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教學設計
第一節 設計總體要求
什么是口語交際?現代語言學認為,口語交際就是交際雙方(交際對象)為了特定的目的(交際目的),運用口頭語言和適當的表達方式(交際手段)進行信息傳遞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種言語活動。
相對于過去“聽話、說話”——單向自我式的靜態語言實踐而言,口語交際是一種雙向互動式的動態語言實踐。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口語交際”的內涵,拓展教學設計的思路,我們還得分析一下其特點。顧名思義,“口語交際”的主要內涵和特點包括兩個方面:
1.口語性
口語交際屬于情境語言范疇,非書面語言,因此有較強的隨意性、靈活性、可變性。但這不妨礙對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目標、內容、過程等的設計。
口語交際的“口語性”,啟示我們在教學設計中要特別關注交際話題的情境設置,恰當地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真實地進入角色。
2.交際性
因為口語交際是面對面的交流,一方要根據另一方(或多方)的反應做出相應的反應,而且聽者和說者的地位又隨著交流的需要在不斷轉換,所以它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是包括聽覺、視覺、感情、記憶、思維、評價、認識、創造等活動的動態實踐過程。
口語交際的“交際性”,至少給我們的教學設計以三點啟示:一是教學時不必過多地傳授口語交際的知識,而應把信息的傳遞、情感的溝通置于口語交際的第一位;二是要多實踐,這是獲得交際能力的惟一途徑,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挖掘課程資源,以“教材為中心”的紙上談兵是不可取的;三是體態語(面部表情、首語、手勢語等)在信息傳遞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一、一年級口語交際的目標設計
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口語交際目標設計的關照,及《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口語交際的要求,我們確定一年級口語交際的目標是:
1.愿意進行口語交際,愛交際、敢交際。
2.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3.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4.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5.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6.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二、一年級口語交際的內容設計
(一)內容范圍
口語交際分為“對話”和“獨白”兩種言語方式。前者指對話雙方直接交流,說者和聽者角色不斷互換,雙方憑著對對方話語的正確理解做出恰當的反應,使對話繼續下去。這是一種最基本的言語交際方式。如蘇教版教材上的《打電話》、《借鉛筆》、《指路》等。后者指說話者獨自進行的較長而連貫的言語,聽眾與說話者沒有直接的言語交流,一般通過表情、氣氛回應。如蘇教版教材上的《自我介紹》、人教版教材上的《續講故事》等。如果沒有反應則等于交際沒有發生。長期以來,這種“交際性”被忽視。教學時,教師往往重在指導學生看圖、說話、講故事等的條理、語言技巧,往往忽視聽者的回應,使本該多向交流的信息單一化。
針對這種偏重獨白言語的練習、很少關心聽者感受的現象,我們設計時的應對策略是:
1.增加趣味性的體態訓練內容。理解和運用體態是聽說能力結構因素之一。國外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提出口語獲取信息的模型:信息總量=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實踐也證明,體態訓練既是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增進聽說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可集中開展以下訓練:(1)聽話時密切注意說話人的身體姿態、表情,始終保持專注的精神和入神的姿態。(2)聽話產生感情共鳴時,作適當的點頭、微笑,表示接受、同意、贊賞。沉默不語,或更加專心致志,則表示同情、慰問、支持,盡量給說話者以精神上的慰藉。
2.增加評議內容,建立多邊信息交流網。獨白言語練習一般是說者獨自進行,是點上的活動。為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每人說完都要有評議的過程。評議可以是說者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議,形成你說我聽、我說你評、我評你改的氣氛,建立多邊信息交流網,打通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道,以充分發揮這種信息交流的作用。
(二)內容選擇原則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修改或自主選題。口語交際內容的選擇原則為:
1.源于學生生活
交際的話題應來自生活,對于孩子來說,生活就是他們正在經歷的每時每刻和點點滴滴。從空間意義上說,孩子們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源于生活”的選題原則就是指交際的主題應該來源于他們身邊或周圍所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遠離他們生活的一些消息或事件。也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放學回到家是先做作業 還是先看電視;針對一則廣告談談自己的感受等等。
2.學生有需要
學生的需要是交際的前提,學生感興趣,才愿意說,才有話可說,才有可能說好。比如:做“傳話”游戲,再討論為什么會傳錯話;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本圖書,然后互相借書,并說明想借這本書的理由;給自己過生日應該怎樣過,提出你的看法,然后評選出理想的方案。
3.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
低年級學生對未來總是充滿著神奇美妙的幻想。遵循這一年齡特征,設計幻想語場,開發口語交際的主題。如《國標本(人教)語文》下冊口語交際《未來的橋》的設計啟示我們:課前可讓學生動手畫畫科幻畫,課上圍繞科幻畫進行口語交際活動。
三、一年級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 設計
(一)教師的指導過程設計
教學設計要關注教師指導的整個過程,特別要在以下三個關鍵性的環節精心設計:
1. 激情
口語交際的過程也是感情交流的過程,因此上課時首先要激起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感情投人,使他們想說,愿意交流。特別是剛剛開始上口語交際課,激勵學生愿說、愛說、敢說比會說、說好更為重要。他們想說什么就應該讓他們說什么,不要給予過多的限制和苛求,否則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要激發、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別人的交流中去。
激發、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的主要途徑是創設情境。
2.示范
示范是“做出某種可供學習的典范”,也就是做個樣子給別人看看。為什么說示范在口語交際教師指導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呢?原因有兩個:一是根據語文工具性特點,工具的掌握不是“教”會的,而是照著樣子(示范)通過不斷的實踐逐漸掌握的。二是心理學研究表明,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在學習中,由于兒童知識、經驗的貧乏,模仿就成了他們的心理需要。可以說,兒童的一切學習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雖說在學生的生活中口語交際幾乎是無處不在,但自然狀態下的口語交際還存在不少問題,離《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有較大的距離,如文明禮貌的缺失。那么,怎么說、怎么做才算是講究文明禮貌了呢?講解當然是一種辦法,但實踐證明最簡便、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適時適當的示范。示范,教師可親為,亦可利用電教媒體。
3.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如:在語言素質方面,看學生是否能基本做到語句通順,把想表達的意思用普通話說出來;在綜合素質方面,看學生是否能具備初步的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愿意交際,能根據交際對象的不同調整交際內容。至于評價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操作中,必須掌握“多表揚少批評、多激勵少指責”的原則。
(二)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
口語交際是一種雙向互動式的動態言語實踐活動,所以學生口語交際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獲得必須通過學生個體積極、主動的言語實踐才能達成。相應的實踐方式有:
1.看憶結合,學習口語交際。《國標本(蘇)語文》口語交際教材一般由兩部分構成:(1)情境圖。作用是交代口語交際的場合、對象、目的,創設了一個虛擬的交際環境。(2)文字提示。作用是顯示本課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另外還配有《小學生口語交際百集》的光盤,可作為示范的參考資料供學生看一看。看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踐憶一憶、想一想,這是模仿前的儲備。
2.說演結合,練習口語交際。每堂口語交際課,都要讓學生多次議論和反復演練,或讓他們同桌討論、小組討論,或讓他們同桌演練、集體演練,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說、演的機會。
3.及時運用,培養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僅僅依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引導學生運用課內學到的口語交際知識,積極主動地在平時的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踐。
不過,針對某一具體的口語交際,以上方式還可優化組合、合理配合,以取得最佳效果。
(方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