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構建政治教學體系的幾點思考
關于構建政治教學體系的幾點思考湖南省漣源市第六中學 建樹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是在倡導創新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后,“自主創新”又被提上了新的高度與日程。教育教學陣地亦當“常創常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強調的更多的是教育教學方法、手段的問題,談的是教育教學形式。在內容上如何突破呢?在這里,本人想就教育教學內容,結合政治科目實際特點談談構建政治教學體系的幾點思考與看法。一、體系的困惑當我們談論體系問題時,首先要區分三類體系。一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體系(包括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的發展),我們把這稱之為“本義體系”;二是,專業工作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等所創立的體系進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們把這稱之為“研究體系”;三是,為了進行教育教學而編寫的教科書(盡管這里面也包含著研究,但不同于第二類),我們把這稱之為“教材體系”。這本來就使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感受到“體系的困惑”,偏偏又出現了一個任何教師都不敢輕視的“考綱體系”。這樣,我們就自然而然想到了教師的“教學體系”問題。現在,由于《課程標準》規定的原因,教師不便在教學中另有大的設想,更由于考試的原因,有的教師根本不敢去構建自己的“教學體系”。甚至為了對付高考,有的教師就按上一年的高考說明的體系簡單進行教學,這就有點遺憾了。目前,國家已經明確提出,要“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當然,思想政治課怎樣貫徹這一要求,可能更需要試行,需要過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總結經驗,積極思考,結合自身與學生實際摸索與構建自己的“教學體系”。事實上,有的教師已經這樣做了,他們雖然不便或不敢對“教材體系”作大的調整,但小的調整還是有的。二、構建教學體系的必要性1、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首先,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但不等于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我們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政治教師,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但在緊張的工作閑暇,是完全有可能抽出時間來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等的經典著作的,在有關問題上(例如教材上的某一理論)也是有可能思考出自己的“研究體系”的,從而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再有,教材雖然是按照《課程標準》編寫的,但也不過是編者的一種理解,也未必一定是最合適的。我們在教學中,不僅有必要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所創新,在體系敘述上也可以創新。對教學內容不僅可以作小的調整,也可以做大的調整。2、教材本身存在局限性教材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滯后性、專一性與普遍性等方面。首先談談教材滯后性問題。由于一定條件的限制,每一時期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有限的,而且即使是正確的認識也不是隨時隨地都是正確與合理的。相對而言,政治教材的時代性更強。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總不免會遇到這樣的一些問題:一是,某些理論觀點的提法已有變化,但教材未能及時作出相應調整;二是,教材所選取的材料也有一個新舊沖突或更新的問題;三是,相關的改革尤其是高考的改革也有可能使教材在某些方面顯出老態。其次是教材具有專一性特點,它一般只能在一定的框節范圍內闡述某一知識點,這就必然會使它難以兼顧前后左右。因此,在邏輯性與系統性上可能會有所缺陷。再次是教材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它絕對不是只針對某一局部地區或某一部分學生而編寫的。在面對不同地區與特殊的群體時,它可能就不一定是最適合的了。3、是體現教師個性的要求相對而言,我們一些經驗豐富或是教學年齡較久的教師,對于教材已是爛熟于心,在課堂教學上,已不僅僅是不會照本宣科的問題了,而是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見解了。在今天推行研究性教學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模式當然很受學生注意,但學生其實更重視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把握與遷移。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一位能獨立而又合理構建自己“教學體系”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很有個性的教師,學生也是很歡迎這樣的教師的。4、也是適應高考的需要雖然我們不提倡“應試教育”,但客觀的事實又迫使每一個政治教師不可能不緊隨高考指揮棒轉。“考綱體系”無疑是有其存在合理性的,誰也不能、不會視而不見。因此,問題在于是否能完全“亦步亦趨”,是否能有效率地組織教學,是否能適應學生實際情況?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除了簡單的參考一些教學資料外,是一定要構建自己的“教學體系“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學生把握教材知識,從而提高學生適應考試的要求。 三、構建教學體系須注意的問題1、方向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是在一定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為什么教?”“教什么?”等是教學活動初始時就須心知肚明的,也只有“有的放矢,”方有可能保證教學的良好功效。本人所理解與把握及注重的方向性主要在于以下幾方面:第一,要明確與順應整個教育體制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趨勢,“面向高考又不全為高考”,“追求升學率,而不片面追求升學率”,做推行素質教育的小卒。第二,充分了解與熟悉教材、教學大綱與考試說明等,對于高考所考查的知識范圍與能力要求等要爛記于心,同時要注意及時關注與把握相關的高考信息。第三,要較全面、準確摸清自己所教班級學生水平層次差異,盡可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兩頭”,突出“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