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善教”是我們永恒的追求
常言道:師予學生一碗水,方備一桶水。意思是說,要勝任教師這一職業,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在教學中才能游刃有余,架輕就熟,即博學善教。不同時代,“博學善教”具有不同的內容。在當今,隨著知識和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的高速度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社會對教師工作質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給“博學善教”又賦予新意。然而,我們許多教師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缺乏重新接受系統學習提高的機會,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教育教學技術,感到束手無策,無法深入學習體會,這已成為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的障礙與瓶頸,因此,要適應現代化社會迅速發展的要求, “博學善教”就成為教師永恒追求的目標。教師的“博學”學什么?怎樣才能做到“博學”?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難度較大的、比較復雜的專門培養人的職業,它不僅要求其從業者具有遠比一般人更為豐富和厚實的多方面的一般知識和學科知識,作為自己實施教育教學的原材料,而且更需要從業者掌握一般社會成員不需要或不必系統了解的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和教育教學規律。教師只有“博學”,不斷完善自我,才能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因此,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徹底轉變教育觀念,才能樹立起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成長、成功、成才服務的思想。學習現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才能確立教師專業工作者的職業理想,堅定專業信念,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做到治學嚴謹,樹立高風亮節的師表形象,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使學生心悅誠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習專業知識能力、求取專業發展并獻身教育工作,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服務品質,才能贏得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信賴與認同。要做到博學,就要樹立“終身教育觀”,以改變傳統的“一次教育,享用終身”的教育觀。所謂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教師,概而言之,就是具有終生不斷地進行學習和研究的意愿和能力的教師。教師要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學習,終身專業訓練。養成刻苦學習,勤于思考的習慣。只有在思想素質和文化知識結構上不斷“充電”,使知識的源泉不斷,才能適應和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才能為“善教”奠定基礎,提供條件。教師要善教,重在“善”字,難在“善”字,功夫要下在“善”字上。因此,我認為,要善教,必須從以下方面去努力:首先,要建立起和諧和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學生看老師既看才,也看德.無才無德,學生厭惡你;有才無德,學生敬畏你;有德無才,學生同情你;德才兼備,學生才會真心擁戴你。反之,如果老師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處處師道尊嚴,盛氣凌人,我要你怎么做,你就該怎么做,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學生,要想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不可能的。學生們需要的是寬容、溝通、理解和尊重。其二,放大學生的優點,縮小學生的缺點。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但是,在我們有些教師的眼里,學生優點不少,缺點更多。特別是班上調皮學生,學習不好,紀律渙散,沒有禮貌,成天搗亂。批評多、抱怨多,對學生的傷害也多。然而,調皮學生也有自己的閃光點,也有自己的長處。如果我們的教師經常能注意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表揚與鼓勵,多發揮他們的長處,多看到他們的優點,賞識學生的優點、長處和進步,就能使他們在老師的期待中,在一種奮發的感受中走向成功。其三,給學生以追求與自信。追求與自信是統一體,要學生有所追求,就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信,要使學生有自信,就必須引導學生形成強烈的追求。只有追求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才能產生努力奮斗的動力。老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為他們設置不同的經過學生努力可以實現的奮斗目標,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實現目標的追求,始終保持自信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善于在學生的每一個進步中加以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跨越一次又一次的目標中去體驗戰勝自我的愉悅。其四,批評教育要適度,方法要得當。人無完人,金無赤足。青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弱點,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既不能忽視學生成長中的缺點、弱點和不足,又不能以點代面,小題大做,點名批評,家長到校。學生的成長是自己的事,學生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要依靠學生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和糾正。學生需要的是老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粗暴對待,實得其反。要知道,人生道路充滿著各種艱難險阻,會出現無數的缺點和不足。人生就是在同各種艱難險阻和無數的缺點錯誤的斗爭中進步。學生也正是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克服一個又一個的缺點和不足,戰勝一個次一次的困難,從而走向成熟。 總之,“知識化社會”和“學習化社會”正在成為我們即將面臨的現實,在此背景下,教育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定的知識,而是轉向了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社會的急速變化和教育工作重心的轉變要求教師也要不斷發展。由此表明,教師的“博學善教”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既是一個奮斗過程,更是一個終身學習、不斷更新的自覺追求。