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下的合作學習初探
第二、優化設計,探索創新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的空間結構是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及反饋五部分構成的,是既有機聯系又相互作用的整體結構。為了形成最佳的教學空間結構,產生最好的系統效益,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必須合理組合和優化設計教學系統各要素。也就是說,既要考慮具體要素的改進和完善,更應從總體上關注教學各要素間的良好組合和協調。具體講,在根據社會對教育和教學的需求而提出教學目的之后,教學內容的選擇就要體現該教學目的,然后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來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著力開展探究、發現、討論、實驗、游戲等多種活動形式,運用啟發法、問題法、情境法和研討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與學習對象相互作用,從而使其主動認知、主動創造,獲得充分地發展。因而整個教學過程就是要努力體現:師生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教學緊密配合,教學相長;既圍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啟發性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覺性,把理論性原理與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實際及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使教學有的放矢。課堂教學過程要實施“精講多議”,滲入一些創新教學方式,以形成最佳的教學空間結構,產生最好的系統效益。(1)加強和改進教學過程的預習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的備課而且學生的預習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背景式預習”,即指導通過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簡單地了解和概括教材的基本內容與精神實質,搞清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能發現疑點、難點,提出問題; (2)“小老師”授課方式。即事先由學生集體推薦一二位同學來當“小老師”,然后教師把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內容、步驟及可采用的教學手段等大致告訴“小老師”,由他們自己準備教學材料并具體設計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俗話說得好“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之后,選擇出能使教學各要素間的組合達到最佳狀態的教學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后,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組織形式應是動態的、開放的。此外,還必須進行反饋,要對教學結果進行分析和自我分析。對學生來說,反饋信息可使學生強化正確,改正錯誤,找出差距,促進努力。如果不能及時或定時進行反饋,得不到反饋信息,就不能及時發現存在的教學問題,從而改進教學,協調各教學要素間的關系(或修正教學目的,或調整教學內容,或改進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就不可能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就不可能使教學的空間結構達到最佳化,也就不可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總之,合作學習不是簡單的游戲,而是組織嚴密科學的教學過程,只有把握好教師與學生的度,駕馭好課堂各環節,才能使合作學習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