要求“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關鍵詞是“發現”。如《談骨氣》的論點是“中國人有骨氣”,并引用孟子的話說明骨氣的三項內涵,文天祥、齊人、聞一多三個事例分別對應三句話,因此順序不能調換。這項要求意在讓學生理解議論文的結構,把握文章的思路。有效的復習方法是練習列文章結構提綱。
3、 自主思考、判斷。
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全面,材料是否真實、可靠,理由是否正當、充分,學生作為閱讀主體都要“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如19世紀30年代有些人宣揚“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就不符合事實,魯迅先生據理批駁:“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近年中考試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如哈爾濱市《智者無言》最后一題:“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觀點,請談談你的看法。”不管同意還是不同意,只要“有創見或見解精辟,表述清晰流暢”,就能得滿分。
4、 組織表述語言。
讀者對文章的理解是內部語言,還要轉化成外部語言,用文字表述出來。這是多數學生的薄弱環節。卷面文字要求簡明、連貫、得體。有效的復習方法是壓縮語句,先把要說的意思都說出來,或寫下來,再看哪些字、詞可有可無,刪去也不影響意,要盡量刪去。多做這類練習,才能使表述語言干凈、利落。
議論文閱讀是中考難點,了解考什么,怎樣考,復習方法得當,就會化難為易。
學法一點通
閱讀理解切忌急于求成
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其問題設置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直接源于原文,間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對第一層問題,需要認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從原文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中覓得答案;對第二層問題,需要反復強化、整體感知原文,對文意做到融會貫通,并積極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對第三層問題,需要高度領悟文意,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運行延伸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活動,才可形成答案。
但筆者發現有一些初中生在做題時卻往往急于求成,做題過程流于急促浮躁,問題答案流于偏淺疏漏,不能優質高效地做好閱讀理解題。那么,怎樣才能革除這種毛病,做好閱讀理解題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 讀,且熟讀。
閱讀是理解的基礎。要產生深刻透徹的理解,就必須反復閱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寫作思路、行文線索都是隱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有反復閱讀、強化感知,才能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但有些同學卻急于求成,忽視對原文的閱讀,只“水過地皮濕”般泛泛而讀,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對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錯誤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豈不是強為“無米之炊”?得出的結論,豈不成了“空中樓閣”?當然,熟讀并不等于機械重復,在熟讀的同時應給予思維一定的時間的空間。
二、 思,且深思。
只有深思,才有發現。所謂深思,就是讀者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機結合自身的文化素質的主觀意識,積極、高效、縝密地運行思維,深刻發掘文章深層意蘊的心理過程。因此,我們不應惰于思考,不應淺嘗輒止,應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問題的解決才如“皰丁解!保卸。
三、取,忌斷章取義。
文章是作者的意識整體。各部分之間、各層次之間都是血肉相聯,渾然一體的。因此,我們怎能忽視文章的整體性,怎能管窺蠡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斷章取義呢?正確的做法是應從文章的整體出發,應于高處大處著眼,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層層確定。惟其如此,我們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頗,謬誤叢生。
2003年中考現代文閱讀訓練與指導
·議論文篇·
(一)
人的價值不是一下可以看清的,人們的日常所見,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貴賤。至于體現人的價值的精神境界,則非肉眼所能覺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當曹雪芹在窮困潦倒中創作《紅樓夢》,當居里夫婦在狹小的實驗室里探索科學的奧秘,誰能在當時準確地估量他們的價值實現呢?因此,歷史老人告訴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種種頭銜,而要看他的內心和行動。衣服、什物、頭銜等是人的外在現象,這些對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這些并不能全面地體現人的價值內涵,估量一個人的價值,必須看他的心靈,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實際行動,看他為社會為大眾貢獻了多少。
古代哲人孟子曾說:一個人身處富貴溫柔之鄉,不能喪失志向;身處貧賤困苦之地,不能改變人格;身處強暴威脅之時,不能丟掉氣節,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北宋名臣范仲淹也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庇辛诉@樣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 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有了一顆跳蕩的火熱之心,再伴以扎扎實實的行動,這就是實現人的價值的歷程。(摘自《人的價值》。作者:張豈之)
[命題意圖]
閱讀材料對學生正確認識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積極的意義。根據閱讀材料設計的第1、2題,旨在考查對閱讀材料理解的同時,完成與教材中學過的課文的對接,引導考生要重視對課本的學習;第3、4題考查議論文中論據的運用,也考查閱讀積累;第5、6題考查論證方法的把握與理解;第7題檢測考生的思辨能力及多角度分析閱讀的能力;第8題考查對議論文語言的理解運用。
[閱讀訓練]
1、 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孟子的話,孟子的原話是:
2、課文《談骨氣》用孟子的話,是為了證明 這一論點;以上文段引用孟子的話,是為了論證 。
3、用一位名人的話或詩句補在第二段引用的范仲淹的名言之后,所引用名人名言(或詩句)要與范仲淹的名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致。
答: 也曾這樣說:“ !
