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讓學生“感覺幸福”
教育要讓學生“感覺幸福”有這樣一所學校,學生可以選擇上課或者不上課,也沒有沉重的書包、繁縟的課業,孩子們在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教育環境下汲取知識,發展人格┄┄這就是英國的夏山學校。這所學校的創辦人是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家尼爾。1924年,尼爾先生在英國拉姆雷齊鎮建立了自己心目中的學校——夏山學校。尼爾先生認為:“生命是一個過程,重在追求幸福,尋找樂趣。”他還認為:“教育是一種手段旨在幫助人生的預備。”所以,他的夏山學校就是要創辦成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任何學習都非常強調游戲的重要性,尤其是有創造性、趣味性、啟發性和豐富想象力的游戲。在這樣人性化的理念指導下,夏山學校呈現出獨特的恬適景象:“傍晚夜幕逐漸降臨大地時,孩子們仍在校園的樹叢中捉迷藏;在大樹下談天說故事;在操場上打網球,踢足球;在校舍內打桌球,打計算機;在草坪上翻滾或凝望著黛籃的天幕,云朵悠然飄過┄┄”但是,尼爾先生還堅持:“自由并非放縱。”孩子們可以有自己的愛好,可以聽課或不聽課,但必須尊重他人聽課的權力,神圣而不可侵犯。每一個夏山的孩子因此都學會了自律。在這點上,恰恰是制度森嚴的各種體制下學校的孩子經意或不經意地去觸犯紀律,甚至出現較強的叛逆行為,令教育者一再防范,而夏山的孩子偏偏經而易舉地做到了。這就是在充分自由下的自律,在嚴歷紀律下的冒犯。看似悖謬,細想一下卻十分自然。湯姆5歲時來到夏山,畢業時已經17歲。12年里湯姆沒有上過一節課,他幾乎都在手工房里玩(學)手藝。9歲時的一天,尼爾意外地發現他在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是誰教你的字?” 尼爾問。“自己學的。”湯姆回答。湯姆工作以后,尼爾詢問老板,老板說:“湯姆是最棒的員工,他從來不是在走,而永遠都是在跑!”就課堂學習來說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單純的好分數就是成功。大部分的孩子將來都是平凡的人,一個平凡者的人生充實而快樂就是成功。而眼下我們社會價值取向,將人生的成功限制在非常窄小逼仄的金錢與職位的范圍之內。沉重的書包、繁縟的課業,在這種高壓式的教育下,孩子也許“智能好”,但他們的“真、善、美”卻不那么實在,只是為爭得那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以期獲得非常有限的成功。而在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教育環境下汲取知識,發展人格,這樣長大的孩子是不會畏懼去愛別人的。眼下,社會的導向已經完全把大眾的評判標準定位在那為數極少的幾個“成功人士”身上。如果成功果真如此,我們凡人大眾的人生會變得多么沮喪,因為我們度過了一個“不成功”的人生。讓大部分人的人生不成功,我們的社會生活不就因此而顯得寡淡無味,甚至于是殘酷的嗎?相形之下,湯姆是多么幸福,至少他沒有在受迫式教育下學習,至少他心里覺得自己幸福,自覺自愿地奔跑在人生的路上。尼爾先生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兒童天性是善良而非邪惡的。兒童天生是聰明和現實的,只要成年人不去約束他們,他們便會盡其可能去發展自己。”這個“發展自己”尤其人性化,它肯定了人的能力的多樣性。而僅僅把孩子約束進了應試這條窄道,從人生的一開始,社會就否定了人的能力的多樣性。有個初中生不自信地問:“我的數學成績不好,我就不是好孩子了嗎?”因為老師看見他在笑,臉就拉下來了。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肯定會受到歧視。而恰恰他們在別的方面具有潛質卻也難于得到發展。著名畫家陳丹青任清華美術教授,卻無法招收到如意門生,就是受制于此。繪畫有天分不成,先得過清華分數線,當然,是高考分數線,而不是美術。善于“讀書”者則幸運,而不善“讀書”者就以失敗而開始,確實很叫人沮喪。眼下的學校太重視功利計算,幾乎淪為人力資源的培訓所,完全缺乏宏觀遠景,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就是養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