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整體閱讀》教案
教學目的:
學習議論文閱讀的一般方法,整體提高學生議論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今天有這么多的領導和老師來我們班級指導工作,你們的心里肯定有很深的感觸。
下面哪位同學能自覺的站起來,把你現在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學生回答)哪么,你能否說一下,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剛才這幾位同學講的都不錯。其實,你們的感受,在議論文中就叫論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這就是論據。
今天,我就針對議論文閱讀難的問題,與同學們一起進行研究和探討。
二、新授:
A、同學們過去都閱讀過不少的議論文字,也做過不少的議論文閱讀題,哪位同學能再一次站出來,說一下你平時是怎樣閱讀議論文,又是怎樣做議論文閱讀題的呢?(學生回答)
剛才,這幾位同學講的也不錯,但是你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議論文閱讀的方法。
根據對近幾年中考試題的分析,以及幾年來語文教學的經驗積累,我認為,要快速、有效的進行議論文閱讀,首先應理清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一)把握中心——即中心論點(如:剛才同學講的感受)
(二)找準論據——1、事實論據(如:馬克思寫《資本論》、歌德寫《浮士德》、司馬遷著《史記》等等)2、理論論據(如:公理、定理、公式、名言、警句等等)
(注:議論文中的事實論據不同于記敘文中的敘事,不能詳細記敘,要作到概括、精煉。)
(三)分析論證——議論文中的論證方法具體的有:1、例證法、2、喻證法、3、引證法、4、對比論證法、5、道理論證。(注:要確定論證方法,應具體分析,仔細對待)
(四)理清結構——1、提出問題(引論)2、分析問題(本論)3、解決問題(結論)
(五)注重方式——1、立論 2、駁論(1)直接駁論點(2)通過駁論據來駁倒敵人論點(3)通過駁論證來駁倒敵人論點
(六)理解語言特點——準確、嚴密
B、通過剛才的分析,大家明確了,只有在把握論點、找準論據、分析論證、理清結構、注重方式、理解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地才能成功的閱讀一篇議論性文字。
俗話說的好:說出來道出來,從腰掏出來,你們是否真正的掌握了這些內容,下面我們還是通過實際的閱讀來檢驗一下:
(注:對于閱讀一,細致的進行講解分析與引導;對于閱讀二,由學生自己進行討論完成。)
三、歸納小結:通過前面的分析與閱讀,我們應該認識到,閱讀一篇或一段議論性的文字,必須做到:把握論點、找準論據、分析論證、理清結構、注重方式,并理解其語言特點(出示幻燈片),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注意把握、注意運用。
四、作業 :自己分析完成提綱上的閱讀三和閱讀四
附:閱讀練習題
一.閱讀《懷疑與學問》選段,回答下列問題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①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②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③只有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④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⑤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⑥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⑦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⑧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的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的書中的學說辨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⑨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⑩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⑾
⒈寫出本段文字的論點。
⒉指出文中⑨——⑾句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⒊請用“‖”把②~⑧分成兩個層次。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⒋舉戴震幼時喜疑讀書一事直接證明了哪句話?
⒌概括②③句、④⑤句各自闡述的道理。
二.閱讀下面文段,注意思考完成下面問題。
①我們往往只注意文字的學習,而不注意甚至不理會語言(口語)的學習。也就是說,盡管我們天天講“語文”教學,實際上我們教和學的都僅僅是“文”并不包括“語”,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半身不遂的。
②這種情況自然不難從歷史上找到解釋。半個世紀以前, 那是文言的時代,文言是沒法子當作活語言來教的,自然只有文字的教學,沒有口語的教學。文章要寫好,說話不妨亂七八糟。而文字的教學也只能依靠“目治”,不能從口語得到多大幫助。
③時代不同了,可是人們有惰性,F代的兒童學習的是白話,是普通話,是活的語言;钫Z言的教學應該是耳目并用,并且先耳后目?墒俏覀兊慕虒W法并沒有根本性的改革,基本上還是“目治”,還只是抓書面作業 ,不從口語訓練入手。
④在當今時代,口語表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強調大家也會承認,可是語文教學上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撇開口語訓練本身的用處不說,光從書面語訓練來說,口語訓練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一個人一天不知道要說多少話,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寫上幾封信、幾篇文章;一個學生一天上好幾堂課,要答問,要討論,而作文只有兩星期一次。抓住口語這個環節,讓學生受到應有的訓練,說直起話來有條有理,有頭有尾,不重復,不脫節,不顛倒,句式有變化,字眼有講究,還愁他不會作文?放過這個環節,讓他說話隨隨便便,亂七八糟,只在兩星期一次的作文課上才要求他立意謀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么精批細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
⑤總之,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語文教學從口語訓練入手,是順乎自然,事半而功倍。放過口語訓練,孤立的教學書面語,是違背自然,事倍而功半。
⒈本文是針對什么現象發表議論的?
答:
⒉用橫線在第④段中畫出能體現“事半而功倍”這一短語具體含義的語句。
⒊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第④段的主要意思。
答:
⒋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論證,試從文中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答:
⒌請用簡潔的文字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答:
三.不怕“跌”
走路時,偶然跌一跤是常有的;剛起來,又跌一跤,雖不多見,也不足奇。可是我們不能因為起來還可能摔跤就不起來了。我們應該不怕“跌”——不怕犯錯誤,永遠向前。
在工作中,失敗和犯錯誤是常有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現象到本質。人們往往是經過千百次的“跌”,才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諺語就深刻地指明了成功的必由之路。
愛迪生發明電燈就有不怕“跌”的精神。他經過幾年的努力,試驗六千多次,終于找到了最為理想的燈絲——“鎢絲”。在科學事業上,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多么可貴呀!
今天,培養不怕“跌”的精神,對青年來說不更為重要嗎?我們青年是國家的棟梁、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魯迅曾經說過:“我每看運動會時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朋友們,讓我們發揚不怕“跌”的精神永遠前進吧!
⒈請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⒉為什么說“在工作中,失敗和犯錯誤是常有的?”在文中用括號標明。
⒊文章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答:⑴ ; ⑵ 。
⒋文中高度概括并贊揚愛迪生精神的成語是:
⒌議論文中往往也使用記敘的表達方式,與記敘文中的記敘相比較,本文畫橫線記敘語句的作用是證明論點;其特點是什么?
四.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⑴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边@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⑵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現它,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⑶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了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⑷就拿洗澡來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的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臺風所以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莫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⑸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都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這個疑問,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⑹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了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子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直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⑺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做夢,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⑻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現真理。
⒈請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答:
⒉按議論文的引論、本論和結論,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并概括第二部分的段意。
答:(1)層次:
(2)第二層層意:
⒊議論文常用的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對比論證法。請指出本文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
答:
⒋本文談到的發現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
⑴
⑵
⑶
⒌根據第⑶自然段的內容回答問題。
⑴文中加“·”的“發現者”、“創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換,為什么?
答:
⑵文中加“·”的語句的意思是什么?
答:
⑶這段文字中畫“——”的語句在含義上與文章第⑻自然段中的一個詞相照應,這個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