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政治學科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習研究的階段性報告
學生在政治學科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習研究的階段性報告 南寧市第二中學 付松鋒 摘要 在近兩年多的新課程改革實踐中,筆者根據“讓學習成為學生的自我需要,學習是生活中一部分,生活即是學習,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的指導思想,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中嘗試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和研究。實踐證明: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不僅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堅忍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文章運用了筆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紹了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進行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民主、探究、合作的環境下進行學習。 關鍵詞 自主性、合作性、信息技術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使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因此要重視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的參加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找出規律,探索性的追求知識,掌握知識。此外,自古以來就有學者提倡合作學習。孫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經過上百次的研究發現,合作性學習小組是學生學習獲得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從中我們發現: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習的提出是基于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改變的基礎上的。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實現適應時代要求和促進人的發展的有機統一。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專門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和科學研究的情境,提供給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尤其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一自主性的學習是有機的把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兩種方式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興趣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得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習慣。一、創設情境,把教學融入學生生活。當前我校的學生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有沖勁,個性強,自立意識較強,結合他們的心理和認知特點,以及生活、學習的實際創設一定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往下學。另一方面也同時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并能把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生活中。此時教師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授者,他只是一個教學設計者、指導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案例1:結合經濟常識的相關內容,如當學習完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一框題后,我們發現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覺到十分的陌生,老師介紹的許多知識和內容,學生無法形成共鳴,造成教學效果下降。在綜合考慮之下,也結合國情和區情教育,同時為了進一步地使學生了解南寧市的生態農業的發展狀況,我們專門創設了一個環境――讓學生到農業生態園和農田地頭搞社會調查,提出全面發展南寧市農業的具體措施。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認為老師上課講的東西距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難以想象目前我為農業的發展情況,有的只是感性認識,如果硬要考試也只是死記硬背而以。在老師強調了注意安全等事項后,學生自行分成了六個小組,根據每一組同學感興趣的課題不同,做好了具體的分工。具體的分工如表: 第一小組第二小組第三小組第四小組第五小組第六小組 任 務 分 配調查農業科學技術的使用情況及效果調查南寧市在農業當中的投入比例情況調查當前大農業的發展情況和相關對策調查農業政策在農村中的執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調查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的情況及面對東盟博覽會的召開如何應對調查農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農村子女的受教育情況注意事項:1、每組確定正、副組長各一名,負責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2、每組安排好一名攝影記者,做好素材的收集。3、每組安排兩位網絡資料收集員,負責對網絡資源的收集和處理。4、每組確定好兩位記錄員,做好記錄工作,有條件的用錄音筆。5、每組確定兩位機動記者,做隨機采訪,使收集的資料更全面和真實可信。 由于前期準備很充分,學生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使活動的開展十分順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讓學生感觸最深的一點是,這樣的活動開展得太少啦,政治的學習,就應該讓我們走出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和感受這個真實的社會,去體驗在課堂上無法體驗的生活,了解真實的人,了解真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