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 新問題
從2004年9月,我們開始實行新課標的教學工作,到目前已有一年半的時間,完成政治課的四個必修模塊的教學任務。既有平時的上課,也有觀摩課,在和同行的評議交流中,在不同的教學模式探討中,對新課標的理解比以前要更深一些,困惑也更多一些。首先,在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上。新課程倡導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新課程的運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和性向。
在教師的培訓過程中,我們是這樣學的,但要在實踐中落實下去卻有很大困難。具體的說,是不符合我們現在的實際情況。目前,我們高中班人數都在60人左右,政治課每周只有二節,任課教師連學生都不熟悉,怎么發現他們的潛能?怎么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學生連政治課都不重視,怎么會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我發現新課改被理想化了,或者說我們離新課改的距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在教學中,我發現按新課標進行教學工作,在高一年級好搞,學校支持,學生配合,家長理解,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到了高二年級,面臨著文理分班,面臨著2007年的高考。學理科的學生由于高考不考,不重視甚至不學了。學文科的學生會重視,但要成績。衡量一堂課的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看這節課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點,掌握了多少解題方法。教學目標仍然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價值目標三個方面。教學過程是否有重點和難點,以往的要求沒變。在一線教學的教師感到的依然是高考的壓力。為了讓學生在高考測試中獲得高分,高中教師尤其是文科班的教師,就會全力以赴,反復鉆研課標,分析歷年高考試題的命題特點,緊密圍繞高考測試內容構建教學體系,安排教學內容。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高考題型一變化,學生的學習重點也就跟著變。高考這個無形的指揮棒仍然在起作用,應試教育繼續在做,只是前提變了,是在新課改的旗幟下。那與以往的應試教育又有多少的區別呢?只要升學率依然是作為衡量教育質量和辦學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有時甚至作為唯一標準),新課改只能走過程,只能停留在高一年級,并且只能少搞,多搞了學生沒有時間,家長也有意見。也就是說,包括高考在內的評價機制必須同步,我們在教育觀、教學觀、課程觀,知識觀,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考試觀等教育思想方面都得重新認識和認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新課改的工作在對待教材上。以往教學有大綱、課本,還有教輔資料,傳統的教學觀念下只需按部就班的教師講,學生聽,學生進行“舊知練習-→聽取新知-→嘗試練習-→ 知識梳理-→鞏固練習-→復習訓練-→測試評估”,完成任務。新課程中,教材內容是作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進行教學的媒體,教師要研究如何教,如何指導學生學習,這就要設計新的教學方法,選擇新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的認識過程,其主要的中介和媒體是教材。每個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再加工,適當做出取舍。但我們許多教師已經習慣于依賴課本,離開課本就無所適從,仍然在照本宣科。我有一次公開課,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后,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悟知識,事后的評議中得到好評,認為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當然也有教師指出我在教學中把課本的幾點內容沒有講到,我在教學反思中就想教材中的內容是否有必要面面俱到,我們怎樣擺脫教書匠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地研究性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學會學習”。
的確,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有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要求我們的學生學會設問、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去解決面臨的問題,去適應環境。只有學會學習,才能學會生存,只有敢于創新,才能贏得發展。
第三.邏輯性、系統性和理論性,和生活化的關系。新課程沒有以往教學內容強調的邏輯性、系統性和理論性,從生活的角度入手。這種教學方式在內容上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強調對某一問題的認識能夠深化,并以此為突破口,在方法上能舉一反三,學會學習。在方式上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新課程的本質定位為“交往”,要求我們在課堂上放下教師的架子,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和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問題是多數學生的素質達不到可以和教師平等交流的水平,往往在浮淺的問題上一問一答。少數學生能夠與教師交流,與教師對話、溝通、合作,那么一節課就只能是少數人在上課,其他學生在看戲。這樣就出現了兩難境界,如果教師和學生在素質上的落差越大,交流的難度反而越大。如果教師和學生在素質上相差不大,大家都不懂的問題,交流的難度就小,但教學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師生之間不是以往教師要有一桶水和學生的一杯水的關系。這種教學方式要求學生的素質高,對高中政治課內容所涉及的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觸,如果學生的素質差,不能理解教師的教學設計的要求,教師的情景設置也好,教師的引導也好都只能停留在表面。我在準備四城市的觀摩課時,方案幾易其稿,均不理想,感覺與新課標的要求仍有差距,在準備充分與沒有準備的班級上課在教學效果上相差很大。你所期待的學生學會設問、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去解決面臨的問題,去適應環境的教學效果不會出現。這意味著新課標的種種理想效果大打折扣,是教師的理念不行?做的不到位?還是學生的差距?
新課標給我們指示了美好的前景,同時也把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提了出來,需要我們在探索中完善,需要同行在交流中提高,我誠摯的希望新課標能帶給我們政治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