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心理因素及矯正方法
。2)保護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自尊心是個人要求得到他們或集體的承認、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是學生努力上進的重要動力。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其自尊心與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師還應運用集體的力量形成正確的輿論來影響并教育產生不良品德行為的學生。 不良品德行為的學生對訓斥已經習以為常,一般的談話、勸說、批評不大見效。教師要抓住引起他們的內心沖突與情緒波動的事件,觸動其心靈的震動,使其感受到輿論與良心的譴責,認識到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嚴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機上講究談話藝術,糾正其模糊、錯誤的是非觀念,增強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認識。 2、促進不良品德行為的轉化。不良品德行為的學生開始認識到錯誤,有了改正錯誤的愿望,并在行為上轉變。轉變過程可能有反復,教師應該積極關注,不僅要導之以行,更持之以恒,養其成性。實踐證明以下方法比較有效: 。1)環境調整法。環境的適當調整更換,有利于學生去掉舊習慣,鞏固新習慣。 。2)活動矯正法。不良品德行為是在不健康的活動中形成的。用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文藝型活動、體育型活動、勞動型活動、行為養成型活動可以消除學生不良品德行為,鞏固新的行為。 。3)行為強化法。運用多種強化法,鞏固新的道德行為。既要重視外部強化,又要重視內部強化,既要多用正強化對正確行為給予肯定獎賞,也要恰當運用負強化,多錯誤給予否定批評;既要及時強化,也可適當運用延緩性強化。 。4)榜樣引導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學生模仿性特強,榜樣對矯正不良品德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樣人物對學生的親切性、可學性與感染性,增強學生對榜樣的理解、認同與效法。 。5)行為考驗法。考驗是一種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學生的尊嚴感,從而堅定改正不良品德行為的意志力。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要一個有過偷盜行為的工學團學生帶著槍,騎著馬為工學團取錢,考驗與鍛煉他的意志力。教師可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自我考驗,但是要將堅強意志的考驗與冒失蠻干區分開。 此外,教師還應及時運用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來強化不良品德行為學生 矯正期間的行為,幫助學生改變舊行為,建立新的品德行為,促使其穩定化、習慣化、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