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于協作”班會課教案設計
一、活動意圖
上學期我對初一(3)班56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反映出如下現象:(1)在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與老師、同學無法很好的協作,班集體榮譽感不夠強,“唯我獨尊,我行我素”;“我的學習成績不好是我的事,班集體紀律等好不好,不關我的事”,班里的事情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在家庭儼然以小皇帝自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說,還經常與父母親“對著干”,逆反心理強烈,無法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合作就更談不上了,有的甚至在家里“小子”當起“老子”來了;(3)在社會清高自負,容易瞧不起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與別人合適的交往、合作,不容易與別人和睦相處。總之,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社會很難給他們提供集體生活的機會,學生容易產生“處處以我為中心”的思想,缺少互幫互助,以大局為重的意識,這對學生良好的行為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針對中學生的這種現狀,在最新頒布的《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中的“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部分,其中提到極為重要的一點是“交流與合作”: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并實現目標,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處境與觀點;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地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新課程標準》中也特別強調學生要“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團結協作的精神在現實生活、學習中尤其在班集體建設中是非常需要的,也是極為必要的。
本次活動,主要是針對初一《成長冊》中“學會做人篇”的內容之一——“學會合作”,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同學自發地走出校園,去接觸社會各行各業,用他們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他們自己的心靈去體會合作的重要性,真正體驗到成長的喜悅。而整個活動的準備,從人員分工到聯系采訪單位到班會課的總體籌劃,都由學生自行組織,讓他們在組織的過程中去學習、實踐“合作精神”,從而培養強烈的班集體榮譽感。并通過班會課的形式為他們提供一次有益的成長交流的機會,再一次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
二、活動準備
1、組織問卷調查,了解同學在學校、家庭的協作意識。然后引導學生確定活動內容,并請同學為活動出謀劃策。
2、召開班委會,綜合全班同學的意見,確定主題活動內容。
3、班委會將全班同學分為五組,選出小組長,各小組分頭準備:收集有關協作成功的名言警句、名人事跡。于周五第二課堂活動時間與電教室老師聯系,到學生電腦室上網查詢相關資料;收集游戲,自編自導自演小品、情景劇組由班長組織排練,本組同學自行準備表演劇本臺詞、道具,選擇演員;采訪組自行聯系采訪單位(夏新電子有限公司、中山醫院、員當派出所),確定采訪時間(下午放學后),準備數碼照相機、攝相機、采訪記錄本、采訪問題。各組自己制作課件進行成果匯報。
4、準備二十雙竹筷、三幅粘貼畫(內容可以是動物、人物、風景)、三張畫板、現場音樂、記時器。
5、表演小品所需的英文字母(綠色硬紙皮、紅色字母)。
6、選定主持人,安排班會活動程序及班級背景布置。
三、情境創設
1、 黑板上用彩帶裝飾成“協作定能成功”字樣,配合投影班會課件:《成功在于協作》,
創設協作的氛圍。
2、 班級兩邊墻上分別是兩組同學的設計:一邊是五彩汽球,汽球上的飄帶寫著“我們的
合作使這世界變得五彩繽紛!”;另一邊是人物卡通畫,在卡通笑臉下寫著:“合作使我們如此愉快!”
3、 用《二指抬人》的實驗創設合作的氛圍:一個同學平躺在一張桌子上,他身體的兩側
分別站了五個同學,每個同學用食指和中指放在他身子下面準備向上抬。(投影):猜一猜:他們的合作能成功嗎?
四、活動過程(步驟、方法)
1、由《筷子的故事》引出班會主題??《成功在于協作》
2、實驗:《二指抬人》
3、短劇:《字母拼詞》
4、三個采訪隊分別做采訪匯報
5、情景劇:《孿生姐妹》
6、出示《合作測試題》,小組討論完成
7、家庭合作比賽:親子游戲
8、兩個同學上臺講講協作成功的名人事跡
9、出示《成功在于協作》名言,全班齊讀
10、現場采訪
11、全班合唱《團結就是力量》
12、主持人做結束語,班主任做活動小結
五、成果展示
1、名言警句集 2、名人事跡集 3、自編劇本集 4、采訪課件、錄像、記錄 5、社會實踐剪影 6、學生心得、體會集
建議將以上材料制作成班級網頁,以便于學生瀏覽與交流。
六、活動提示
1、 組織學生外出采訪時要注意安全意識。
2、 學生自編劇本時道具盡量簡單,易于制作。
七、備選資料
1、筷子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在垂危之際叫來他的兩個兒子,并叫奴仆拿來筷子,第一次拿給他們各一根筷子,結果一折就斷;第二次拿給他們各十根筷子,結果兩個人都折不斷。國王意味深長地對他的兒子說“看到了嗎?一根筷子很容易被人掰斷,然而十根筷子綁在一起卻很難掰斷,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你們一定要團結,才能辦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