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思想政治課中啟發式教學的合理運用
淺談思想政治課中啟發式教學的合理運用作者:宋德如 李敬農 文章來源:轉載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開創了啟發式教學的先河。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①的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教育思想寶庫。此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不僅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而且內容日趨豐富,體系日臻完善,對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現代教育科學研究表明,所謂啟發式教學是指能指導、引導、啟示、激發學生自覺地、積極地學習和思考及主動實踐的教學。這種教學思想符合辨證唯物主義的認識原理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擺正教與學的關系,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使其生動活潑地學習。因此,在各科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合理地運用這一教學指導思想。在此,本人擬就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啟發式教學問題,談點管窺之見,以就教于同仁方家。本人從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出發,認為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啟發教學。一、提問啟發 啟發式教學的主旨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除對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引導,設置問題的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問啟發式正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狀態,精心設計一些富有啟發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索,然后發現“為什么”,最終找出問題的結果。例如,在講《助人為樂》一課時,配合掛圖,講雷鋒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啟發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心里如何想?”“當雷鋒送老大娘到家,與老大娘告別時,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鋒衣服淋濕了,為何還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這種提問啟發,既豐富了知識,又長了智慧,利于學生思維活動鋪開,讓學生展開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態的發展。這對強化學生道德認識,加深道德情感,開發學生智力是極其有益的!鞍l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陶行知語)。為此,教師要善于設置疑點,多積累學生易出錯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既避免了課堂教學的平鋪直敘,又使課堂氣氛波瀾起伏。在教《別了,我愛的中國》一課,教師提問:“本課中為何三次出現‘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全意愛著的中國’?”在引導學生回答時,又可適時補充這樣一個問題:“大家比較一下,若這個句子只出現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使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問題的實質。當然,教師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淺過度,更不能無針對性,否則游離教學本旨,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 二、反問啟發 在啟發式教學中,“啟”是關鍵,“發”是要害,合理的“啟”可以得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當學生處于“憤”、“悱”狀態時,適時運用反問啟發,可使學生豁然開朗,柳岸花明。所謂反問啟發,即用旁敲側擊的手法,從問題的側面或反面來多角度發問,以轉彎抹角地進行點撥,促使學生消除思維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本旨。在講“奴隸社會中,奴隸受剝削的根源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勞動力”這一問題時,學生似懂非懂。用反問手法:“如果是奴隸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勞動者,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則學生茅塞頓開。由此一步步引導學生解決“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間的關系是什么?”等系列問題。這樣層層反問啟發,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奴隸、農民、工人受剝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善于激疑,多從反面提出問題,“制造矛盾”,以此打開學生心靈的門扉,激發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學佳境。 三、舉例啟發 為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運用一定教具,如實物、實驗、電教等,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識。其中“舉例”不乏為思想政治課中啟發教學的一重要手段。因為學生周圍處處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為切入口進行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傳授新知時,有時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問題進行對比,以啟示學生找出問題間共性、異性及其本質聯系,這就是采用對比啟發教學方式。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大量運用此手法,引導學生對人物、事物乃至時空、場景等進行對比,從而領會教學內容,強化自身的道德認識。例如,在《人生觀》一課教學時,通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漢奸汪精衛兩個歷史人物作對比,可啟發學生了解“樹立正確人生觀”的意義。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過零丁洋》詩,最后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國,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汪精衛不顧民族存亡,國家安危,與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濟”,也作《過零丁洋》一詩,其最后兩句為:“凄然不作零丁嘆,檢點生平未盡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條斷了脊梁的癩皮狗,受歷史的唾棄,而遺臭萬年。通過對比,使學生知曉,人生觀就是人們對生活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課時,教師在講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問題,課堂討論基礎上,讓學生聯系實際,對照自己,對照同學,贊揚好人好事,批評不良傾向,從而使學生明辯是非、真偽,懂得善惡、美丑,提高道德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若教師運用了大量相互對立的觀點和材料,啟發學生對比,同時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會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 四、聯想啟發 所謂聯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觀念而想乙觀念的心理過程。它不僅是人們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條件,也是情感、意志過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聯想來啟發學生理解、記憶概念和原理及有關內容,使學生借助奇特聯想、類比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等聯想手法,來進行歸納,演繹和類比推理,進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認識。如《我國公民應履行的基本義務》一課,內容多,難記憶。對此可用聯想手法,讓學生把國家這個“大家”想象成為家庭這個“小家”,并提出啟發性問題:“作為一個家庭成員,你應履行哪些義務?”通過一比一問,使得問題具體形象化,易為學生接受。又如,對我國古代指南針、造紙、印刷、火藥等四大發明,學生易把發明的次序弄錯。對此可用聯想手法啟發學生記憶:獵人打鳥,首先瞄準方向,然后再扣扳機,火藥最后發射出去。指南針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藥在“最后”。只有先發明紙,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紙在前,印刷次之。這種聯想看似滑稽,但對記憶確有好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重視學生掌握知識間聯系,引導學生分析事物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聯想力,這也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打下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