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主題班會活動的指導及課后反思
1、主題班會活動的指導
在班會活動中處于指導地位的老師要儀表端莊;教態親切自然,語言準確生動,及時樹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捕捉教育時機,反饋調控應變能力強;有先進教育理念,具有創新意識。提起各門學科,教師都會教,而且有人教得很出色。說到班會活動,教師們一愁莫展,其原因:無計劃、無教材、無時間,教師們也就不愿去搞嘗試。而要開好主題班會,班主任必須善于抓住時機、選好主題、當好參謀和導演。目前對班會課的認識、設計和實踐存在幾個傾向:一是有的借班會活動之名,行“應試教育”之實,從時間到內容都服從于應試學科拓展與延伸的需要;二是沒有什么設計,完全放任自流,隨意性很大;三是教育觀念和方法沒有換位,老師包辦代替,學生沒有自主權。針對上述情況和根據《指導綱要》精神,我們強調九年義務教育活動課程設計必須遵循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對學生有效地進行素質教育;因地因時因人設計活動,務求豐富多彩,綜合運用社會、生活和學科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動手動腦的活動,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多方體驗,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踐意識、創造意識,促使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增進身心健康,為培養適應21世紀建設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作出貢獻。目前,由于在世界范圍內課程的人本化傾向越來越強烈,因此,以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等人為代表提出的,以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也就開始在西方且繼而在其它國家流行開來。這種教學模式與“開放課堂”教學模式很相似,其特點在于以學生為中心并以其“自我”的實現為目標。它的優點在于充分尊重學生獨立自主的個性品質,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多項潛能,而其最大的缺陷在于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容易使教學放任自流。因此,我們可以從加強教師的指導人手,對其進行合理的改革,以走出一條適合我們的教育路子。以最能適合活動內容和達到活動目標為其選用的標準。
2、主題班會活動的反思
所謂班會活動的反思,我們認為就是對班會活動的教育效果、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或轉變)情況作出價值判斷,使教師能根據反饋信息調整教育行為,家長能有針對性地配合學校教育,學生能知道自己的進步、成功與失敗,并據此調節自己的發展方向。班會活動的反思,是對班會活動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它要求老師對照目標,對學生的道德概念、知識、意志情感及思想品德行為進行分析判斷,找出成因,在學生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矯正發展計劃,并經過一定的行為訓練,活動強化,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有的老師在準備主題班會活動的過程中花了很多精力,班會活動一結束便放松了思想,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即“班會活動結束了,我的一切工作也就結束了”。有的老師僅僅滿足于同學情緒激動,受到“很大教育”,而沒有做到深入細致的落實工作,甚至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實際上,無論同學在班會活動上受到多大教育,心情如何激動,如果不把這些教育效果落實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來,這些效果便不能鞏固下來。任何班會活動的效果的發揮都不會僅限于課堂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一次成功的主題班會活動,學生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會讓我們的年輕一代終身受益。這就提醒我們要十分重視鞏固教育效果、這一環節,要注意最大限度地發揮班會活動的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