4、如果用“雷鋒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了許多人人可以做卻未必人人去做的好事”替代第一段中關于居里夫婦探索科學奧秘的事例,行不行?為什么?談出一點理由來。
5、本文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其中對比論證的運用頗具特色,試舉一例說明。
答;
6、如果把第一段中畫曲線的句子作一點改動,使其成為比喻論證,該怎么改?
答; 。
7、有不少科學工作者的“心靈”和“精神領域”都很高尚,在科學研究的實踐中也非常勤奮,但終其一生,由于種種原因,也未能在其研究的科學領域有所突破與建樹,對他們的人生價值,該如何評價?用50字左右的篇幅,談談你的看法。
答; 。
8、下列句子加點的詞是不能去掉的,請你談談理由。
當曹雪芹在窮困潦倒中創作《紅樓夢》,當居里夫婦在狹小的實驗室里探索科學的奧秘,誰能在當時準確地估量他們的價值實現呢?
答: 。
(二)
一切科學事業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總是面對著未知的世界,每前進一步都會增加一百倍的艱險,因此這種精神既是創造精神、開拓精神、也是冒險精神、獻身精神。一部科學史證明一定理:為了開拓,必須冒險。生物學家達爾文并沒有因為昆蟲中毒而放棄對昆蟲的考察, 。俄國物理學家利赫曼和羅諾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頂上豎鐵桿的辦法,把空中的雷電引下來仔細研究。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當他們倆攀上屋頂時,突然一道閃光掠過,利赫曼教授隨之倒地。然而,羅蒙諾夫在給利赫曼念完悼詞后,又繼續開始冒著生命危險揭示雷電的奧秘。面對著這些無畏的探索者,我們怎么能不受到啟迪和激勵!
其實,又何止自然科學, !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應該成為全體科學工作者的座右銘。馬克思主義便是在探索中誕生、在探索中前進的。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社會科學的成果一開始便要直接和社會見面,產生廣泛的現實影響,作為探索者,自應抱高度負責的態度,既要有勇氣,又要掌握“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而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則應積極為探索者創造條件,激勵和振奮探索精神,并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探索的成果。這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充滿信心的標志。(摘自《“挑戰者”號追思》,略有改動。作者:郝銘鑒)
[命題意圖]
閱讀議論文,要落實文體特點。以上文段適宜于中考考生閱讀,因為文體特點比較明顯,與《大綱》及新課標的精神吻合。第1題考查關于論點的知識;第2題在考查論據運用的同時也考查課內外知識的積累;第3題檢測對論證方法的理解;第4題檢測對文章中句子的解讀,既有意義內容上的理解,也有其作用上的理解;第5題考查概括段意與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第6題屬常規試題,考查對文章布局與結構的理解;第7題考查積累與運用能力。
[閱讀訓練]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2、在文章第一段的空缺處用一句簡潔的話補充一個事實論據。
答: 。
3、本文共兩段,從論證方法的運用上說,第一段主要以 為主;第二段主要以 為主。
4、第二段中引用鄧小平同志的話,其作用是其作用是 ,同時,又 。
5、第二段開頭的橫線上應當填入的一句話是 。
6、本文采用的是議論文中常用的“總分”結構,試作具體分析。
①總:從開頭至“ ”。
②分:先在 段從 角度論述中心論點;再在第 段從 角度論證中心論點。
7、寫出一句關于探索或創新的名言警句。
答: 。
(三)
愛因斯坦在20世紀5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當局的一封信,信中誠邀他去當以色列總統。愛因斯坦是猶太人,若能當上猶太國的總統,在一般人看來,自是榮幸之至了。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愛因斯坦竟然拒絕了。他說:“我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物質打交道,既缺乏天才的才智,也缺乏經驗來處理行政事務以及公正地對待別人。所以,本人不適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馬克·吐溫曾經經商。第一次他從事打字機的投資,因受人欺騙,賠進去19萬美元;第二次辦出版公司,因為是外行不懂經營,又賠了近10萬美元。不僅自己多年用心血換來的稿費賠了個精光,還欠了一屁股債。馬克·吐溫的妻子奧莉姬深知丈夫沒有經商的本事,卻有文學上的天賦,便幫助他鼓起勇氣,振作精神,重走創作之路。終于,馬克·吐溫很快擺脫了失敗的痛苦,在文學創作上建立了輝煌的業績。
人生的訣竅就是經營自己的長處。這是因為經營自己的長處能給你的人生增值,經營自己的短處會使你的人生貶值。富蘭克林說:“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是廢物!本褪沁@個意思。在人生的坐標系里,一個人如果站錯了位置——用他的短處而不是長處來謀生的話,那是非常艱難甚至可怕的,他可能會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淪。因此,對一技之長保持興趣相當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但可能是你改變命運的一大財富。選擇職業同樣也是這個道理,你無需考慮這個職業能給你帶來多少錢,能不能使你成名,重要的是,你應該選擇最能使你全力以赴,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長處得到充分發揮的職業,把自己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經營出有聲有色的人生。(摘自《天天讀寫》。作者:徐繼發)
[命題意圖]
議論文可以有不同的樣式。選擇這一文段作為閱讀材料,旨在引導考生理解議論文樣式的多樣性。依據閱讀材料設計的訓練題,主要考查對議論文文體知識的掌握程度,如第1、2、3、4題。第5題檢測多角度思維的能力,同時考查平時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第5、6題均屬開放性試題,鼓勵考生談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培養其創新意識。
[閱讀訓練]
1、文章第一、二段用兩個 論據,旨在引出本文的論點。
2、 如果要把本文的結構調整為“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形式,應當怎樣改動?
