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兩點認識
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不是一個新問題,多年來,實際上我們都在講,而且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只是迫于各方面的壓力,再加上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因素,往往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甚至用“灌”、“壓”“補”等急功近利的手段而忽略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這里,就新課改的實踐中如何調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問題,動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兩點認識。
首先,要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
分析當前學校教學工作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為了以考試成績為主要體現的“教學質量”,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更苦。就教學過程本身看,其原因首先是教師教得不得法,往往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灌輸的對象,于是,上課“滿堂灌”,課內不夠課外補;作業“滿負荷”,習題不夠資料湊;考試“三六九”,掌握不好就硬背。使學生始終處在被動應付的境地。其目的,說穿了就是為了讓學生見識和做大量的習題和試卷,即通過“題海戰術”讓學生捕捉相同或相似的考題。這種模式,走的是一條擴大外延的路,題目和練習做得越多,考試的時候能夠碰到同類題目的幾率當然也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而減少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訓練量,那就無異于“釜底抽薪”,不僅全面質量上不去,考試成績也會降下來,而在現行的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面前,如果沒有了過硬的考試成績,學校和教師都將無以向學生和社會交代。因此,必須要改變舊的教學模式,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先進的教育模式是什么呢?我想,應該不是什么全盤否定訓練和考試的新套套,而是在傳統教學中本來就有的那種抓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教基本方法,嚴格進行基本訓練的模式的基礎上,突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以課程改革為抓手,引進以多媒體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密度、效率和對學生的吸引力。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那種“授人以魚,不若授之以漁”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排除知識的傳授和訓練,它同舊模式的區別只有一個字的不同,那就是“量”和“質”。也就是說,這種模式是是以質取勝,這個“質”,就是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一通百通。如此,不要說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即使是應考,也必定能使學生處在以不變應萬變的主動地位。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前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
第二,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傳統教學模式的另一個弊端是學生學得不得法,他們往往疲于機械地應付老師布置的任務,缺少一套適合學科和自己個體特點的學習方法,更缺少自己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習的效率也就越來越低,其負擔和壓力相應地越來越大。我們知道,學生的學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前一階段是與教師的“教”并行的,這一階段“學”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其后一階段,則基本上是學生的獨立活動,譬如復習鞏固、作業訓練等。而學生負擔的輕重,往往反映在后一階段學習的份量和效果上。如果教師不注重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只是一味地加大作業訓練量,迫使學生疲于應付,學生的負擔必然加重。如何指導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最關鍵的是必須遵循學習的遷移原理,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好兩種形式的學習任務。一是由課堂學到的“一”延伸到“多”——從基本原理出發,運用基本方法,去解決更多的問題,從中培養應對“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由延伸的“多”反饋回到“一”——在解決問題中加深拓寬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具體理解,最終歸到“一”。這一點,實際上是上文正確的課堂教學摸式的延伸,最終使學生兩個階段的學習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如此,新課改的實踐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