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教案設計8
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集上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課
二、 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著重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加知識的積累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對戰爭的認識。
三、 教學目標 :
學生通過對有關戰爭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文字、圖片、表演、論辨等形式展示成果,進而開闊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的積累。通過口語交際、寫作訓練,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四、 教學重點、難點:
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這些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資料的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的不完善以及各種整理、探究信息能力的欠缺都會對本課的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同時,戰爭本來離學生有一定距離,讓學生體會戰爭的危害、培養熱愛和平的責任感需要教師不斷創設情境,這也是一個重點、難點。
五、 教材分析:
本課是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這是新課標教材中的一個新的嘗試,這課是在經過學習了一個單元的關于戰爭題材的作品之后所延伸出來的活動課,旨在讓學生收集一定的關于戰爭的資料后分析、整理,從現實角度、文學作品中加深對戰爭的了解,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也鍛煉學生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而這節課的教學案例學生經過了資料收集等準備階段后的一個成果的展示課。這樣的綜合性學習課不僅課外要利用大量時間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在課堂展示中更不能讀讀成果,草草了事,而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培養學生世界觀的效果,也能夠讓學生真正深入去思考。
六、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地處郊區,受家庭因素等的影響,學生的資料有限,要查找相關的資料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了解,對于各種戰爭學生大概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同時對戰爭的性質、給人民帶來的危害,也從文學作品中感悟甚多。因此,為激發學生興趣,能達到“跳一跳,摘個桃”的效果,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大量資料制作成網站,利用校園局域網讓學生在有資料可查的情況下查找、整理相關資料,這樣便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否則學生在無資料可查的情況下必然缺乏興趣,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以后的活動任務。
七、 教學過程 :
(一) 課前的準備階段: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網站分小組收集、整理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制成幻燈片,自己配以相關的文字說明,在活動課上來展示本組的成果。
(二) 課堂教學過程 :
1、導入 :我們熱愛和平,我們不喜歡戰爭,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時常有戰爭伴隨著我們。就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戰爭總共不下400次!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但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和平永駐?(播放動畫短片《和平之聲》,這一動畫截取了一些戰爭帶來的蕭條的場面,兒童期盼的眼神、悲慘的境遇等,極具感染力,能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景之中。)
2、第一篇章(學生成果展示):古今戰事知多少
(1)搜集這一內容的“歷史學家”小組把自己整理好的資料來向同學們展示,借助多媒體,邊展示邊向學生解說。(設計這樣的環節,可以把學生的努力展示給其他同學,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聽的學生也增加了知識,實現知識共享,共同進步。)
(2)感想:
由小記者負責采訪這一組的部分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受?(對戰爭有沒有思考?談出自己的一點體會)
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很好地抓住同學們最真實的想法,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也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責任感。讓小記者參與,使課堂氣氛更為輕松、活躍,讓學生敢于表達,也讓小記者的提問水平提高,培養了表達能力。)
2、第二篇章(學生成果展示):戰爭,為什么永不停止?
(1) 由“軍事學家”小組的同學通過演講的形式,使學生對戰爭性質作較為深入的分析,進一步審視戰爭。(這一環節對學生的要求較高,但又是一項最基本的訓練,讓學生演講,不僅要把本小組的成果展示出來,還需要學生的語言有一定的感染力,這一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自我展示的個性和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
(2) 介紹抗日戰爭的有關背景,全班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場戰爭?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誰該對這場戰爭負責?(這是課堂中的一個討論探究問題,學生可以在進行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互相的合作能力。)
3、第三篇章(學生成果展示):戰爭與文藝作品
由“文藝學家”小組的同學向同學背誦古今關于戰爭的一些詩詞、講一些戰爭故事,同時組織全班開展賽戰爭成語的小游戲,使學生對文學知識有所積累。(這是一個文學知識的積累,農村的學生缺乏的就是知識量,所以常常使探究無法深入,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通過這種讓學生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積累,就會在日積月累中提高語文素養。)
4、小組辯論:了解了這么多次的戰爭,看到人類歷史經過的戰爭的風雨,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之后,我們更加渴望和平,你認為將來的世界有永久的和平嗎?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學生集體討論,各抒己見)
(辯論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對這樣的問題也很難深入,因此,教師在課前讓學生瀏覽大量類似的資料,學生分析、整理、思考后得出自己的觀點,并用一定的依據支撐,這樣,只要學生課堂上言之有理,有理有據,教師就可以肯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5、活動總結評價:
評價是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除了在學生活動前做好參謀外,還需對學生參與整個活動的情況給予督導和評價,當好裁判員。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步驟如下:
先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然后是五大小組互相評價,其中包括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收集資料的情況等,最后教師結合學生評價進行再評價。
八、 布置作業 :
完成本單元的一篇大作文,可以是:
記敘這次開展某項活動的經過。
分析、評論某一件大事或某一個問題(如對“未來能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談自己的看法。)
想象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戰爭。
九、 效果預測:
(1) 本課作為活動課,又是以戰爭為話題,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再加之學生本身資料的缺乏、能力又不是很好,如果教師不加以輔導和幫助,很難形成良好的氣氛,達到預期的效果。通過教師事先提供大量資料,學生自己進行分析、整理、探究的基礎上,學生較為深入地了解了戰爭,也將會有話可說。
(2) 戰爭,本來就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學生如果不能進入相應的情境,就很難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利用多媒體,配合相應的圖片、音樂,把美與丑、邪惡與正義、殘酷和美好進行對比,學生能產生情感體驗,在《和平之聲》等一些動畫圖片播放中,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較好的效果。
(3) 一些學生自我的展示、演講,將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達到新課標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4) 探究題的設計,讓學生討論、探究,能夠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5) 教師和學生帶有鼓勵的、較為公平的評價,能使學生改變自己的不足,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的信心。
(6) 各類豐富的活動基本由學生穿插其中,使課堂更為自由,氣氛和諧、輕松,學生就能做到有話敢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