3、 本文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其中的兩種①②
4、 補全下列句子,作為本文的補充論據。
①如果讓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去寫小說, 。
②假如讓籃球運動員姚明去跳芭蕾, 。
5、有人喜歡經營自己的長處,有人卻總是在彌補著自己的短處,你如何看待?用50字左右的篇幅談一談。
答: 。
6、如果用文章第二段的事例來證明“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觀點行不行?為什么?
答: 。
7、說出你所知道的愛因斯坦的最重要的一項科學貢獻和馬克·吐溫的一部作品名。
答:①愛因斯坦: ;
②馬克·吐溫: 。
(四)
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
胡錦濤
① 艱苦奮斗,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也是我們黨堅持執政為民,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必然要求。②只有堅持艱苦奮斗;心中裝著人民群眾,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保持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增強抵御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才能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③如果丟掉了艱苦奮斗的作風,貪圖享樂,不愿意再做艱苦的工作,對群眾的疾苦漠然置之,對群眾的呼聲充耳不聞,就必然會脫離群眾。④只有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艱苦奮斗,這兩者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⑤只有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保持艱苦奮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堅持艱苦奮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⑥堅持艱苦奮斗,根本目的就是要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斷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⑦這也是我們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⑧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⑨尤其要關心那些生產和生活遇到困難的群眾,深入到貧困地區、困難企業中去,深入到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城市貧困居民等困難群眾中去,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⑩要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帶領群眾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摘自胡錦濤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的講話)
[命題意圖]
用上文作閱讀材料,可引導考生關注時政,重視課外報刊的閱讀,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教育。根據閱讀材料的設計的第1、2、3、4題,從論點、論據、論證幾個方面檢測閱讀議論文的能力,第6題檢測對文字解讀能力及篩選信息的能力,第4、5題考查平時的課內外積累,第7題檢測聯系生活運用材料的能力。
[閱讀訓練]
1、文段的標題是“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文中卻用了不少篇幅艱苦奮斗,其原因是(用文中一句話回答) 。
2、從論證方法上看 ,文中第 句正面闡述了堅持艱苦奮斗的必要性;第句從反面論述了丟掉艱苦奮斗作風的危害。
3、劃分本文層次(用“/”在句子序號中標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4、寫出兩條關于艱苦奮斗的古代名言。
① ②
5、請舉出兩個“牢記黨的宗旨,堅持艱苦奮斗”的黨的優秀領導干部的典型事例。
①
②
6、文中有三個短語,可以概括⑧⑨兩句話,這三個短語是 。
7、濱江市委要在機關大樓墻上書寫一大幅標語,請你從以上文段中選幾句最恰當的話作為標語內容。
答: 。
(五)
語文是學習任何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工具。不論是社會科學的文、史、哲、政、經、法,還是自然科學的數、理、化、生,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語文這個工具。語文不學好,不善于讀,不善于寫,無論學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會受到影響,效率都不會很高。人們都知道,學不好數學會影響學物理;那就更應當知道,學不好語文還會影響到學數、理、化的敘述、論證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經過精練、嚴密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如果不掌握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這些東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數的平方”和“兩數和的平方”,意義完全不同,解題時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謬以千里。語文課是基礎課的基礎,基礎不好,就會影響 到基他課程。等到以后參加了工作,無論從事哪個部門的科學技術業務,總需要經?葱┘夹g資料,如果閱讀能力不高,那對工作將會有多大的影響!當技術員寫不好實驗報告,當醫生寫不好病歷,有了發明創造,寫不好科學論文,有了經驗,寫不好總結,那對工作又會有多大的影響!(選自《張志公文集》)
