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在初四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
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學政治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初四年級思想 政治課的主要內容是講述社會發展常識。它是一門對中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的傳統課程。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社會歷史現象,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而且更有利于培養 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矛盾分析方法,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求按照客觀事物矛盾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有多種,這里著重談以下幾個方法的運用。
一、“全面看問題方法”的運用。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任何矛盾都是對立面的統一,對立面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聯 系著的,因此,看問題必須考慮矛盾雙方,堅持辯證法的全面性。譬如講“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和生產關系的反作用”的關系時,就要全面看。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性質和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變化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另一 方面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表現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時起推動作用。如奴隸制生產關系的建立 使生產出現奇觀,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文字發明,人類社會跨入文明時代;又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 建立,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段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 多、還要大”等。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起阻礙作用。如在奴隸社會末期,新式工具得不到廣泛使用 ,奴隸經常破壞工具、逃亡,奴隸主莊園日趨衰落……說明奴隸制生產關系已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所以我們 在講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與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時要全面看,離開生產力的決定作用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反作用, 就必然造成社會動蕩、人心不穩、生產力難以發展的局面。離開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只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 社會發展就變成了直線運動。這是不辯證的,也是不現實的。如在講“戰后資本主義的經濟繁榮與經濟危機問 題”時,一方面要看到戰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出現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1950年~1970年的經濟增長率由戰前的2.3%增大到5.3%,被稱為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黃金時代”;另一方面又 要看到,戰后資本主義矛盾日益激化、經濟危機周期縮短、頻率加快、范圍擴大。“危機”與“繁榮”是同時 存在的。離開“危機”強調“繁榮”或離開“繁榮”只強調“危機”都是不對的。所以,我們看問題必須堅持 辯證法的全面性原則,其他像資本主義的高工資與資本主義的高物價、高稅收;社會主義的計劃與市場等,在 講解的過程中,也都必須統一起來加以把握,不能孤立地強調其中的一方。
二、“在普遍原理指導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 的運用。
任何事物的矛盾,既有與其他矛盾相聯系的共同本質,即共性,又有與其他事物矛盾相區別的特殊本質, 即個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必須堅持在普遍性指導下,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的方法 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比如在講“如何看待奴隸社會”時,有同學說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野蠻、最殘暴 的剝削社會,它不如原始社會好;又有同學說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那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首先,必須明確判斷一個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其次,就要具體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奴隸社會取代原始 社會是歷史的進步。如人類自從進入奴隸社會后,生產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文化也取得巨大成 就;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奴隸社會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野蠻、最殘暴的社會,奴隸主不斷強化軍隊、法庭、監獄等 國家機器,對奴隸進行政治上統治,又利用宗教迷信思想欺騙、威嚇奴隸,對奴隸進行精神上統治,最慘無人道的是奴隸主還常常把奴隸作為人祭、人殉,用奴隸充當角斗士等對奴隸的人身摧殘和迫害。由此可見,評價 奴隸社會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分析。又如講封建社會的“行會”時,也要具體分析,既要看到它在建立初期 的積極作用,如行會的建立,有利于保護比較脆弱的城市手工業,有助于傳授生產技術,促進手工業的鞏固和 發展。又要看到在封建社會的晚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行會的種種規定限制了自由競 爭,限制了從業人員的數目,限制了新式工具的應用等,從而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其它像資本主義的民主、自 由、平等,在講解的過程中也都必須具體分析,既看其進步的一面,又要看其局限的一面,不能一概而論。
三、“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方法” 的運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互相聯結,不可分割的,同一中有對立,對立中有同一,因此,在處理矛盾雙方 的關系時,應堅持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比如在講“人類社會的發展”時,就要堅持“同中 有異”。人類社會的發展,從總體上看,要先后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 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但是同時又要看到社會歷史發展的具體情況是復雜的,各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由于特殊原因,可能超越這個或那個社會階段跳躍地向前發展,這就形成了各個國家特殊 的發展過程。如日耳曼人在古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實現了歷史的跨越,他們沒有經歷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直接進 入了封建社會。這就是“同中有異”。又如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英、法、德、日、美等國盡管最終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然而由于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各國建立的方式各異。英、法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德國是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德意志民族統一,實現向資本主義轉變的;日本則是通 過明治維新最終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這也是堅持了“同中有異”。又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 的制度,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同時,提出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吸收資本主義一切有用的東西,這就堅持了 “異中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