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課堂提問
談談課堂提問美國教學法專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課堂提問是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之一,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中心環節,更是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對課堂提問在認識上更加深刻,在實踐中有所創新。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要使提問真正收到滿意的效果,提問不僅要做到具有啟發性、科學性、針對性和全體性,而且還要做到適時、適度。下面僅提問如何才能“適度”,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認識。一、課堂提問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程度課堂提問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程度。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如果人能夠用他現有的知識去回答某個問題,那么思維過程就不發生;當提出的問題須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識才能解決時,思維過程也不發生。為此,提問必須與學生原有知識相關連,相銜接。所以教師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風氣,學習態度等各個方面,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好提問。二、課堂提問要做到難易適度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課堂提問中學生不能回答與教師所問的難度密切相關。問題太深,學生無所適從,或提問超出學生知識的范圍,學生只能面面相覷,望而生畏,無法答;問題太易,又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不加思考,沒有興趣。難易適度的提問,應當是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經過思考后,能回答得上來。通過實踐證明,課堂提問的難易度應當以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學生經過思考后能回答上來為宜。因此,對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分解成一系列有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小問題。同時也要“力戒”簡單提問。三、課堂提問要有適宜的廣度教材內容紛繁復雜,教師的課堂提問即要做到重點突出,還要靈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點水,不能深入領會。所以,教師提問要善于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以便深化認識,強化記憶。四、課堂提問要注意挖掘深度教師向學生提問,在注意廣度的同時,要重視挖掘深度。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透徹地理解問題,深入理會課文中所反映的本質性的東西。挖掘深度,教師首先要明確教材到底要挖多深,做到心中有數,符合新課標要求,超標的不宜多挖。五、課堂提問要有合理的坡度一般說來,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不要提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或書上有暗示性答案的問題,對所提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也要設置合理的坡度。所謂坡度,就是在提問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引入求知的高度。六、課堂提問要有多變的密度課堂提問無固定模式,不要只局限于一個角度,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鮮事物上的特點,可適當變換角度提問,增加提問的新穎性,同時也可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七、課堂提問要有適中的密度提問要精簡數量,直入重點。一堂課,不能問個不停,應注意提問的密度和節奏。教師要緊扣教學目的和教材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問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瑣的滿堂問。要想密度適中,就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八、課堂提問要有亮度所謂亮度是指教師提問時要注重講究感情色彩,根據不同的內容,或幽默或渲染,總之要力求通過摒棄陳舊的提問方式,創造開拓出一種新鮮的,能激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提問境界,使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得到有效的迸發。九、課堂提問要有適中的速度美國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鐘,這樣做有許多好處: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以減少卡殼現象;可增強學生的信心;可提高遲鈍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回答的多樣性等。像有的教師“連珠炮”式的提問法,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不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其實這種提問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學生沒有時間冷靜分析教師提出的問題,也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所以課堂提問切忌走過場、趕速度、緊張匆忙,切忌教師喲問到底,給學生不留思考的時間,若這樣也就失去了提問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