[命題意圖]
把張志公先生的這段著名論述作為閱讀材料,有利于考生充分認識語文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從而更好地學習語文。設計的訓練題,重點檢測考生是否具有聯系文體特點閱讀議論文的能力,第1、2、3題考查的是關于論點、論據、論證的有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第6題檢測對語言的感知與品味;第5題結合文段閱讀,考查對課內外閱讀的有關知識的積累;第7題要求從正反兩方面談一點認識,由于聯系了生活實際,有話可講,其實也是對于文章中的論點所作的補充論據。
[閱讀訓練]
1、文段的論證思路是:先提出論點“ ”,然后從 和 兩個方面進行論述,采用的是先 后 結構。
2、文段在證明論點時,除了循循善誘講道理外,還用了 和 的論證方法。
3、從你掌握的數、理、化公式或定理中,舉一例子,說明其“精練”“嚴密”的語言特點。
答: 。
4、從文段中找出與畫曲線的句子相照應的句子,在其底下畫直線。
5、許多自然科學家除了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外,在為文為詩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試舉一個例子。
答: 。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都用得很好,試具體說說好在什么地方。
①語文學不好,不善于說,不善于讀,不善于寫,無論學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會受到影響,效率都不會很高。
②那就更應當知道,學不好語文還會影響到學數、理、化。
7、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由于學好了語文而促進了其他功課的學習的經驗,或說說你由于語文學得不好而影響了其他功課的學習的教訓(不超過60字)
答: 。
8、為本文擬一個言簡意賅的標題。
答: 。
(六)
長期以來在日本有少數右翼勢力一直企圖抹煞南京大屠殺這段鐵一般的歷史事實。最近,日本眾議員石原慎太郎對美國某雜志的談話就是一個最新的例證。石原稱:“中國方面應該(就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提出論據,我不認為發生過所謂的大屠殺”,并說“如果真有那種破天荒的(大屠殺這種)事情,當時的外國記者為何沒有報道呢?”曾經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果真是無據可查的“謊言”嗎?果真是沒有目擊者的報道嗎?
所謂“當時的外國隨軍記者為何沒有報道”,純屬明知故問。當時在日軍攻城戰和以后大屠殺中,日本戰地記者都作了報道。如《東京日日新聞》記者淺海一男就報道了日軍第16師團中島部隊少尉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巖進行的屠殺中國人比賽。該報分別以“百人斬大戰”“百人斬超紀錄”為題予以刊載,并刊登了向井和野田的照片,稱他們為“皇軍”的“英雄”。當時在東京出版的英文版《日本報知者》也報道了日軍在南京的所謂“戰績”。為了防止日軍暴行流傳于世,日軍當局曾限制刊登南京大屠殺的文章。前坂俊之根據《出版警察報》統計,被禁的有關文章僅1938年頭三個月就達182篇。不僅日本記者,當時在華的美國《紐約時報》《生活雜志》以及英國的《曼徹斯特衛報》等報刊記者也據實發表了大量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報道和照片。
任何人的謊言和詭辯都抹殺不了中國人民用血和淚鑄成的歷史。故意歪曲掩蓋歷史,往往就是重蹈歷史覆轍的開始。日本少數右翼勢力如石原慎太郎之流不斷利用各種機會企圖歪曲和篡改日本侵華歷史,這種做法是違背中日兩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決不能容許的。
(摘自《南京大屠殺史實不容否認》,略有改動。作者:張益錦)
[命題意圖]
閱讀材料是一則駁論文,拒此設計的訓練題旨在考察對駁論這種論證方式的理解與運用。第1、2、3題檢測閱讀駁論文的一般能力;第4、6題考查對駁論文語言的感受與揣摩,引導考生體悟駁論文的語言風格;第5題從文章結構的角度考查理解能力;第7題側重于積累的考查,旨在引起考生對課外閱讀的關注,同時也是考查運用論據的能力,屬開放性試題。
[閱讀訓練]
1. 文章引用日本眾議員石原慎太郎的話是為了揭露 。
2. 石原慎太郎的論點是 ,其虛假論據是
;本文是通過駁其 而駁倒其 的。
3. 文章第二段列舉了若干外國隨軍記者報道南京大屠殺事例,如果把美國、英國記者報道安排在第二段“當時在日軍攻城戰和以后大屠殺中”之后好不好?為什么?
答: 。
4. 文中哪句話最能表明日本方面“故意掩蓋歷史”?在其底下畫線。第二段中加點的“僅”能否去掉?為什么?
答: 。
5. 第一段中畫曲線的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是 。
6. 文中用了許多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請選擇兩個貶義詞,聯系語境分析其表達效果。
① ;② 。
7、本文的論據主要是 論據;請再從你積累的名人名言中,選兩條作為道理論據,反駁石原的論點。
①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