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會課設計
我的班會課設計 師大附中 熊鳳蘭
關鍵詞:高一新生 人生態(tài)度 理想和未來學風 校風 教風 新“三好”
內容提要:高一新生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又不輕易表露出來,渴望被人理解,熱衷于尋找理解自己的人,有的學生自尊心過強,自我中心突出,遇到挫折會表現出消極情緒;心智仍不成熟的他們還缺乏對客觀事物較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自身較為完善的道德、價值觀念,缺乏較為準確的判斷和甄別能力,這樣,在他們入校之初,對他們進行以上諸多方面的思想教育顯得非常重要。下面是我開學第一周的主題班會,內容緊湊,有老師的引導,有同學的討論和思考,符合一個課時的要求,而且效果很好,開學以來至現在,我所帶的班級班風正,班干部隊伍工作能力強,同學們在各方面都能約束好自己的行為,平時思想活躍,但能把握好“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能表現出發(fā)自內心的禮貌,知道“感恩”……
對于剛入校的高一新生來說,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們思想敏銳,熱情,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獨立思考和處事能力得到不斷發(fā)展,他們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人生與社會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對許多事物都敢于發(fā)表個人意見,正如我的一個學生羅雪琴在一篇自命題作文《暑期紀事——返校那天》里所說:“……再后來,該是離開的時候,以往的同學總是一窩蜂向外沖,還有一次發(fā)生了‘流血事件’,但這次不同,太不同了,總有同學回頭,也總有同學在學校里游蕩,更有一位同學等留下來,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抬頭看著窗外的一切,一言不發(fā),氣氛好像很沉重,可能在自省,可能在發(fā)呆,也可能在回憶,但是一切都像天上的云,飄走并不再回首……其實,生活總是這樣,在富足中給予,在希望中吝嗇,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就失去了,來來往往,許多人和事與自己擦肩而過,留得一時,留不住一世,并與此同時,失去很多。” ……但是,他們在處理社會、他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上容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如果不給與及時恰當的引導,他們最終會表現出對學校、家長和老師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在我剛帶完的04級學生當中就有這樣的例子。考慮到能讓我現在班上所有的學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修養(yǎng),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并了解、熱愛將要與之朝夕相處三年的老師和同學,我決定在開學之初的入學教育就將這部分的內容貫穿在主題班會里,下面我就說說我的這個班會課件的思路和過程。
整個班會課件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軟件,共21張幻燈片。
slides1、2(幻燈片1、2)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借助于《論語·雍也》里的一句話,讓學生思考它所包含的道理。請同學闡述觀點時,他們表現得非常一致,都認同: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持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也許家境不如別人殷實;也許自己的入學成績遠不如人;也許在將來會有某次的考試成績不理想;也許在與同學的相處中會出現短暫的陰霾……,但是,不管怎樣,積極坦然地去面對,做一個真正的快樂者,所有的不如意并不能阻礙你前進的步伐,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定能從中收獲很多。
slide3(幻燈片3)
制作這張幻燈片的時候,我就想到當今的獨生子女中有很多對自己反省得甚少,對別人的要求甚多,于是想到讓同學們深思:“我有沒有深刻地去發(fā)現內心?”,三五分鐘的思考足以讓他們認真地觸摸自己的內心世界。
slide4(幻燈片4)
考入我校的學生,在初中時幾乎都是學校、老師和同學眼里的佼佼者,老師關注得比較多,同學也更愿意主動與他們接觸,有些人來到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不習慣主動與別人交流,希望別人先敞開心扉,這樣,我便想用于丹的一句話送給大家——“你想要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有一個敞亮的心懷,一種“坦蕩蕩”的心境。
slide5(幻燈片5)
現實生活中難免會有很多“憂、惑、懼”,那么要減少這些困擾,只有借孔子的一句話——“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這不懼”;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仁”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不然,如果大家都能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苛責”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厚道一點,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想問題,我們離“仁”就不遠了;至于知識的重要性,勇敢的正確定義,我想我們的學生更有體會。凡此種種,我不禁想起孔子的學生曾子在《論語·泰伯》里的一句勵志的話——“仕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與我們學校教育所倡導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是不謀而合了嗎?于是我設計了第6張幻燈片。
slides 7、8(幻燈片7、8)
年輕的一代肩負著振興祖國的巨大使命,我們的莘莘學子也都懷揣著遠大理想而努力學習,每當他們走進校門,“做有責任的中國人”就已經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了,但是,說到理想,并不一定是志向越高越好,而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于是我準備給學生講孔子和他的學生暢談理想的故事。孔子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老師坐著,各自談起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