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想品德活動課真正“活”起來
讓思想政治活動課真正“活”起來從2002年起思想政治課實施課程改革,根據新的《課程標準》調整了舊教材中部分教學內容,充實了具有時代感的內容,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加強實踐環節等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增設“活動課”就是最明顯的例證。“活動課”的內容包括正文、輔助文和活動設計方案,它的教學目的是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上好思想政治活動課,讓活動課真正“活”起來,必須正確處理好如下關系:首先,要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同時又是培養創新精神的目標。因此,在活動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實踐、領悟、探索、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造個性。當前,有許多教師越俎代庖,代替學生學習。例如:開展小組討論,教師幫學生查閱資料,然后把資料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步驟,按部就班地由學生代表發,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依據教師所謂的標準答案,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判。這樣的活動課,把學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樣的活動課就象在演戲,教師和學生都按照劇本已定的角色演,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活潑熱烈,但實際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誠然,我們在肯定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并不能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由于學生的社會閱歷、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決定了活動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否則,學生的學習就會群龍無首,成為無舵之舟,學習就存在盲目性。在創新教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體現在:通過點撥思路,啟動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自覺學習;通過鼓勵學生標新立異,使學生自我創新能力。因此,我們要對“教師角色”重新定位,要由原來的“臺前”退到現在的“幕后”,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增強服務學生的意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為學生創造在課堂上敢于發言、敢于質疑的氛圍,才能使課堂真正“活”起來。其次,要處理活動課過程和結果的關系初中階段思想政治創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擁有求知的信念、科學的觀點、實踐的精神和創新的熱情。因此,教師在活動課教學中,應該更重視學生的創新過程,而不是創新結果。要看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是否高昂,是否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的觀點和結論是否新穎。至于活動的結果,比如辯論賽、討論會結論的對錯及撰寫政治小論文、社會調查報告質量的高低,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中學生的知識基礎并不足以形成系統的科學方法和正確的判斷能力。因此,教師不要把學生的創新結果作為主攻方向,而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動腦、動口、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再次,要處理好因材施教與面向全體的關系現代教育研究證明,現代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活動課教學方案和教學中,要照顧到每個學生,使活動課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表現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自覺意識與能動作用的支配下進行學習,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的活動。同時,由于活動課的內容結構是由正文、輔助文和實踐活動組成的,所以教師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播,又要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不能把活動課搞成純粹的講授課或單一的活動課,而是要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創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又因為學生在社會閱歷、知識水平和身心特點等方面存在差異性,決定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要關心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在先天賦予和后天發展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學有所樂,使學生的個性通過創新教育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學生的個性也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實施分層或分類教學,按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讓他們參加不同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各得其所、各盡其能。最后,要處理好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關系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教材是創新教育的載體。思想政治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因此,活動課離不開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外,重點要利用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復合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要讓學生從書本中找問題,力求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受原有知識和材料的束縛,要換一個角度地看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靈活地理解和運用知識,做到思維“求新”、“求異”。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政治課的性質決定了在活動課開展創新教育,要堅持思想感情政治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要教育學生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提高學生辨別是非和“真、善、美”的能力,否則,不僅達不到創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使教育產生反效果。“活動課”的真正意義在于“活動”,創新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做到既利用教材設計好的活動方案,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師要有創新,學生更要有創新;教師既要認真組織、加強指導,又不能越俎代庖,包辦代替或束縛學生的實踐活動;既要對學生的創新活動進行指導,又不能過分重視學生的創新結果。總之,教師只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各種關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和活動的積極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能力,提高覺悟,才能使活動課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